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百景》之湘江风光带

以下文章来源于湖南陈先枢 ,作者陈先枢等

湖南陈先枢.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沙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陈先枢与您一起寻访历史和记忆中的湖南

作者 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摄影 乔育平

湘江风光带

湖南的母亲河——湘江。湘省、湘州、湘城皆因湘江而得名。我们平时所说的三湘四水,三湘者,其中有一个颇为权威的说法。曾两度任过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的王文清在其《湘水记》中,开篇便是:“潇湘、蒸湘、沅湘,三水皆纬流,而经之者湘水也。湘源出阳朔,至永州,潇水入焉,曰‘潇湘’;至衡州,蒸水来会,曰‘蒸湘’;卒与沅水合于沅江,曰‘沅湘’。此三湘之所由名也。”湘江流经长沙约七十四公里,河宽一千至一千五百米不等,西接靳江、沩水,东纳浏阳河、捞刀河等大小支流,途经十五洲、淌十三滩。1995开始修建湘江风光带,至今长沙境内的湘江两岸均建有既风景优美,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极适合市民休闲锻炼的风光带。

湘江风光带风帆广场

关于湘江的诗文多不胜数,如清乾隆《长沙府志》中就收有清张璨的《湘江吊古赋》等多篇;清罗汝怀编纂的《湖南文征》中也收有清代李观晸的《湘江赋》等。唐代刘长卿与文朋诗友游湘江后,写有《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汀洲暖渐绿,烟景淡相和。

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

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

北渚生芳草,东风变旧柯。

江山古思远,猿鸟暮情多。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民国梁赓陶有《湘江杂咏》五首,下录其中二首:

湘春门外望春时,湘江儿女歌竹枝。

歌到麓洲洲上柳,东风一夜绿丝丝。

三汊矶畔日斜曛,曼衍鱼龙水上军。

战舰如风鼓如雨,红旗万阵卷残云。

宋嘉祐年间,在长沙的大西门外,曾建有“八景台”,八景台上摩画着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曰:“度之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宋米芾有《潇湘八景图诗并序》,序中有这么几句:

洞庭南来,浩淼沉碧,叠障层岩,绵延千里,际以天宇之虚碧,杂以烟霞之吞吐,风帆沙鸟,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错之气不同,四时之候不一,此则潇湘之大观也。

湘江两岸名胜古迹众多,如名镇名港和人文景观从北往南数有:乔口、靖港、铜官、新康、丁字湾、霞凝港、三汊矶、新河与碧浪湖、杜甫江阁、灵官渡、朱张渡、猴子石等。1971年以前,长沙湘江上是没有桥的。1972年10月1日湘江一桥建成通车。现在的长沙湘江上有桥八座,从北往南分别为:月亮岛大桥、三汊矶大桥、福元路大桥、银盆岭大桥、橘子洲大桥、猴子石大桥、湘府路大桥、黑石铺大桥。又有过江隧道两条……

本书作者之一彭国梁就住在湘江边上,推开靠北的窗子,便可看到三汊矶大桥;往西南方向看,既可看到岳麓山,也可看到橘子洲;往西北方向看,则可看到月亮岛。湘江河里的水,因为其下游蔡家洲砌了个拦河坝,河里的水就四季常清了。只是没有了曾经的枯水季节,似乎也就少了点变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湘江长沙段的身边系上了一条美丽的彩绦,它就是闻名全国的湘江风光带。

湘江风光带以休闲长廊和雕塑为主景,配以形式各异的小广场、景观小品,全线种植品种众多的树木和花卉,体现了湘江两岸相互映衬的特色景观。它集休闲、旅游、环保、防洪多种功能于一身。全国河流成千上万,拥有这样大型风光带的,极为罕见。它是长沙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长沙湘江东岸原来码头、堆栈遍布,又是棚户最集中的地段。每逢湘江水涨,沿江一带便成了泽国。三天不雨,又到处尘土飞扬。岸边垃圾成山,粪窖一个接一个,行人至此都掩鼻而过。新中国成立后,长沙市政府修建了北起新河,南至西湖桥的沿江马路,加固了湘江堤防,减少了水患,但这一带脏乱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长沙市政府决定在沿江建设风光带,将轮船码头、货栈等迁至城外,棚户区居民住进了新房,对沿江一带实行绿化、美化、亮化。清晨,人们聚集在广场做操舞剑,跑步健身;夏日,在绿荫下纳凉避暑;冬日,在草地上享受阳光的温暖。一年四季常有文艺爱好者在亭廊中排练和演出节目,面对江潮练声习琴。这里每天游人如织,处处舞影歌声。已故老诗人祝钦坡先生有诗赞道:

昔日摊贩乱堆场,道上灰尘拂面扬。

新政旧城俱改貌,公园景带到沿江。

树多氧气宜晨练,座有河风送夜凉。

是处清幽环境美,万民同乐寿而康。

长沙湘江风光带的建设以长沙历史文化为重点,由北向南,有风帆广场、湘江八景浮雕、信步亭、图腾柱、星梦雕塑、印章文化雕塑、乐亭、碧湘门广场、电灯公司旧址、汇芳亭、文津码头、和平鸽广场、四羊方尊广场、脸谱广场等众多景点。河西风光带上也布置了“林则徐、左宗棠湘江夜话”等雕塑。

林则徐左宗棠湘江夜话雕塑

潇湘八景誉满九州,历来是画家文人创作的热门题材,北宋嘉祐年间在湘江东岸建八景台,台上陈列宋迪所作八景图。慕名前来观光者越来越多,不少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在八景台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他们当时有米芾、惠洪、揭奚斯、欧阳玄、夏元吉、李东阳、唐寅、王夫之……明朝末年张献忠入湘,清朝初年吴三桂攻占长沙,遭此两次浩劫,湘垣名胜破坏殆尽,八景台也因此荒废,以后未再修复。修建湘江风光带时,在八景台原址上建了一座潇湘八景大型浮雕,长约二十一点八米,高约三米,以花岗岩为基石,上嵌八块青铜浮雕,分别绘八景图像。

潇湘八景浮雕

时光广场主体建筑为一巨大的图腾柱。柱高十米,直径七点五米,柱面为浮雕所涵盖,构成一幅完整的主体艺术画面。浮雕的创意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T形帛画原来表现的主题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经过浮雕作者的再创造,主题得到了新的升华,表现了人们对于天地人三界和谐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图腾柱镂刻细致,工艺精美。广场南北两侧各有一铜版镂刻,造型分别为“怪神骑兽”和“怪神射箭”,也是汉墓中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与图腾柱上的图案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星梦广场在时光广场南边。广场中心水池内,一位身着长裙的年轻美丽的湘女,仰卧于一颗巨石之上,她头顶遥远的太空中,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着万古不灭的光芒,它就是著名的“长沙星”。“长沙星”位于“二十八宿”之一的“轸宿”中。《史记·天官书》记载:“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古人把地域与二十八宿分别对应。“长沙星”对应着长沙地区。因此,长沙又被称为“星城”。古人认为长沙星主寿,故又称寿星。

印章文化广场由中央平台上二方一圆三枚巨印,与周边造型各异的众多石章共同组成,有如众星捧月,交相辉映,呈现出湖湘篆刻艺术的多彩风姿。湖湘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九七二年十月,考古工作者对马王堆西汉古墓进行挖掘时,发现了长沙国宰相利苍和其妻子辛追多枚印章,这些作品,呈现古朴、大气的风格,不事雕饰,却深厚有力。印章广场中央最大的那枚印章,其造型即来自“轪侯之印”。到近代,湖湘篆刻艺术更有大的发展,齐白石就是其集大成者。齐白石不仅是著名的中国画艺术大师,而且其篆刻艺术自成一家,自称“三百石印富翁”。他的作品,布局奇肆朴茂,单刀直下,劲辣有力。广场中央另一枚“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的巨印,就是据齐白石原作放大的。

四羊方尊广场在朱张渡之南。四羊方尊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珍品,1938年在宁乡黄才出土。它精美,构思奇巧,羔羊与美酒是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生享受,此尊将二者融为一体,匠心独具。为了让四羊方尊的形象在故乡永驻,特地修建了这一座四羊方尊广场,其主体建筑为立于观景台正中央、巨大的仿青铜四羊方尊石雕。这一雕塑真实的再现了原物的风采。广场整体伸出湘江江面十五米,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广场四角各有一根巨大的石柱,每根直径达三米,柱体为龙图案浮雕,装饰成“龙柱”,南北方向各有一根巨大的横梁,宽约一米,梁面为凤图案浮雕,装饰成“凤梁”,凤梁架在龙柱中间。龙柱凤梁中间为观景平台。广场前的地面上有龙凤浮雕花岗岩雕塑,二十四根图腾柱上各立着一只用青铜制的凤凰。整个广场气势磅礴,庄严肃穆。具有凝重的湖湘历史文化氛围,人们来到这里,对于古国文明的敬慕之情、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原标题:《《长沙百景》之湘江风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