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半月谈 | 天冬(天门冬)

润燥肺肾有天冬

天 冬

tian dong

典趣

插楥垂碧丝

高萝引蔓长

· 典故趣闻 ·

天门冬枝蔓繁盛,密集细叶呈绿丝状,构成了极佳的景观。

杜甫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出游齐赵,数年间寻访名山胜迹。开元二十九年的一天,他被一处茅屋周围的景致所吸引,那里有荷花,有天棘——“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他在如此静穆清幽的巳公居所,写下了题名为《巳上人茅斋》的这首诗,其中赞美了藤蔓青丝且带有硬刺的天棘。而这天棘,正是天门冬的古名之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深爱天门冬的幽美姿态,直接以天门冬为题写诗赞美。这是其《杂记草木九首》其一,诗曰:

“高萝引蔓长,插楥垂碧丝。西窗夜来雨,无人领幽姿。”

天门冬药用,是与麦门冬共同被收录入《神农本草经》的,列为中品药。现今,它们的药材均已正名为两字的天冬与麦冬。从《神农本草经》说天门冬“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的记述中,映射出它药用之始被古人服食的经历。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补充了它“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等滋补功效,则是对它认识的不断深入。天门冬的神仙故事多见,今人完全可以剥离那些神仙的虚妄,而着眼于求其医药的实践与实用。如是,在本草中发现有一位武林高手用它养生,有一首“长生不老方”得到了记录。

元明道士张三丰,为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他的行踪游止神秘莫测。在明永乐初,朱棣的亲信、都给事中(六科的长官)胡濙(胡忠安)奉旨寻访张三丰于秦陇蜀地。胡濙出访,在陇南碑刻、题壁墨迹中得到证实,确为信史。但胡濙到底访到张三丰没有?本草文献中将他俩放在一起,说他俩用相同的方法来养生之事,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他俩见了面,留心医学的胡濙与张三丰交流养生之道,是极具合理性的,这从《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在天门冬条目下的记录中也能看到——

“生地黄、贝母为天门冬之使,地黄、车前为麦门冬之使······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也。故张三丰与胡濙尚书长生不老方,用天门冬三斤,地黄一斤,乃有君而有使也。”

图:步瑞兰

原来,这是在说,用三倍量的天门冬为君药,一份的地黄为使药,两味配合一起煎熬了来服用,有极好的滋补养生效果。这妙法,张三丰与胡濙都用过,流传下来被称是“长生不老方”。在古医籍中,天门冬与地黄的药对组方,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传承。

现代中药学将天冬归类为补阴药,归肺、肾经,主要是养肺阴和养肾阴,入肺治疗阴虚干咳,入肾养阴润燥以通便。

天冬是一味治燥的良药,比较适合熬成膏来服用。干咳症轻者,可单用天冬熬成膏服,如《医学正传》天门冬膏。天冬与麦冬是常配合的药对组合,两者共同熬成膏服用,能够增强药力,如张璐《张氏医通》二冬膏。如果是咳嗽重症,甚或痰中带血者,可加入知母、贝母、阿胶等,以增强清肺润燥、止咳止血之力。

天冬、地黄与人参三味药组方,能补益上中下,即肺、脾、肾三脏,补肺气,助脾运,益阴津。因组方的三味药名中分别有“天”“地”“人”字,借用“三才”而名“三才汤”。三才汤载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变汤为膏后,仍呈滋补之功。清代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书中,以此三药熬膏,取名“三才膏”,用于治疗虚劳不足、骨蒸潮热、面色萎黄。

· 药材来源 ·

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

· 性味归经 ·

味甘、苦,性寒。

归肺、肾经。

· 功效主治 ·

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适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伤津,咽干口渴,肠燥便秘。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2克。或熬膏,入丸、散。

· 食疗推荐 ·

天冬粉藕排骨汤

原料:天冬20克,排骨200克,粉藕200克,绿豆20克(2~3人份)。

做法:天冬加水,用中火煎煮,开锅煎至水减半时,去药渣留汁液备用。排骨焯水,粉藕切块,与绿豆共入锅中加水,慢火1小时煮熟,再将天冬药汁加入。可少加盐调味。

功效:这款荤汤适于秋燥季节润燥利咽止咳,可供口干舌燥、咽喉微痛、轻咳少痰者食疗。

· 温馨提示 ·

虚寒泄泻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 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宣传,具体诊治请咨询专业人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设星标

狂点赞

点在看

去分享

您的支持是药娃成长的动力!

版权声明

本号为中国药学会科普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方式:yhlw_cmei@126.com

原标题:《中药半月谈 | 天冬(天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