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衡佳作 | 清河街道社区规划师工作(第二期)

原创 城乡社会经济所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收录于合集#项目评优 124 个 #同衡佳作 78 个

●申报部所:城乡社会经济研究所

●协作部所:智慧规划室、生态城市研究所、总体五所(战略所)、新媒体与城市传播研究所、总体一所、建筑分院综合研究所、总体三所

●项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

●项目规模:9.37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22年

项目是清华大学“新清河实验”和清河街道“社区规划师制度”工作的持续深化,作为“清河街道社区规划师工作”第二期,继续发挥多专业协同陪伴式工作优势,强调街道层级的制度创新、统筹引领与社区层级的团队扎根、赋能更新相结合,推动社区空间更新与基层治理创新的双向互动,提升街区整体人居环境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构思

针对基层规划建设专业力量短缺、责任规划师工作与社区规建治亟待有效对接、老旧小区改造等空间更新项目的持续性及其与社区参与互动不足等现实问题,通过组建“1+1+N”社区规划师团队,搭建“制度-行动-网络”工作框架,以街道为平台开展机制创新引领,以体检评估为支撑进行更新行动实践,以社区花园为抓手实现三种绿色网络营造,推进专业力量与基层治理的有效结合,社区更新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发展,最终提升街区整体人居环境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内容

(一)街道为平台的机制创新引领

1、社区规划师制度。

以街道搭台、企业和社区共建、第三方培训和评估、社区协作等方式,组建“1(规划师)+1(社工)+N(居民和志愿者)”社区规划师团队,以跨学科多主体合作,培育在地力量,支持试点社区特色发展。同衡总规、生态、新媒体等部门团队参与。

2、“责师-社师”双师协作机制。

街道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也是“新清河实验”社区规划板块以及街道社区规划师团队牵头人,在街道层面发挥统筹引领、战略指导、技术把关等职责,带领各社区规划师团队面向街区事务和社区重大事项协同工作;社区规划师扎根对口社区,推动协商共治、社区赋能和项目落地。

“责师-社师”双师协作机制

3、空间更新参与机制。

建立“议题协商-方案讨论-实施监督-维护共管”的全流程参与机制,发动多主体参与和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更新成果的社区认可和认同。

(二)体检评估为支撑的更新行动实践

1、全域社区体检评估。

对接城市体检,构建社区体检指标体系和社会空间GIS平台,开展全域社区体检评估,帮助基层挖特色、明定位、找问题,以定期体检制度支撑动态监管。

社区体检评估

2、清河街道更新规划研究。

对接北京市和海淀区城市更新要求,依托社区体检成果,汇集多专业力量开展前期研究,获街道领导高度认可并设立专项,相关提议纳入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议案。

清河街道更新规划研究

3、重点社区空间更新行动。

以现场踏勘、空间评估、需求调查、焦点小组座谈会等方法,了解现状资源、主要问题和发展设想,形成亲子公园、广场彩绘、花园共建等多个微空间更新落地项目。

图 社区空间更新行动

(三)社区花园为抓手的绿色网络营造

1、社区花园空间网络。

编制街道社区花园网络规划,挖掘“街区—社区—建筑”多级存量低效空间,以生活馆屋顶花园、绿舟儿童友好乐园、同衡绿色阳台等参与式设计、共建项目,推动绿色街区营造。

社区花园网络规划

2、绿色社群支持网络。

举办参与式营造工作坊、园艺课堂、植物标本墙共建、SEEDING种子交换、花园维护升级等活动,以绿色为纽带,推动多主体的兴趣连接、共识凝聚、互助协作,搭建生态教育平台,培育社群“种子”力量,形成多元的社群支持网络。

绿色社群支持网络建设

3、生态价值传播网络。

面向疫情管控特殊情况,构建社区花园更新方案、特色成果推广宣传等线上传播渠道,开展阳台园艺、小小花园设计师、一米菜园、花园维护等公益课程,实现线上下互动的价值传播网络。

线上公益课程

特色及实施情况等方面

主要特色:

一是针对城市更新的复杂性特点,充分发挥跨学科团队协作优势,软硬结合推动社区全面更新;二是针对基层规划建设的制度瓶颈,以制度创新推动更新行动,在清河街道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并搭建“双师“协作平台;三是针对基层改造项目碎片化、连续性不足问题,实现“街区-社区”联动更新实践,以街道更新规划统领整体格局,在重点片区、社区更新落地特色更新项目。

成果获奖:

部分成果先后获2021年度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规划卓越奖”、北大首发院和中国城科会等组评的“北京市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街乡更新类)、北京市百个小微城市公共空间示范试点等。

项目工作团队

项目负责人:刘佳燕

项目组成员:杨钦宇、程洁心、郭顺、张悦、于和平、邓翔宇、高睿、赵粲、李宜静

扫码订阅|查看更多院优项目

原标题:《同衡佳作 | 清河街道社区规划师工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