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临泉:从外出到回流 家乡也有诗和远方

“回临泉,真是回对了!”

当下的临泉,有一种现象,就是:临泉人“回临泉、建家乡”,临商回临正在掀起一股热潮,返乡创业就业成为一种趋势;“回临泉,就对了!回到临泉,服务周全!”,“在临泉投资,有市场、有前景、有未来!”成为越来越多临泉人的共识。

01

他们变了

当下,“尔滨”带火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接力以“北上广深曹”出圈的曹县和以烧烤一夜爆红的淄博,成为全网热度最高的城市。

而在长三角的西北角,也有一座以“杂技之乡”闻名的人口大县——安徽临泉县,由于小店经济走热、年轻人回流、县域经济崛起、非遗集市发展,频频获得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这些城市何以成了焦点?一个“变”字,既体现了新时代各类城市发展在变,也体现了社会关注点、人口聚集点在变。

作为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县的临泉,还有着另一重身份:劳务输出第一大县。当前,这一现象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人口开始纷纷回流。

高峰时期,临泉在外务工的人员达80万到100万人之多,接近一半人都在外漂泊,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减少到50多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回流的人员里,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的身影。回乡创业就业,成了他们普遍的选择。

人口,为何开始向回流?

这背后,主要得益于“硬基建”与“软基建”的双重突破。

硬基建,说的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2019年郑合高铁临泉站开通运营,融入接通全国铁路网,临泉、合肥、郑州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到上海、杭州仅4小时车程。G345、G106等13条国、省干线穿境而过,合周高速正在加紧施工,现有1个高铁站、4个高速出口和泉河段最大码头,“铁公水”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不断完善。

与“硬基建”相比,“软基建”的作用同样不容低估。

“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城乡文化体育旅游和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完善,县城的新业态和新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市场主体方面,目前已达13万多户。”临泉县发改委主任宋伟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说。

在大量新兴品牌激战一二线城市时,县城里的商业,在基建及交通日趋完善的当下,迎来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透露着人文关怀的医疗教育服务,时时处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理念和服务,逐步缩小临泉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县城生活就能享受到发达城市的便利体验。

过去的县城由于区位交通不便、创业机会不足等难以留住人才。如今,有了互联网和平台经济的助力,从小镇到县城,创业之风迅速蔓延,带动了本地产业和消费的日益繁盛。

传统业态的平台经济化,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新业态的诞生,同时也带来了更广泛的发展前景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2023年,临泉县返乡就业2万余人,创业1600余人,新登记市场主体2.07万余户。他们从大城市回到临泉,从打工人变成“小镇创业家”,激活了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新一代临泉人来说,始终在外漂泊不是生活的“最优解”,不是非得等到叶落才能归根,一部分年轻人开始提前回到家乡,带着大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创业模式,成为临泉县域经济的建设者。

02

他们回来了

临泉籍“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王永成带着薄壳山核桃种植技术和项目回来了,在临泉流转5万亩土地种植薄壳山核桃,投资16.5亿元,建设了碧根果食品产业园,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带动就业1300人。

临泉籍清华毕业生、深圳亿联智能集团董事长郭俊峰带着技术和项目回来了,投资建设亿联智能产业园,推进了临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

临泉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韦中教授带着微生态与根际健康、秸秆生物高值化利用技术回来了,助力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

临泉籍杭州阜阳商会执行会长王辉带着桑梓之情和资本回来了!引领推动了宋集轻纺产业园建设!

2023年,临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7个,总投资218.93亿元。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带着真金白银回到了家乡,还主动当起了临泉发展的“合伙人”,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

“几乎每周都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前来考察对接洽谈投资。”临泉县经开区的同志说。

安徽柏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昌明是一位临泉老乡,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和努力拼搏,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被推选为深圳临泉商会会长。

在了解临泉的环境变化和相关政策后,他回到家乡成立安徽柏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7亿元建设安徽柏联创新科技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

此外,他还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开展招商入园服务工作,大力宣传临泉县的招商政策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截至目前,成功引进入园企业25家,累计纳税6800万元,解决就业1600余人。

在临泉各类产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都能看见临泉人回归的身影。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皖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张辉;

肉牛养殖、屠宰、深加工一体的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的刘小宝;

临泉县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的省“退役军人创业之星”王希友;

……

这股临泉人回归热潮涌动的背后,固然有浓浓乡情的感召,但在市场经济背景和竞争激烈的招商环境下,仅靠乡情引得“雁”归来,已经越来越难。

他们为什么都愿意回到临泉?

一个关键因子,便是临泉日益优越的营商环境。

03

临商、临泉的双向奔赴

全国各地都在优化营商环境,哪里的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建、企业家就往哪里去。

临泉的营商环境如何?临商的感受最为直接、理解最为深刻。

“我是新临商,来临泉三年,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吃得好也住得好,遇到事情经开区和招商中心服务都很主动,在省外接的订单越来越多,也拿到临泉来做了。”柳桥集团羽绒事业部负责人唐裕东说。

“临泉真是我的福地,以前都是在外面闯荡,在临泉拿了近400亩地,建了仓储和冷库,还有交易市场,通过收购加工销售生姜,使我的事业真正拥有了不沉的航空母舰,也带动了临泉的父老乡亲增收,实现了我的个人价值。”中姜农业的董事长刘红说。

“我们9月底开工,短短5个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招工1000多人。同时,县里还提供了三栋人才公寓和免费公交,拎包入住,解决我们员工的后顾之忧。”立讯精密临泉工厂人事经理张演宝说。

越来越多临商肯定临泉营商环境,点赞临泉的营商机制,特别是县领导顶格推进、顶格协调、顶格服务项目的顶格战法,在临商朋友圈口口相传。

为彰显对临商在内的所有投资人的诚意,临泉县畅通市场主体诉求直达机制,开通“营商环境监督分线”,企业家不仅可以直接找公安局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纪委书记反映情况,还可以直接找县委书记、县长帮助解决问题。

临泉县各级领导干部全力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出台了“3+N”全程帮办服务机制,自项目招商引资签约到项目开工建设,提供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将政策和服务送到企业家的门口。

“当地政府官员随时联系、上门服务,了解产业发展动向,听得懂‘行话’,说得出‘术语’,沟通无障碍,能在一个频道上对话。”多位临商回乡考察后表示。

“和临泉来来往往这么多年,家乡领导的主动问候、靠前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临泉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临泉这些年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这些老乡在外面也有更多底气。”南京市阜阳商会临泉分会会长李峰说。

“服务周全(泉)”已成为临商对临泉营商环境的一致评价。

对于企业家来说,既要看营商环境,更要看投资回报。

“家乡有什么优惠政策?”“家乡有哪些优势资源?”“什么产业发展前景好?”……一个个问题,反映出来的是临商心中的顾虑。

面对顾虑,临泉主动当好企业考察投资的“导游”,科学绘制“1+4”主导产业及“新三样”等新兴产业发展蓝图,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引导企业“对号入座”“同题共答”“发展共赢”,专门制定了“临商回临”支持政策,让临商回来有钱赚、发展有未来。

临泉对临商的吸引力,突出体现在临泉的资源优势上。临泉拥有18-60岁劳动力140万人,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持续释放。临泉农畜产品量大质优,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重地,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临泉商业体系完备,202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亿元,物流设施体系健全,是国家冷链骨干物流基地,三次产业消费势头强劲。临泉拥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姜尚文化、古沈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文化底蕴深厚,文旅产业日益繁荣,“软实力”逐步变成“硬支撑”。

临泉带给临商的底气和信心,来源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89.1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的排名由10年前的37位跃居至现在的13位。临泉还获评全国肉牛肉羊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民间杂技艺术之乡、长三角百强县、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全省养殖10强县、全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试点县等。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在临泉叠加,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加快皖北全面振兴的支持政策,并且力度在持续加大。抢抓发展机遇、搭上时代快车,临泉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日可待,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是一方干事创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回来吧!”是临泉对所有临商的诚挚呼唤。

“我长大了,临泉也变得更好了”这句话触动了千千万万临泉人的内心,一代又一代的临泉人正在与加速腾飞的临泉,展开一场饱含桑梓之情、互相成长成就的双向奔赴。我们都相信,临泉好,临泉人会更好!

原标题:《阜阳临泉:从外出到回流 家乡也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