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晚上,位于重庆东南部的武隆区,虽是严冬时节,但是正在举行的中国武隆·金树国际纪录片周荣誉盛典,却让这座乌江岸边的小城格外温暖。
尤其是对于武隆区八个边远村镇的村民来说,中国武隆·金树国际纪录片周就如同一股暖流,把春天般的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中。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中国武隆·金树国际纪录片周发起了“乡村文化振兴——送技下乡”公益培训。
“送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为武隆山村带来“泼天富贵”
或许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送技下乡”这个词汇还有些陌生,但是对于武隆区边远村镇的村民来说,由中国武隆·金树国际纪录片周发起的,武隆区各级单位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这场“送技下乡”公益培训,就如同为乡村振兴送来的“泼天富贵”。
2024年新年第一天,北京师范大学9名硕博学生组成的公益团队就从重庆市区出发,深入到位于数百公里之外的武隆区边远山区,分别在八个乡镇对当地村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益培训。
在这一周时间里,这些大学生们从生活分享与“故事”发掘、摄影基础入门、剪辑入门等多方面入手,对当地村民进行了手把手的培训。
这场公益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能随时随地地拿起手机记录人间烟火、美丽乡村,描绘出乡村振兴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当一周的“送技下乡”公益培训结束时,大学生们的行李里都塞满了满满的武隆特产。
这些特产都不是大学生们自己买的,而是当地村民们自发塞到大学生的行李里。
许多村民舍不得大学生们离开,一再嘱咐有时间回村子里来看看,也许明年这里又会有新的变化。
“送技下乡”在纪录片盛典上结出丰硕果实
“送技下乡”公益培训很快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在中国武隆·金树国际纪录片周荣誉盛典上,有八部来自武隆本地村民新拍摄的短视频受到了表彰鼓励。
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乡村振兴”给武隆当地农村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比如芙蓉街道选送的《打铁匠》,就讲述了一名当地打铁匠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如何将打铁这项技艺进行文化传承的故事。
中国纪录片力量的一次“最强阅兵”
如果说“送技下乡”是用视频的方式展现了“乡村振兴”给重庆武隆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那么,无论是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的青年教师韩飞主持2023年中国纪录片热点现象与趋势盘点的研讨会,还是国际纪录片周展映的优秀纪录片,都是中国纪录片力量在今年一次全新的“阅兵”。
在这里有必要专门介绍一下金树国际纪录片节。
这个主题为“文化之根”的纪录片节创立于2016年,每年在欧洲举行,有164个国家和地区近三万纪录片界人士参加,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第八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将于2024年4月下旬在法国巴黎举行。
本届武隆·金树纪录片周共收到报送影片3143部。经过31位初评和预评委员的评审,共有21部影片入围。
在终评环节上,本届武隆·金树纪录片周真正体现了国际化的水准:由七位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六国的优秀纪录片人组成终评评审团,共同推选出优秀作品。
新媒体正在改变中国纪录片
从本届武隆·金树纪录片周推选出的优秀作品与创作人能够看出:新媒体改变了纪录片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格局,也改变了纪录片的生态;新技术改变了纪录片的内容形态、话语方式和美学风格。
闭幕式当天1.2亿的流量已然让人惊讶,更有意思的是,创作人中既有张以庆、张同道这样的资深的导演,又有曾海若、干超这样的行业中坚力量,还有阿古、周洪波、赵丰怡、徐浩洋、宿梦缘这样的后起之秀。这样的结果并非评审团有意而为之。
比如获得武隆·金树最佳导演的纪录片《莫言》,就通过精准的素材选取与出色的叙事手法,让观众从一个安静的旁观者的角度欣赏莫言这个熟悉的人物的令人着迷的性格,并在每一种感觉和每一个维度上品读他的故事。
另一部获推的纪录片《何以中国》,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诞生 、发源和发展的历程 ,也是首部以考古写史的方式 ,来探源中华文明的长篇叙事型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体现了创作者技术美学的创新探索,更代表了纪录片的一种新技术转向。
尽管本次中国武隆·金树国际纪录片周已经结束了,但是这场由政府、协会、媒体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聚焦时代之变、紧扣时代之需的纪录片饕餮盛宴,无论是通过“送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还是聚集国内纪录片最强力量、展现纪录片发展趋势方面,都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正如本次盛典总结发言所说的那样:中国武隆·金树国际纪录片周已经奏响筑牢中国纪录片的“公众时代”的号角,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轨道。
原标题:《中国武隆·金树国际纪录片周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送技下乡公益活动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