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洞之谜(上)

位于芜湖西南50公里处的繁昌县孙村镇,有一座海拔142米的小山丘。与镇内其它山丘一样,这里光秃秃的,没有茂盛的草木,当地人戏称它为瘌痢山。在瘌痢山上,有一个酷似人字形的小山洞,被称为“人字洞”。

● 攀登专项首席科学家邱占祥院士考察人字洞遗址(1998)

1998年5月3日,两个神秘人物来到这里。他们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博士,一个是安徽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郑龙亭。他们打算在这里安营扎寨,发掘繁昌的宝藏。

● 人字洞出土的灵长类牙齿化石

5月4日下午4时50分,历史定格在这个时间表上。当铁铲带出一方石土时,金昌柱和郑龙发现一块近似化石的东西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拂去尘土一看,竟是一枚灵长类牙齿化石。第二天下午5时,一段含3颗牙的原黄狒下颌骨化石又被发现。“真是发现宝贝了!”金昌柱立刻把这一喜讯报告给国家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邱占祥。

接到喜讯的第三天,也就是1998年5月7日,邱占祥院士就乘飞机赶到了发掘现场。看到数十件发掘出的脊椎动物化石,他惊呆了。

他当即建议暂停考古队在淮南的工作,下达了集中全部人力在瘌痢山继续发掘的命令,目标是寻找古人类的工具——旧石器,寻找古人类的化石。于是,名不见经传的瘌痢山似一颗闪亮的新星在世人的心目中迅速升起。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把金昌柱和郑龙亭一行人马吸引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丘上来的?因为1998年5月3日以前,他们的考古发掘目标并非芜湖繁昌县的瘌痢山,而是淮南的八公山。然而,在这座以煤炭著称于世的城市中,金昌柱等人花了20多天时间,并未找到预料中的化石。他们的心情沮丧极了,这时突然有人提起了盛宏江这个名字。

盛宏江是繁昌县孙村的一个普通农民。1983年,盛宏江在附近的瘌痢山上炸山采石。伴随着阵阵爆炸声,埋藏在地下数百万年的灵长类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得以重见天日。盛宏江感到它们很像化石,就搜集了一些典型标本藏于家中,并提笔给中科院的专家写信报告了这个消息。

黄万坡教授接信并看了有关标本后认为有意义,向安徽省有关方面作了通报。不久,盛宏江带着这些石块,进京求教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专家发现他带来的是1200万年前的灵长类化石,虽然与古人类还沾不上关系,但很重要。于是,盛宏江的名字,芜湖市的繁昌县,繁昌县的孙村镇,孙村镇的瘌痢山,随同化石一起进入了中科院的档案室,记载在文献资料内。时隔15年,在淮南八公山寻宝未成的金昌柱突然想起了这件事。于是,原先周密的淮南之行变成了仓促的繁昌之行。

芜湖

来源 | 《芜湖之谜》(姚永森 著 2009年4月1日)

原标题:《人字洞之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