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医小课堂 116 | 把握三个“早”,有效破解肺炎支原体肺炎

近期,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以下简称MPP)成为了不少家长们关注的话题。根据近期接诊情况和医生的观察,MPP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患者多为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持续高热时间长、咳嗽剧烈、肺部拍片有大片的阴影、早期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等等。

除了稍大年龄儿童和大年龄感染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MP)以外,患儿也出现了低龄化的特点,3岁以下的幼儿,甚至1岁以下婴儿均有难治和重症的MPP患病情况。

当前形势下,把握好以下三个“早”,对于早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MPP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非常重要。

“早”期识别

MPP的易感年龄为5岁及5岁以上,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别是发热和咳嗽的症状平行出现3天以及3天以上。无论医生有没有听及肺部啰音,应及时进行影像学的检查,胸片和胸部CT平扫均可。

我们发现MPP有两个“不平行”:

1、症状与体征不平行——症状重,肺部体征不明显;

2、肺部体征与X线改变不平衡——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改变明显。

早期识别,对于MPP病原学中,重点关注肺炎支原体核酸的检测,因为常规血清抗体检测,往往在起病4-5天才会有阳性结果,核酸检测包括MP-DNA或MP-RNA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适用于MPP的早期诊断,特别是采用MP-RNA检测往往在疾病早期就可以检测出并确诊感染。

早期识别有助于早期干预。

“早”期治本

早期识别明确MP感染后,需要第一时间使用抗生素,以有效地降低MP的病原载量,阻止病原所带来的进一步损伤。虽然确实存在MP对支原体耐药率上升趋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仍然是针对MPP的首选用药,并且明确强调一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延迟有使MPP进展为重症和危重症的风险”。

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三天后,需要评价患儿好转情况,如果持续体温异常,肺部体征不改善并且影像学显示病程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更换抗感染方案,在耐药率升高的MP中,新型四环素类药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是治疗MPP的替代药物,对耐药MPP具有确切疗效,疗程为10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MP感染较普遍,可能是导致难治性和重症MPP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有难治和重症的MPP早期表现时,可以优选新型四环素类药物进行第一阶段的抗感染治疗。该类药物使用需要知晓以下问题:虽说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在规范疗程和剂量时,安全性较高,产生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几率很低,但在8岁以下儿童应用前,需要和监护人阐明利弊关系,知情同意方可使用。

擒贼先擒王,在病程早期开展对引起肺炎的病原本身进行精准有效的打击,是治疗的重中之重。

“早”期治标

除了MP病原本身引起的呼吸系统组织直接损伤外,对MP感染的异常免疫应答可通过自身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形成等多种途径导致肺和肺外组织的免疫损伤,即患者个体的异常免疫应答,导致了自体组织受到了额外的过强免疫炎症反应甚至细胞因子风暴的伤害。平衡和抑制这样的“免疫伤害”,是MPP,特别是难治和重症MPP治疗的核心之一。

糖皮质激素(首选甲泼尼龙)的应用是首选的免疫平衡和抑制治疗方案,根据免疫炎症反应甚至细胞因子风暴严重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剂量,大部分情况下,甲泼尼龙2mg/(kg.d)即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有关于MPP的治疗中还有混合感染的治疗、抗凝治疗、支气管镜下气道清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是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做好以上三个“早”,就是有效缩短治疗各型MPP的病程,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几率的关键点。尽快地进行“早”期有效干预,有助于控制肺炎支原体性肺炎的进展。

原标题:《​儿医小课堂 116 | 把握三个“早”,有效破解肺炎支原体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