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这座1800年前的佛寺遗址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走入位于喀什市东北方向,有“百果之乡”之称的伯什克然木乡,沿途可见家家户户都在为收获的石榴忙碌着。生活在这里的人都知道,他们乡里有一件价值很重的“宝”,就是伫立在莫尔村外约4.5公里处高台上的莫尔寺遗址。

当天,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新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了这里。离开村道,走入一片荒漠旷野,远远可见佛塔,一座圆形,一座方形。

莫尔寺遗址是目前新疆发现最早的佛教遗址之一,始建于公元3世纪,到10世纪后逐渐废弃,也是目前发现位于我国最西部、保存最好的泥土建筑佛塔,实证了佛教曾在古代新疆地区传播和盛行,同时在这里发现的佛教艺术遗存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总体特征。

莫尔寺遗址的圆形佛塔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规模庞大的佛寺建筑群

“坐火车的旅客在快要到喀什时,透过车窗就可以看到佛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莫尔寺考古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肖小勇说,莫尔佛塔是当地人依据它的外形流传下来的叫法,“莫尔”是烟囱的意思,圆形佛塔高约12米,也有人曾误将它认作古代烽燧。

莫尔寺遗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探险队”在新疆四处侵扰文化遗址,搜寻佛像、壁画、文书、木简等文物时被发现的,因没有重要发现而只是被简单记录了一笔。

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者在5年时间共发掘了3900平方米,围绕两座塔之间和周边区域,发掘清理出了规模庞大的佛寺建筑群,包括大佛殿、僧舍、“回”字形佛殿、禅房、山门等遗迹,还出土了数万件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石膏佛像残片、石磨、陶罐、陶壶、唐“开元通宝”钱币、圆形方孔无字小铜钱、木质建筑构件、木梳和棉麻丝等织物的残片。

根据考古专家的推断,莫尔寺是在不同时期逐步修建起来的。在佛教刚传入时,在遗址的中部修建了莫尔佛塔,一段时间后又接连围绕佛塔建了僧舍、佛殿等建筑。“回”字形佛殿是在公元4世纪前后增建的,但它们仍朝向莫尔佛塔,说明佛塔此时应该还是寺院空间布局的中心。

“随着佛教传播的变化,继佛塔之后,对佛像的崇拜也兴盛起来,遗址中最后一项大营建工程长方形大佛殿的建设,应该也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肖小勇说,此后大佛殿也就成为了寺院的中心,它由中心正殿和两侧配殿、配房构成,有明显的中原地区佛寺特征。

据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中期玄奘到疏勒(今喀什一带)时,当地有“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是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中心之一。莫尔寺遗址发掘出了许多食物残存,说明这里曾聚集生活着大量僧侣或礼佛的人群。

莫尔寺遗址的方形佛塔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上万件佛像残片展示佛教艺术

快到莫尔寺遗址的防护门前时,远处跑来一个穿着红色马甲的人。“托合提,这两天好吗?把宣传展板摆一下吧。”肖小勇对着迎面赶来的野外文物看护员托合提·艾尼说。

“好,好。”托合提一边笑着回应,一边和兄弟亚库甫江·艾尼一起把展示着莫尔寺遗址主要出土文物的展板架并排摆好。

指着展板上的图,肖小勇介绍起在遗址上发现的佛像残存部分,“这里发掘出的石膏佛像残片超过万件,头、面、发型、衣物、手、腿、脚等部位都有。”肖小勇说,佛像大小的落差很大,有的比真人都高,有的只有几十厘米。

在对佛像的分析中,专家发现极为丰富的佛教造像工艺和特色,不但有犍陀罗风格的元素,也有中原地区风格的特征,说明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各地文化的影响发生着演变。

在喀什博物馆里也展出了在喀什地区多个遗址出土或采集到的佛教造像残片,从五官特征、线条表情、发型发饰、衣物饰品,都可以看出它们出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比如佛教传入初期时的佛像就有“高鼻浓眉深眼”,后来又有了“细眉长眼圆脸”等。

莫尔寺遗址的佛教遗存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佛教传播和佛教寺院变迁、佛教造像艺术演变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莫尔寺遗址出土的佛像残存部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与周边遗址的关联仍在研究

莫尔寺遗址的位置处于恰克马克河流经处的冲积平原上,周围有绿洲,考古工作者同时也对遗址周边地区做了调查,有了新发现。

“在佛塔向南约500米的莫尔遗址,那里分布着各种颜色质地的陶片、釉陶片,还发现了窑址和房址,遗址总面积据记载约有1.2万平方米。”肖小勇说,不过遗址中发现的这些遗存是否曾经处于同一年代,还需要继续考证。

考古工作者在莫尔遗址的陶片区发现了喀喇汗钱币和“治平元宝”铜钱,这说明从公元9世纪末到11世纪中期它是存续的,而莫尔寺遗址的年代约在公元3世纪—10世纪,它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似乎有一段重合,但目前专家还不能确定莫尔遗址与莫尔寺遗址之间的具体关系。

虽然莫尔寺遗址目前还未面向公众开放,但文物保护部门对莫尔寺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利用规划正在积极推进。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尔寺遗址周边基本排除了人为侵扰,但自然原因的损坏仍不能避免。“除了风吹日晒,雨水的增多,加大了对两座佛塔泥土的冲刷,周边野生植被多了,虫子就变多了,佛塔也因此受到虫蛀的困扰。”肖小勇看着佛塔上一个个虫眼心疼地说,这些年自治区文物保护部门持续为佛塔做本体加固,防止自然原因导致坍塌损毁。

接下来,肖小勇将带考古队对圆形佛塔南侧的另一处高台做发掘,更全面地厘清莫尔寺遗址的建筑形制规模、兴衰的过程等。

在肖小勇心中,莫尔寺遗址除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及佛教艺术价值外,还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个以泥土坯为建筑材料的塔,经过了约18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着相对完整的轮廓和大致样貌,那么古人是不是在建筑材料中加入了一些科学成分呢?我非常好奇。”

原标题:《喀什这座1800年前的佛寺遗址还有很多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