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六龄童章宗义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1月上旬,六龄童的儿子六小龄童章金莱出版了《金猴宗师——我的猴王父亲六龄童》一书,献给父亲。书中深情回顾了父亲六龄童把一生都献给了挚爱的绍剧事业,尤其是他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被几代人铭记。
六龄童是绍剧一代宗师、绍剧猴戏艺术主要奠基人。6岁从艺,12岁正式登台演出,75岁退休,专攻武生,兼演武丑,正式创立了绍剧“章氏猴戏”,一生都在艺术道路上取经。
20世纪40年代,六龄童首创绍剧《西游记》36本连台本戏,主演孙悟空,成为绍剧史上的开创之举。1961年,他主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彩色神话戏曲片在全国放映以后,名声斐然,被誉为绍剧舞台的“美猴王”,与京剧大师李万春并称“南北猴王”。2013年获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是浙江省至今唯一荣获此奖项的戏剧名家。
从“活猴章”“赛活猴”
到“美猴王”
六龄童本名章宗义,1924年3月16日出生在梨园世家章家。
祖父章廷椿是道墟农民,平时在田间地头拿着锄把打理庄稼,闲时戴上木刻的孙悟空脸谱,光着脚演孙悟空,时间一久,远近闻名,赢得“活猴章”的美名。
父亲章益生,属猴,在猴戏的表演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素有“赛活猴”的名号,成为绍兴名角。只因在一次演出中不小心摔伤了腿,从此无法登台。他索性到上海老闸桥边开设了一家“老闸大戏院”,这是上海演出绍剧的第一家戏院。
章宗义自幼生活在同春绍剧团里,6岁初次登台表演,故称“六龄童”。他对猴戏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老闸大戏院从艺,就经常跑出去看京剧《西游记》,郑法祥、盖叫天等各派猴戏表演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便私下暗暗模仿,跃跃欲试。
艺术道路的探索,如同唐僧上西天取经一样艰难。起初,他纯粹模仿京剧,苦练“脱手把子”,遭人非议,有人说:“鸭嘴巴磨尖,鸡都要贱哉!”讥笑动摇不了他学演猴戏的意志,他反而从中得到了启示:模仿不是捷径,创新才是出路。于是,他用心回忆绍剧文武班的猴戏表演特色,发现两者各有所长:文班猴戏《无底洞》和《流沙河》,语言诙谐,表演风趣;武班猴戏《泗州城》和《闹玉殿》,则动作粗犷,开打泼辣。此外,凡各个剧种演猴戏他都不放过,博采众长,不一而足。
一天,六龄童登台演出孙悟空,但他只会亮相、脱手和舞蹈,偶尔靠一点出奇制胜的技巧动作赢得台下的掌声;遇到文场,则感情停顿,表演呆板。几场戏演下来之后,背后有人议论:“六龄童的这孙悟空像只毛猴。”
这让他很是苦闷。究竟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猴戏路子呢?
六龄童向盖叫天先生请教,盖叫天告诉他“形似不如神似”。名师的指点使他茅塞顿开,演好猴戏不光是把猴形搬上舞台,更不能作卖艺式的技巧表演,而是必须把功夫下在角色的内心活动上。掌握猴子的性格特征,熟悉孙悟空,是塑造“美猴王”形象的根本。
从此,六龄童在街上或公园看人打猴拳,总觉得这只是一种模拟猴形的武术动作,还不足以用来表演孙悟空的舞台形象。他干脆自己养了一只小猴子,长久地观察猴子的生活习性,并对着镜子学习它的各种动作。剧团到处流动演出,这只猴子也形影不离地跟着他。
与猴子结缘
猴子是异常灵活好动的,但也有动中取静的时刻。有时六龄童故意逗它,引其发怒,方知它有着毫不相让、越斗越勇的脾性,从中也就捕捉到猴子喜、怒、哀、乐的丰富表情,并把这一连串外形动作加以融会贯通,结合角色的内心活动,进行美化和改造,运用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中。
然而,仅把这些搬上舞台是不够的,因为威震天庭地府的齐天大圣,绝非一般猢狲可比。扮演孙悟空,猴形再像,也只不过达到了“人学猴”的水平。只有将这一连串的动作融会贯通,加以美化和改造,才能塑造好孙悟空的形象。于是六龄童在表演悟空高兴时,就用双手交叉摆动的无声拍掌;又用猴子不停地左顾右盼,来显示悟空的机敏和警觉。这样表演,就产生了“似猴非猴,形神皆备”的艺术效果。
像人像猴又像神
为了塑造好孙悟空这一形象,六龄童还在猴子的“神化”和“人化”上继续进行探索。
“神化”和“人化”,主要是指把握住人、神、猴三者的关系。孙悟空有他的猴形猴相,又有上天入地的神通,还需有一定的人情味,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六龄童通过不断地进行艺术实践,今天改服饰扮相,明天改神态动作,逐步把孙悟空的外形和精神统一起来,使孙悟空像人像猴又像神,猴不离人、神不离猴,“是人猴也是猴神”。
在《火焰山》中扮演孙悟空
比如扮相,六龄童一亮相,观众就被他这张脸吸引住了。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猴脸,而是一张神猴脸。整个脸谱用金、红、黑、白四种色彩勾成,还将过去的“桃形脸”改成“掌扇脸”。殷红的底色,显其赤胆忠心,周围一圈贴金,以示“仙气”,眼圈勾成金色,表示火眼金睛;嘴巴左右裂开,“口如大泽”,额顶上部和两腮旁边是猴子头套,有个猴相,还有一个紧箍圈儿,套在头上。这个脸谱不但美观、威武,而且逼真,具有人、神、猴三者之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三打白骨精》中,六龄童一出场,他就警惕瞭望,四下顾盼,紧接着舞动手中棍棒,“走边”,耍棍花,披荆斩棘,探路向前。他既没有照搬猴子习惯于东张西望寻食觅物的动作,更是摒弃了过去那种盘腿而坐,捉虱子吃的自然主义旧程式,而是着重表演在这个特定的险恶环境中,悟空肩负着保师取经、巡山开路的特定使命,因此,他对周围保持高度警惕,对妖魔鬼怪时时提防,处处不失其所向披靡的神话色彩。但时而又流露出他那人格化的猴相,眨眼挠腮时,表演悟空在思索中张望远处崖高壁陡、妖雾弥漫的山谷,再用蹬身跨腿示意前面是一片丛林,然后挥动金箍棒,扫清沿途的荆棘野藤。而要到劲头上时,又忽地收住,来两个简捷的抓痒动作,又似乎在无意之中望见了后面的师父和师弟,兴奋得手舞足蹈,并深情地上前迎接,力求使观众理解其所包含的内容。
在这段表演中,六龄童既不能把悟空演成乱蹦乱跳的普通猴子,也不能表现出丝毫无警惕、好在人前卖弄的样子。当然,更不能把悟空演得过分紧张,因而失去了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的性格特征。而通过上述表演,孙悟空确是“出神”“人化”了,他的独特个性也就跃然而出。
六龄童演猴戏从“猴学神,而不是人学猴”出发,坚持让孙悟空成为一个“神猴”,要做到这一点殊非容易。他还尤其注意眼睛的表演。《金猴宗师》中写道,六龄童光练一个眨眼动作,就花时一年半载。一要有神,二要使面部肌肉同时抖动,初练时很不习惯,连睡前醒来时都在床上练,非练到见效不可,以求表现孙悟空的“神韵、智慧和胆识的跃动”。为了表演孙悟空虔诚地拜别师父,六龄童采用了佛教的礼仪,独创了“五心朝天拜”,即将头顶心,手心和脚心同时朝天,腾空飞跪,跪着跳起,再跪着跳倒,连跳连拜5次,很见功力,为行家们所称许。这一动作足见其功夫,充分体现了角色悲愤交集的激动心情,在特定的环境中,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
“三打”堪称一绝
六龄童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把“美猴王”的美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打”妖魔,六龄童借助于神猴的“火眼金睛”和敏锐的嗅觉,以表现孙悟空善识妖魔的本领。当他背着结满鲜桃的桃枝纵身上场,一见变化为送斋村姑的白骨精,面面相觑,成斗鸡式的对峙,双眼圆睁,立即显出十分警觉的神情,同时连连闻嗅,断定这村姑是妖怪的化身,便大喝一声:“啊!妖怪找打!”旋即与村姑作“双翻身”,举臂落棒,一下将村姑打死。这一棒既轻快又利落,当时既没有唐僧的压力,又没有师弟的干扰,乃是轻而易举之一棒,这是“巧打”。打死村姑后,孙悟空拍膝大笑,略露猴相,以表现他爽朗乐观的性格。
“二打”中,六龄童巧中取美,演得十分精巧玲珑。他一上场,见白骨精变化为老妪模样,二次前来骗取唐僧,即从背后略一嗅认,便伸手点点,说明你纵会变化,却逃不过俺老孙的眼睛,这个动作虽小,却着意表演了孙悟空天真活泼的性格。当老妪正想拉走唐僧时,孙悟空就一把撂开唐僧,用自己的手代替师傅的手,任其拖拽。等老妪回过头来,就高声喊道:“妖怪!”,立刻反过来一把将她抓住,正欲举棒,却被八戒拖住,而唐僧也从旁相护,不让孙悟空动手。这时,孙悟空又恨又气又急。六龄童表演时,用一手揉衣,双眼盯住妖怪,以烘托孙悟空当时的复杂情绪。这样僵持了一会,他又走了一个倒半圆场,一脚踢开八戒,一个“漫头”躲过唐僧的阻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老妪当头一棒,把她打死。不料妖魔再次逃遁,唐僧是非不明,横加指责;八戒幸灾乐祸,洋洋自得,这时,孙悟空只得认真向师父解释,还抽身朝八戒踢去一脚。在严肃的气氛中露出孙悟空的风趣诙谐的性格。这一连串小动作,做功细腻,并不俗气,使人看出孙悟空的机灵,表演极为生动。如此演法比较戏谑风趣,既在形式上避免了与“一打”的雷同,而且也显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与神通广大。
“三打”是全剧的高潮,六龄童则把孙悟空演得威武如神,美中有威,威而又美,一动一静,器宇不凡。当他遇到第三次变化为老丈的妖魔,开口便大叫一声:“妖怪!”同时运用瞪眼、露牙、手戳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孙悟空怒不可遏的情状。紧接着孙悟空突踢老丈,口唱“不由俺咬牙切齿怒火升”一字一顿,斩钉截铁。手中的棍棒也抖动了起来,以示他愤怒到了极点。谁知人妖不分的唐僧却念起紧箍咒,孙悟空无法抗拒,他一边右手微微抖动去抚摸头部,双脚轮番踏动,咬紧牙关,两眼射出恼怒挣扎的目光,然后用双手猛地抓住金箍棒,浑身猛烈地抖动;只是在终究支撑不住时,才终于挺身而起,高唱:“你就是咒死徒儿,我……也不饶这妖怪的命!”唱毕用一个高亮相,与老丈对面“双翻身”,狠打妖怪后才“抢背”倒地。这中间他还用了3个“乌龙绞柱”,集中体现了孙悟空不屈不挠的个性,既“威”且“美”。所谓“威”就是观众从他身上看到的不可抗拒的神奇之力;所谓“美”即是他的一招一式俱见功力,纯出自然。
艺术大师刘海粟曾对六小龄童感慨,猴戏的表演是几代人的积累,包括你父亲六龄童50年取经路上的辛勤劳动。孙悟空这一形象,在你父亲的演出中有了进步,把技巧放到第二位,着力体现传统的有悲剧意味的内容——忠而见疑上,忠者受疑,被疑者最后还忠。而任何武打特技,也不能具有如此深度。
指导儿子六小龄童猴戏
原标题:《“南猴王”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