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告》全称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海自愿评估报告》,是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地方自愿评估报告。《上海报告》工作从2021年开始启动,每年形成一套中英文成果。
《上海报告·2022》
《上海报告》2022年度主题为“绿色、共享、合作”。年度优先审查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清洁能源(对应SDG7)
公平共享(对应SDG10)
绿色韧性(对应SDG12)
合作发展(对应SDG17)
本期推文将对优先审查目标SDG7和SDG10进行介绍
《上海报告·2022》优先审查目标
——SDG7
01什么是SDG7?
SDG7即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该目标致力于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SDG7的LOGO
02上海如何响应SDG7?
大力开发建设光伏、风力等可再生的绿色能源,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持续推进天然气清洁能源的气源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可靠的清洁能源服务,同时结合科技创新等手段推进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与能源低碳高效利用。
从2015年到2020年,上海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14.6%增加到18.3%
03上海实践SDG7的重要措施——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
自2014年以来,长期稳定实施光伏扶持政策,光伏成为上海参与主体最多、项目数量最多的能源领域。充分利用地理与国土空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包括东海大桥、临港、奉贤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其中,东海大桥海上风力发电场创新性应用实施高桩承台基础形式,攻克了通航环境下承台防撞、动态运行环境下混凝土疲劳承载性能低等技术难题。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
04上海实践SDG7的重要措施——发展天然气清洁能源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下,上海推进沪浙、沪苏天然气联络线建设,增强区域天然气资源互济能力。有效推动区域间天然气平衡协调供应,供应可靠度达到99.99%。同时,在规划、气源建设、天然气输配、管线施工、安全运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技术手段,赋能管网高效安全运行。近年来,运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建设智能管网,主干管网监控率达到100%,管网安全运行的效率不断提升。
浦东新区五号沟LNG站
05上海实践SDG7的重要措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面完成中小燃煤锅炉和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上海煤炭消费总量从2011年的6100多万吨最高值下降到2020年的4300万吨。在工业领域,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提高能源与材料的低碳化利用水平。要求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并且积极推进新能源在建筑照明等方面的应用。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新能源车辆替换燃油车辆进度。积极运用气象监测等技术手段因应能源需求变化。
上海首座油氢合建站
06上海实践SDG7的重要措施——推进能源低碳高效利用
大力推进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施工业节能“百一工程”,力争平均每年节约1%的用能量。推进燃气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储能、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供能运行系统建设;推动智能服务器、信息化系统、热场管理等先进技术产品应用。采取一系列举措对钢铁、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盘活低效土地资源。大力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发布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方案,致力于实现超低能耗建筑向标准化、规模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上海报告·2022》优先审查目标
——SDG10
01什么是SDG10?
SDG10即减少不平等。该目标致力于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SDG10的LOGO
02上海如何响应SDG10?
致力于为全体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体面尊严的生活,提供人人共享的高品质公共服务,创造人人有感的乡村美好生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为儿童、青年、老年等全年龄群体营造更加友好的建成环境与社会氛围。
从2015年到2021年,上海农村地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
03上海实践SDG10的重要措施——保障人人享有体面尊严的生活
秉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以开放、创新、包容的态度在人才引进、社会保障、创业服务、金融服务、就医就学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新市民”友好的政策,致力于让“新市民”来沪之后尽快融入上海,提升归属感与认同感。建立系统性的旧住房更新工作体系,持续改善旧区居民的居住质量、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2022年7月底,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完成改造。在此基础上,上海正在加速推进“两旧一村”改造,进一步提升居住困难群体的居住生活品质。
旧住房成套改造后的静安区彭三小区环境
04上海实践SDG10的重要措施——提供人人共享的高品质公共服务
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在空间上实现均等化、无差别化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推进模式,主要是以街镇为工作单元,围绕居住、就业、休闲、学习、康养等需求,聚焦社区及以下级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规划建设。为了改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格局,在推进五个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导入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引导新城适度超前建设优质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动市级优质资源向新城导入和共享。自2016年起,从市民最为熟悉的社区出发,开展“社区空间微更新”,以“设计手法微、更新动作微、实施费用微”的方式,持续性推进了街道空间、社区花园、桥下空间等社区小微空间的针灸式改造。积极推进黄浦江、苏州河两条河流公共岸线的贯通开放,为全体上海市民提供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共享空间,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生活秀带。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蓝图
05上海实践SDG10的重要措施——创造人人有感的美好乡村生活
推进乡村地区活力振兴发展,注重乡村风貌的塑造,激活产业发展新气象,引导片区化发展。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美在生态”显现靓丽村容,推进河道整治、生活污水处理、村庄改造等工程,逐步显现生态治理成效,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通过“富在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围绕“产村融合”主题,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美丽乡村与休闲旅游更好结合;通过“根在文化”展现乡情乡韵,弘扬时代新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美丽乡村更有气质、更有韵味、更有文化。以提升乡村地区人民宜居生活获得感为出发点,持续提升农村地区人居环境。2018~2020年,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基本形成干净整洁有序的乡村环境。2021年起,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列入16项民心工程之一,继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海派风貌别具的宝山区罗泾镇
06上海实践SDG10的重要措施——打造全民友好的幸福城市
2019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在社区的专业照护服务体系,为社区居家老年人营造友好环境。推进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保障范围是居家和机构的失能老人,保障内容是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积极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让青年能够安居乐业,最大限度的激发青年的创新能力,让青年群体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以“儿童友好、人人友好”为目标,打造儿童友好的城市。制定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行标准,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建立“一中心多站点”的儿童服务网络,以街镇儿童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居村委“儿童之家”等服务站点为支撑,为儿童打造一个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徐汇区田林街道儿童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