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南音悠悠,永嘉乱弹、客家山歌,布袋木偶掌上乾坤;一段鼓词朗朗,东山歌册、八音锣鼓,佛山醒狮四海江湖。声音纪录专题《脉脉相传》,倾听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回音与时代新声。
盛夏时节,岭南大地被太阳的火焰炙烤着,万物生机勃发。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练功场上,醒狮队员们早早地聚集在一起。他们身着色彩明艳的服装,灵动飘逸的走位,让训练场宛如一块流动的调色盘。
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跃然场内,只见它双目炯炯有神、昂首摆尾,和着锣鼓的节拍欢腾跳跃,时而好似鹰击长空般迅猛敏捷,高高跃起,时而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再轻盈地落在高桩上,犹如武林高手般闲庭信步。伴随着急密的锣鼓声,狮子在场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醒狮原名为瑞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它起源于广东佛山,由唐代宫廷狮子舞演变而来。明清时期,佛山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庶,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受区位因素影响,佛山天然防御条件差且治安不宁,居民为求自保,形成习武强身、自卫的传统。因此吸引了各地武术高手前来授艺谋生,佛山武术发展自此达到空前繁荣。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梁国澄介绍:
“武林武馆,它以什么做标志?它以狮头,以舞狮作为标志。蔡李佛舞狮,它不舞其他的颜色,它最擅长舞黑狮。洪拳,擅长舞关公狮。黄飞鸿当年出来舞的张飞狮,也是够凶猛。一出街,大家都关门闭户都不接纳他。所以他回来以后就把他的狮身改成黑色白色相间,还把张飞的‘牙擦须’改成了长须。所以这样的一种文化在佛山家家户户,每个武馆都是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追求。每一个元素都对于他自己的精神气质的表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形成了整个佛山武林的那种社会担当。”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人们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醒狮不仅拥有丰富的寓意,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狮舞(广东醒狮)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摘下头套,汗水早已打湿了刚完成上桩练习的学员后背。他们当中,17岁学员黄浩童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训练情况。
黄浩童:“我从2018年开始训练。我们现在就练基础的醒狮动作。从小(我)受到家里的熏陶,因为我老爸也是村里面的醒狮教练,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他们玩,然后现在长大了就开始(练习)。”
记者:“那未来呢,未来你有什么样的打算?”
黄浩童:“未来?”
记者:“在那?”
黄浩童:“嗯。”
黄浩童的视线落在他刚才反复训练的高桩上。在黄浩童的心中,始终坚定着一个醒狮梦。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让世界看到中国醒狮的威武与气魄。
对于广东人来说,醒狮是承载历史的符号,不仅能够唤起自己儿时、青春的记忆,更是根植于血脉深处的文化传承。在佛山,许多村镇都有自己的醒狮队。村民们在闲暇时习狮练武、强身健体。每逢节庆假日,热闹的舞狮活动也为乡村增添欢乐喜庆的氛围。从小受到家人的耳濡目染,黄浩童对醒狮有一种别样的情结。同样深受家人影响的,还有醒狮队教练何灿添。
何灿添:“七八岁,我爸我伯父我叔叔都有舞狮,到现在都有。我是我叔叔带我出来的。那时候他们接触的新事物已经比较新,到了我叔叔那里已经可以简单的上腿,还有坐头,我觉得很厉害了。所以我要跟他学,我跟我堂弟两个都跟着他一起,我觉得他更显得威武。当时先学武术,我是光扎马步扎了三个月,哭了三个月。”
何灿添介绍,狮要舞得好,首先要懂得武术。如今,身为教练的他仍每日坚持早起练习基本功。谈到所在的这支醒狮队时,令何灿添最难忘也是最骄傲的就是他们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完美展现了矫健威武的醒狮形象。
何灿添:“如果这样来说应该是70周年,2019年。因为都是面向全国的观众,面向全世界的观众,每一次虽然训练或者彩排很辛苦,或者现在练了马上又变,所以我们的队员一般都要比较好的应变能力。不要说拿100分,我们最基本要完成,这个是我们一般带着队员出去的要求。”
锣鼓声声,矫健的雄狮腾挪纵跃,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一气呵成,赢得众人欢呼。一场精彩的醒狮表演,除了需要队员们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霸气威武的狮头可谓是整个狮队的灵魂,自当全场瞩目。
在佛山市南海区,我们采访到了一位狮头制作匠人叶競循。在父亲的带动和影响下,叶競循从小就开始接触狮头扎作技艺,至今已有40多年。对于狮头的每一个细节,叶競循都刻画于心。
将纱纸抹上浆糊,再一层层地扑到框架上。重复这一动作就需要耗费4个小时,十分考验手工艺人的耐心。
叶競循:“比如说这一只叫佛装狮。我跟大家讲,一般都是青鼻子、铁角,角是黑色的,所以就叫铁角了。”
叶競循:“其实岭南的狮子,它的颜色,在狮里面是最多文化的,什么颜色它都代表了。多数是彩狮、黑狮、红狮、银白色、蓝白色、黄色,这几个颜色代表了刘、关、张、赵、马、黄,就用这几个颜色去代表这几种狮。实际上我们最早期的狮子本身就是戏班来的,这些人出来舞的就是这个狮,将《三国演义》刘、关、张、赵、马、黄就刻画在狮头上面这样子舞出去,就是这样的语言传统。”
叶競循介绍,佛山狮头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它共有扎胚、扑纸、写色、装配四大工序。色彩上,是以《三国演义》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六位人物的粤剧脸谱为基础,并按粤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同时,还按照粤剧角色分为文、武两种狮形。我们常见的醒狮颜色分为黄、红、黑三种,黄狮温和、红狮凝重、黑狮威武。通过色彩区分醒狮的性格特点,更展现了中华民族血脉传承中“仁、义、勇”的精神品质。
叶競循:“这个须一定要硬的,青鼻、铁角、‘牙擦须’。它的口是很大的,宽口、大脸、獠牙,它能显示到威武,够凶猛。就是要凶猛的,就是那个耳朵,把耳朵都甩烂了,所以你出去这样子舞的狮子才够力气。”
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08年,彩扎(佛山狮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佛山狮头艺术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多以家庭式作坊制作。作为彩扎(佛山狮头)省级传承人黎婉珍16岁开始从事狮头制作,也是黎家狮的第五代传承人。
黎婉珍:“我们黎家狮是佛山狮头的代表,从清代道光年间到现在已经有200年的历史。到现在就是第六代,我是第五代。”
醒狮在造型上的一大特色就是狮头上的尖角。如今,黎婉珍在保留传统佛山狮头造型的基础上,还结合不同主题进行元素创新。这当中,就有黎婉珍和女儿周嘉欣共同制作的“五福临门鳌鱼角关公狮”作品。
黎婉珍:“五福临门,我们要把5个蝙蝠的造型基本上都要不一样。所以创作的时候都要看一些图片。鳌鱼我们都要特意去观赏一下,然后就按照它的造型来做。因为鳌鱼角嘴巴里面含有一个金钱,就是如意还有滚滚来的意思,这就是富有岭南特色的一个狮头。其实我们要不忘初心地去把传统的技艺保留下来的,还要灵活地把这些狮头的技艺把它传承好,也要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为了让更多人看得见非遗,黎婉珍和女儿一有时间便会开设公开体验课。截至目前,已开设近400场,共吸引1万多名青少年走进工作室深度体验非遗文化。
同样,随着新一批暑期班小学员的到来,刚刚完成醒狮带队训练的何灿添教练和他的师傅黄钦添又有了新的任务。
狮舞(广东醒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钦添:“我们这里组织的活动是很多,经常的。每年下来组织这个活动数都数不出来的,很多的。比如有一些夏令营的活动,还有一些民间的活动。”“这个龙狮进校园我们已经进了10多年了,现在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大专院校都进了,而且我们为了更好地传承跟传播南狮文化,我们在全国各地已经有10多家,属于我们帮他们组织起来的龙狮协会,这就更好地让我们南狮传播出去了。”
因为热爱,黄钦添自小开始学习并立志要将醒狮文化传承下去。组建龙狮队、培养一批批优秀队员……黄钦添带领团队一路过关斩将,在国内外多项赛事上屡获佳绩。其中,更是多次获得“世界狮王”的称号。如今,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醒狮文化发展的行动中。
黄钦添:“那个时候我们国内的很多老师傅都走到外国去,他们就在那里生根了。全世界到处都有我们华人,所以南狮跟武术这两个板块到哪里都有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南狮。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就把这些文化组织起来,作为文化交流到外国去传播了。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我想来想去,这个是我们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好东西,我自己就很想把南狮运动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去参与,去玩。”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的代表,“醒狮”对于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怀。更是代表了对岭南文化的自豪,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据了解,目前仅佛山市就有565支龙狮团队,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醒狮文化代代相传,已俨然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标签。
让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不仅要注重传承,更需要发展。近年来,醒狮文化也以多元形式走进更为广阔的大众视野。当下,以醒狮为元素的国潮IP形象和品牌吸引了海内外年轻人关注醒狮文化。佛山龙狮文创品牌联合创始人周皓晖介绍:
“我感觉狮子不仅能代表广东,也能代表所有中国人对狮子的一种情感。我每一次在路上看到有人穿我们的衣服,感觉特别自豪。自豪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对中国本身的文化认同,这个我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希望人家看见这些衣服漂亮的图案之余,他说到底狮子头是怎么来的,会不会引到一些年轻人反推他们去寻根?文化在国内没有地域,其实到全球也没有国界。民族文化我感觉比它的所有实质产品更重要,我希望能让全世界更多人能看得到我们中国民间的那种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的瑰宝,广东醒狮不仅承载着独特的地域审美和艺术品格 ,更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如今,醒狮在海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广东醒狮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促进各国间文化交流与东西方文明互鉴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