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枪炮声不绝于耳,飞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屋内,一位面目清秀、戴着小圆眼镜的中年男士镇定地端坐在写字台前,正带领着他的小团队奋笔疾书。这位辛劳工作却精神抖擞的男子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民主先锋,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邹韬奋。他手中编辑的文稿则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进步期刊——《抗战》。
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城区,日军对中国守军发起全线进攻,淞沪会战烽烟骤起。这座亚洲最繁华的大都市瞬间被战火席卷,除了最前线上演着两军的激烈交锋,战争还严重波及到了普通民众。不断有炮弹落入居民区,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大量房屋被烈焰吞噬,黑烟滚滚过后,剩下的是一望无尽的残垣断壁。战争引发的难民像潮水般一波一波地涌向街头。恐惧、绝望、悲伤、愤怒,各种不良情绪笼罩在城市的上空。邹韬奋毅然决然,从民国的首都南京出发,迅速赶往上海。
△淞沪会战中被破坏的建筑和无家可归的孤儿
时间的指针再倒推半个月,7月31日那天,在度过了长达243天的牢狱生活后,邹韬奋终于得到了释放。而邹韬奋当初被捕的原因竟然是他参与组织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国民党当局认为他的行为是“危害民国”,但这罪名本来就是捕风捉影,邹韬奋等坚决不认,外加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力挺,导致长期无法定案。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国民党方面被迫停止对他们的羁押。国民党当局邀请他和另外的救国会主要成员去到南京共商救国运动的方案,实际上国民党是想让他解散救国会。邹韬奋他们断然拒绝,只是表示愿意在抗战国策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相关的抗战工作。重获自由后的邹韬奋像是憋了一股子劲儿,总算可以释放,迫不及待地回到他钟爱的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去。此时,邹韬奋已经在心中酝酿一个大的计划,针对当前严峻的抗日形势,出版一个全新的刊物。
邹韬奋回到上海那天,正值淞沪会战开启,他刻不容缓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经历五天五夜的赶工筹备后,于8月19日,《抗战》三日刊顺利诞生。《抗战》不仅有当时各界名流的投稿,邹韬奋也亲自写稿。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此刊在9月9日第七号起,改名为《抵抗》,在全国其他各地仍以《抗战》为刊名,在上海出版到第二十九号。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西撤,上海沦陷,成为孤岛,与内地隔绝。邹韬奋等实在无法坚持,不得已也决定撤离。邹韬奋坐船离开,流亡去了香港,经过一个月的辗转和休整后,到达了汉口,继续出版《抗战》三日刊。12月23日,自第三十号起,恢复《抗战》刊名。1938年7月7日,《抗战》和同以宣传抗日为主旨的《全民周刊》强强联手,合并为《全民抗战》。
△《抗战》三日刊
《抗战》的宗旨就如同它的刊名一样直来直去,鼓励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发扬民主,坚持全面抗战,抵制一切亲日派的卖国行径。同时,《抗战》明确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号召和实际行动上对抗日救亡作出的重要贡献,积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设计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接连报道、赞扬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八路军组织人民群众、发动游击战的优异成绩。
《抗战》存续的时间不到短短一年,却给身处战争泥潭的苦难民众带去了莫大的安慰,给消沉迷惘的人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日的斗志和决心。
研究室 丁孜然 供稿 供图
融媒体工作部 编辑
研究室 审核
公众号|龙华英烈
新浪微博|@龙华英烈
原标题:《研究天地丨红色期刊——邹韬奋与《抗战》三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