雷公山发现新物种——雷山臭蛙

近日,来自茅台学院、贵州大学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杂志Zookeys上报道了一种来自雷公山保护区的两栖动物新物种——雷山臭蛙。

自2023年起,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针对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专项调查。通过茅台学院、贵州大学林学院与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以及雷公山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于2023年8月在保护区海拔约1800m的溪沟附近首次发现了这种形态独特的臭蛙。通过进一步的形态学对比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认为两栖动物新种。因其首次被发现地点为雷山境内,故而命名为“雷山臭蛙”。

通过线粒体12S rRNA、16S rRNA和ND2三个基因片段构建的臭蛙属系统发育树显示,来自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臭蛙为独立的支系,即是一个独立的种。

图为雷山臭蛙正摸标本活体照(A侧面观,B腹面观,C手背面观,D手腹面观,E足腹面观)

雷山臭蛙目前仅被发现分布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800m左右的狭窄范围内,数量稀少,其栖息生境为常绿阔叶林附近的山涧溪沟旁的石块或植物上。

图为雷山臭蛙生境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植被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度的珍稀濒危物种集聚度,堪称重要的基因宝库。至今,以雷公山为模式产地描述的两栖动物新种已有6种,分别是雷山髭蟾、尾斑瘰螈、棘指角蟾、雷山琴蛙、雷山角蟾和雷山臭蛙。雷山臭蛙的发现不仅进一步突显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还表明该地区有更多值得探索的未知物种,同时也对未来的物种保护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原标题:《雷公山发现新物种——雷山臭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