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径培育新型婚育文化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口发展观察 ,作者中国人口报理论版

人口发展观察.

中国人口报理论版:人口发展理论前沿

点击 ⤴ 关注“性别研究视界”

在以前,恋爱结婚就是人生的必选项,而如今,单身等亚文化现象受到了一些青年人的追捧,部分青年人渴望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不想被家庭和孩子束缚。然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通过多种路径培育新型婚育文化,让青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和生育观,对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

构建激励引导机制,缓解青年人婚育压力

一是制定新型婚育文明公约。一方面从政府层面加强各部门协同,将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文明新风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制订通俗易懂的新型婚育文明公约。另一方面修订村规民约,把抵制婚嫁铺张浪费、随礼攀比、低俗婚闹等作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切实缓解传统婚俗带给年轻人的经济压力。

二是建立婚育激励机制。一方面,针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可探索创新婚姻礼遇模式,如让低彩礼特别是零彩礼夫妻享受家庭信用贷款、健康体检、景区旅游、岗位应聘、创业指导、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优待。另一方面,可探索构建生育成本分担机制,如给当年有女性职工生育的企业一定比例税收优惠;在购房方面对多孩家庭提供购房补贴、税费减免、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三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生育福利保障体系。首先,应着力改善偏远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的硬件设施,提供优质的孕前优生保健服务,促进适龄夫妇健康孕育;结合医保基金的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扩大不孕不育治疗、无痛分娩药物及手段纳入医保基金支付的范围,切实减轻不孕不育家庭的经济压力以及女性对分娩的心理恐惧。其次,贯彻落实职工生育休假制度,保障孕产期女职工合法的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男性陪产假和育儿假等制度,支持用人单位与职工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再次,加快学前教育法的立法步伐,大力发展普惠托幼服务,强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与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升婚育服务水平

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是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者,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益补充。在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升婚育服务水平。

一是企业工会应保障职业女性权益。女性年龄上的最佳生育期,也是职业发展的黄金期,在家庭婚育与职业发展之间,往往会陷入难以抉择的困境,而部分企业对于婚育女性的偏见和歧视让部分职业女性对婚育持消极态度。因此,工会应积极响应国家生育政策,切实保障职业女性婚育权益,通过加强与职业女性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职业女性的婚育需求,督促企业提供哺乳室、孕妇休息室等设施。

二是妇联应做好基层妇女婚育服务工作,其他社会组织应成为婚育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妇联工作人员要加强相关法律、心理学、婚姻家庭调解等方面知识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妇女需求,帮助解决妇女在婚育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加强与各企业、单位的合作,为广大青年创建一个良好的联谊平台。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应加强与医生、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合作,为青年人提供有关婚育家庭、育儿和心理支持的培训课程,也可以通过建立在线论坛、微信群等互助平台,为青年人特别是孕期女性青年提供支持。

加强大众媒体正面宣传,营造婚育友好氛围

受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部分青年群体主动选择单身或不生育。为此,应加强大众媒体正面宣传,推动新型婚育文化建设。

一是优化媒体宣传内容。媒体工作者应在全社会挖掘婚姻家庭中的典型人物与动人事迹,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和谐家庭、幸福生活的中国故事;积极传播正确的家庭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大家庭中的陪伴、良好的手足关系对孩子成长的益处;突出宣传教育目标和就业需求的多元性,通过各种媒介更多呈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快乐画面。在充分发挥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倡扬新型婚育文化。

二是增强媒体宣传体验感。青年人喜欢动感、时尚、充满活力的体验,因此应努力提升现代技术手段在媒体宣传中的应用,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婚育文化创作的融合,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让影视剧、微视频等作品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予青年人更加独特、深刻的宣传体验。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树立正确婚育观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对人们的婚育行为有着正向激励作用。因此,当前应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婚育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人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和谐的家庭关系,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

学校要主动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思政教学与研究。一方面,应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家训家风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将良好的家庭理念贯穿学校思政教育全过程,帮助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另一方面,应发挥学校科研阵地作用,鼓励学者专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注重挖掘家庭家教家风中的婚育元素,提升青年人对婚育家庭生活的认知与认同。

政府和社会应积极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对拥有良好家训家风的家庭进行表彰,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家庭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

来源/中国人口报

作者/李丹妃、姚亮,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教研部

原标题:《多路径培育新型婚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