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鸭:大朴若拙的高手

文/宋晓杰

提起野鸭,我们自然就会想起房前屋后“呱呱”乱叫的家鸭,河里游的、地上走的,随处可见。有时,你正忙着赶路呢,它们没紧没慢、一步三摇、扭来扭去的身姿严重影响你的行进速度。说不定,你还会不耐烦地驱赶它们几下。所以,我们常常觉得与家鸭长相相似的野鸭,并没什么陌生,有什么好写的呀?但是,真要让你对野鸭说出个一二三来,还真有点儿难度。

野鸭,是多种野生鸭类的通称,俗称水鸭、芦鸭、蚬鹅等。而狭义的野鸭,仅指绿头鸭。在辽河口湿地,所说的野鸭包括翘鼻麻鸭、绿头鸭、斑嘴鸭、琵嘴鸭、红头潜鸭、中华秋沙鸭、斑头秋沙鸭、绿翅鸭、花脸鸭、针尾鸭、白眉鸭、赤麻鸭、鹊鸭等等。不管它们都叫什么具体的名字,首先要记住,野鸭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鸟类——对,它们是鸟儿!

△野鸭 耿国彪 摄

野鸭的体形比家鸭要轻盈得多,腹线与地面平行。野鸭的性情活泼,它们的两条腿坚定、有力,特别善于奔跑,游泳、潜水也特别灵活。野鸭的翅膀较家鸭要长,在长途迁徙飞行的时候,它们最快的飞行时速能达到110公里。如果开着我的“别克”跑在高速公路上,估计都不一定能追上它们——看出来了吧,这是一些“陆海空”三项全能的家伙!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在北方,人们爱吃鸡甚于鸭。但是,在野味遍地并以此充饥的年代,在茂林莽野之中穿梭的人们,猎枪对准的第一种鸟儿便是野鸭。因为野鸭肉质鲜嫩,富有营养。再加之野鸭繁殖快、数量多,它们当然就成为人类餐桌上的首选。因此,野鸭对人的恐惧与生俱来!

只要一看到手提“家什”的人,野鸭一概认为那“家什”就是要它们命的猎枪!

“还等什么——快跑啊,哥们儿!”

但是,对农民、渔民或者苇工,野鸭还是能区分出来的。看来,这种本领是适者生存的必须了。

前文说到,狭义的野鸭系指绿头鸭。绿头鸭别名为大绿头、大红腿鸭、大麻鸭等,是最常见的大型野鸭,也是除番鸭以外所有家鸭的祖先。

绿头鸭的全身有贡缎的质感与金属的光泽,“绿头”发散出幽幽的暗绿色的荧光,很有古典和怀旧的意味,因而,看上去绿头鸭具有十足的明星派头儿。但是,绿头鸭最为高强的本领,却在于它们“半梦半醒”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理习性。

绿头鸭具有控制大脑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状态的习性。换句话说,绿头鸭在睡眠中,也可以像猫头鹰那样,睁一眼、闭一眼,对睡眠状态完全可以自控——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首例动物具有如此特性的证明。特别是居于鸭群最外边的那只绿头鸭,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性,它的警惕性最高。即使是在睡眠中,它也能使朝向鸭群外侧的一只眼睛始终保持睁开的状态。这种状态能持续多长时间呢?会随着周围环境危险系数的上升而不断增加。因此,不管在什么危险的环境中,绿头鸭差不多都可以做到轻松逃生。

够智慧吧。可这种智慧并不是谁都能做到,造物主只给了绿头鸭这本事!

翘鼻麻鸭呢,它们没绿头鸭这种特性,但它们算是野鸭族群中最漂亮的一种了。特别是它们微微上翘的红嘴,使它们看起来像涂了个性口红的大嘴名星。又像谁家朴拙而讷于言的乖娃娃。它们的白色绒羽也是鸭绒中的上等品,价格很贵。翼镜(鸭翠或翠毛)呈黑绿金属光泽,可以作饰羽。

斑嘴鸭是最普通、最接近家鸭的一种野鸭族群,只不过与家鸭相比,它们是鸟儿,会飞。另外,它们的嘴上长有一块明黄的色斑,成了自己的特色标签。斑嘴鸭的巢比较隐秘,多数建在坝埂上:它们先在坝埂上挖一个小坑,铺上细软的草垫底儿,再用自己的绒毛在草上絮一层。可以说,这个建造的过程算是精心的了。

斑嘴鸭每个繁殖期能生12—14枚蛋。可是,它们怪得很,一旦发觉自己的巢被天敌发现了,斑嘴鸭便不再居住了,毅然决然地离开曾经温暖的家。在离开之前,斑嘴鸭还要做一件极其重要、极其彻底的事情——它要亲手把未孵化出来的蛋,弄死!

——写到这儿的时候,我在想,是应该用“弄死”,还是用“粉碎”,亦或是“掐死”?哪个分量轻点儿,能够减少尚未成形的小“斑嘴”的疼痛呢……

想象不出,斑嘴鸭在杀死那些襁褓中亲生骨肉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心理、怎样的心情:是绝望?是悲壮?还有什么是说不清的……

所有野鸭来到湿地的时候,都是成群结队而来,过几天之后,它们需要调整一下,以家庭为单位过上自家的小日子了。它们经常是一边孵化,一边觅食。幼鸟出壳后,也要与亲鸟一同去见见“外面的世界”。那些幼鸟被夹在两只亲鸟的中间,像一个个毛绒团团儿,站成一排或挤成一堆,非常可爱,你忍不住动了欢喜的心思,想用掌心捧起来,仔细端详端详。

△吴永君 摄

红头潜鸭呢,像爱美的女人染了时髦的头发。它们常常栖息于芦苇丛生、视野不开阔的湖泊、湿地,那样的水面通常隐蔽性比较好,适合胆小的红头潜鸭安静地呆着。不过,有一点我比较好奇,有的时候,红头潜鸭一点儿也不安静。

红头潜鸭喜欢大群大群地聚集在一起:一只起飞了,一大群就都跟着起飞;一只降落了,一大群就都跟着降落。而且,它们经常闲着没事儿,“唰”地一声就飞起来,好像部队常态化的军事演练,需要时不时就训练训练、复习复习,检验一下效果如何。那种场面之壮观、效果之震撼,少有鸟类能及。因此,人们爱把那种惊心动魄的壮美景观称之为“鸟浪”——是的!那场面确实如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海潮、海浪一般。

我在猜测:胆小的红头潜鸭,是不是只有借助如此壮观的群体“声势”,才能唤醒它们骨子里潜藏着的巨大力量呢?

由于家鸭养殖的历史和传统比较久远,因而,我们并不觉得野鸭有多么稀缺、多么珍贵。其实不然。就拿中华秋沙鸭来说吧——

中华秋沙鸭素有“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被列入国际濒危鸟类名录,属于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宝,是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了。英国人于1864年在我国采到一个雄性幼鸭的标本后,将其命名为“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作为鸭科却一反常态,喜欢上树。它们常常选择距离水域较近的、较粗壮的活体阔叶树的树洞筑巢,树洞距地面一般超过10米,奇特的习性让它们显得尤为神秘。它们喜欢3—5只一起的小群活动,有时也和鸳鸯混在一起,在缓流深水处觅食。中华秋沙鸭以鱼类、蛾、甲虫等为主食。捕到鱼之后,它们先把鱼衔出水面,再慢慢地吞食。

中华秋沙鸭的幼雏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然后,再快速进到水中去。对于它们来说,水里要比陆地安全得多了。甚至交配,中华秋沙鸭也要在溪流中进行。交配前,雄鸭围绕着雌鸭不停地游动、嬉戏,施出浑身解数。当雌鸭有意慢慢靠近时,雄鸭猛扑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

说起形形色色的各种野鸭,忽然想起我曾经看过的某个记录片。片中的第一个镜头是这样的:连绵的远山。余晖中的古堡。废弃的越野车的残骸。昏黄中,没有一丝草色,也没有动感,似乎一切都在时光之外,模糊着,荒疏着。而下一个画面:柏油路面上,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一群绿头鸭,它们先是胆怯地看看左右有没有人,再看看耷拉着半个车门的越野车。当确认安全之后,它们一边扇动着翅膀,一边呱呱大叫着,去饮车底盘下面小水洼里面的雨水——那群绿头鸭啊,是欢乐的;那个画面,也跟随着这欢乐,一下子“活”了起来。这个记录片的情景让我记忆深刻,而且每次想起都莫明地感动。

△野鸭湖 韩广奇 摄

不只是如此,野鸭对人类的作用不可小视。野鸭的羽毛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轻、暖、软,可以作为各种隔热保暖的填充材料,更是人类冬季保暖服装的优选物质,人们不断开发、研制、创新,就是为了让野鸭的羽毛为人类发挥更大的作用。野鸭的药用功效更是不容忽视,野鸭其味甘、性凉,无毒,入脾胃、肝、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平胃消食、散水肿、热毒和疗风痰的多种神奇功效。

正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北京落了几片雪花。我想到这个冬天正缺一件羽绒服,便去了商城,买来一件鸭绒服,顿时觉得自己心里有了充足的底气。是啊!野鸭是野生保护动物,不能让它们从生物链中消失。但现代化的养殖补上这个缺口,它们不仅让人类丰富了饮食、疗愈了疾病,更让人类身心得到初级的御寒、高级的安顿。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4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