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委常委李淑侠撰文:赓续城市历史文脉,谱写当代汉风华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和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的历史维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江苏提出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要求,并专门就“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在江苏的具体体现,更为我们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行动指南。徐州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之地,既拥有着楚韵汉风、熔铸古今的深厚底蕴,更肩负着践行嘱托、感恩奋进的时代重任。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富矿,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汉风华章”,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展现更强徐州担当、贡献更强徐州力量。

聚焦传承创新,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徐州作为华夏九州之一,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且至今仍沿用古代九州之名,传承有脉、底蕴深厚。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7点、省级34处,人类非遗代表作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68个,这是历史积淀赋予徐州的文化根脉所依。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要求贯穿落实到“赓续文脉、传承创新”全过程各方面,以“绣花”功夫守住城市的“根”与“魂”。注重将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以纵贯主城区南北的历史文化轴为主线,布局建设历史文脉展示馆、黄楼公园、城隍庙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系统化梳理挖掘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文化元素,串点成线,连片成面,聚力打造展示古城新貌的“城市会客厅”。突出抓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推进窑湾核心展示园、荆山桥邑文化生态公园等工程,加快建成传承弘扬徐州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带。注重将文明探源与文脉赓续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徐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推进下邳故城、花厅遗址、小孤山汉墓等考古项目,加快实施狮子山楚王陵、花厅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策划编纂《徐州通史》《汉学大系》等重点书籍,让徐州文明的起源演进和文脉的赓续发展更富科学信度和历史厚度。注重将非遗传承与活化利用有机结合,探索设立“非遗产品交易中心”,深入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品牌化打造柳琴戏、梆子戏等地方剧种,市场化运作徐州剪纸、香包等文化产品,精心打造《母亲》《淮海儿女》等非遗文艺精品,培育壮大以“彭城画派”“徐州戏曲”为代表的“文艺徐军”品牌,推动更多具有中国气派的徐州文化“活起来”“立起来”,真正让传统文化既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

聚焦研究阐释,让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发祥地和集萃地,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也承担着赓续之责。研究提炼和阐释弘扬好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徐州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责任。在传承弘扬两汉文化中厚植大汉之源根脉。树立世界眼光、坚持高点定位,把传承“汉源”、弘扬“汉魂”作为增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抓手,2020年高规格成功举办首届汉文化论坛,初步打响了徐州“大汉之源”的城市文化品牌,并推动汉文化论坛上升为与“江南文脉论坛”南北呼应的省级两大文化盛会。当前,我们正围绕深化“两汉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全力做好第二届汉文化论坛筹办工作,力争推出更多兼具理论高度、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汉文化研究成果,为深化拓展中华文明理论研究贡献徐州智慧力量。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中擦亮英雄之城底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淮海战役纪念馆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实施传承弘扬王杰精神“五个一”系列活动和淮海战役等革命精神“三进”教育工程,成功举办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全国高层论坛、中国·徐州红色文化学术大会等重量级活动,建好用好“淮海e站”全省有线红色宣教平台,在京启动“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革命文物全国巡展活动,持续推动红色基因、红色血脉在古彭大地赓续弘扬、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在坚持“两个结合”中阐发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研究机构、市内外智库等载体平台,组织实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与徐州传统文化”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深度挖掘阐发徐州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找准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间的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多的徐州传统文化滋养。

聚焦融合转化,让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文化繁荣、文明昌盛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文化人。深入落实《徐州市建设精神文明高地三年行动方案》,扎实开展争做文明“十在”徐州人和“德耀彭城”主题活动,健全完善各类先进典型的推荐遴选、激励帮扶、学习弘扬三大机制,全面提升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质效,广泛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夜模式”,更好地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领群众。以文惠民。紧盯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新需求,以“舞动汉风”文化惠民工程为引领,常态化办好“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快文化重点场馆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培育打造戏剧《燕子楼》《大运河畔》、图书《大河》等文艺精品,打磨推广歌舞剧《攀登·攀登》、实景演出《彭城风华》等经典作品,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以文塑旅。紧扣“汉文化”谋篇布局文旅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元素,持续办好汉文化旅游节、徐州文博会等重点活动,大力招引培育建设一批重点文旅项目,不断放大“快哉徐州”“国潮汉风”等文旅品牌影响。以文兴城。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打造一批牵引性、龙头性文化企业和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力。注重用全球视野推进文化交流和城市外宣,充分依托省市重大活动,积极策应省级外宣品牌,建好用好“hi xuzhou”等载体平台,创新实施城市形象“五个一”等外宣系列活动,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外宣工作体系,把新时代中国奋进故事、文化故事的“徐州篇”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原标题《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淑侠: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汉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