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小磨香油
大名府小磨香油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加工史,有着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的发展变化史和独特的生产工艺。大名府小磨香油,初期为冷浸油,是用未炒熟的生芝麻轧制,味道远不如后来的热炒油馨香诱人。清光绪四年(1878),大名镇南关回民杨殿魁由做勤行生意改做小磨香油生意,在城内西街与羊市街口相对处开设油坊,经反复实验后,将香油的冷浸改为热炒制作,工艺流传至今。后来城内其他小磨香油坊陆续开业。
大名府小磨香油品质优良、味道芳香,食之益人,外观为浅酱色透明澄清液体,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产品采取传统工艺和现代生产设备加工而成。选料考究,工艺严格,为环保型绿色食品。除用于副食调味外,还具有养血、补肾、益肝、润肠和医治心血管病等药用价值,常食亦能美容,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佳品。大名农村至今还流传着用粗棉布沾香油为婴儿擦马牙的习俗,少儿误食了异物, 喝上几口香油,数日后异物排出。还有香油拌蚕茧灰治疗烫伤,均有奇特疗效。其相关产品芝麻酱,是部分凉拌菜的必需品和火锅的必备佐料。大名府小磨香油仍保持用传统的石磨磨浆,故名小磨香油。过去石磨用牲畜拉或人推,后来改进为电力机械。
传承方式和状况 大名府小磨香油凭着自己的“金”字招牌,加工摊点遍及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及各地的部分乡镇,香油业成为大名普通百姓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成为大名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大名县香油产业协会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商家自愿组成的商业协会,服务于客商,促进大名香油业的发展,为商家牵线搭桥,提供信息,促进销售,增进商户间的团结合作,促进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协调并进,为产、销一条龙格局的逐步形成起到了纽带作用。大名府小磨香油工艺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均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向更高标准迈进。
保护措施 大名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名香油城优惠政策的通告》;成立了大名县香油协会,负责组织、协调香油行业内部事宜,指导香油制作技术改进和行业自律活动。已建成大名香油城,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临 215 省道,南临天雄路,与商贸城相望,西侧为酒厂东路,北侧为石油北路,规划占地 292 亩,总投资 1.2 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占地 80 余亩,建设为前店后厂、商住合一的商住楼和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约 20000 多平方米,交易大厅 1050 平方米,附属工程5310 平方米。
摘自《大名县志》
原标题:《大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府小磨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