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话竹|简牍竹素之竹简

原创 INBAR 国际竹藤组织

第三期《简牍竹素》第一章《竹简》

竹简,中国古代重要的的书写材料。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东亚往往被称为‘竹子’文明,有证据表明,商代已经知道竹子的多种用途,其中一种用途就是用作书简。”

是的,竹简之于中国不可或缺!据统计,竹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1901—2002整整100年间,中国累计出土简牍三十多万枚,分布于湖南、湖北、甘肃等西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6个省市自治区,从春秋战国、秦汉至三国两晋延续了近800年。它们如同庞大“地下图书馆”的一本本藏书,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跃然纸上。不仅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得以形成并流传至今,更成就了中国文化保存和传播上的百花齐放。

烈日严霜操,竹简万年留。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是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

楚简制作技艺,湖北荆州传统工艺,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代,王充《论衡》记载:“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发掘出土的楚简高达30多批,字形10万字以上,字头6000多字,异体字近2000字。主要集中在原楚国境内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均有分布。

至今,作为竹简遗留痕迹的竹签仍在佛道宫观寺庙中得以延续,并衍生出竹联、春联,悬于寺庙、书房或挂在客厅,供文人雅士寄情赏玩。

楚简制作技艺仍以竹、绳为原材料,通过制作毛坯、蒸煮晾干、文字书写、编联成册等工序制成竹简的传统工艺。

杀青,将圆竹用火烘烤,再刮去焦面,防虫防腐;解片,截竹成筒,剖为简条,去除竹节,修平竹条;蒸煮,在盐水中蒸煮约30分钟,去除油物,取出冷水冲洗,晾干;简背,在竹简背面刻画一道螺旋形线条,便于编组时还原位置;刻契口,刻出适量深度的三角形契口,便于编绳的简书宜卷宜翻,不移位;书写,根据楚简原件字形,一气呵成;编联,根据契口深浅选择编绳的粗细,采用上下编绳,锁扣编法,一简一固定,要求松紧适度。

未完待续……

原标题:《蓝厅话竹|简牍竹素之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