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藏秦简牍》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公布26种文献,内容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会经济、数学、历法、医学、文学、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其中大量内容为前所未见,另有一些可补充深化对同类题材出土文献的认识。
《中国文字学》
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研究汉字字形的文字学专著。本书从语言学以及世界各区域文字的宏观视野,阐述中国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书中明确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了中国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史上的地位,解决了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重申了作者的“三书说”,系统论述了汉字沿化、变革的历史。
《计算语言学方法研究》
冯志伟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计算语言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自然语言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书在全面介绍国内外计算语言学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进行高度概括和全面总结,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深入阐释,从中探索出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计算语言学方法。
《结果补语语义指向与计算机识别研究》
马婷婷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立足于汉语动结式的计算机解读,将传统结构主义方法同语料库统计方法结合起来,结合认知功能语法的原型理论对汉语动结式的语义指向对象、指向方向、指向数量和指向范围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同时运用语言象似性理论及焦点-背景理论等对相关的句法现象进行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流程。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二版)》
[英]Penny Ur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本书由英语教学专家Penny Ur撰写,共分20单元,每单元都以教学中的问题为导向,并辅之以言简意赅的理论框架,再搭配丰富的教学实例、实践建议和教学任务,堪称一站式英语教学指南。
《语言教学中的课程设计(第二版)》
[新西兰]Jack C. Richards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课程设计的路径有几种?影响课程设计的因素有哪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课程设计或课程标准能给我们什么启发?语言教育家Jack C. Richards用简明的理论、丰富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外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操过程,帮助教师及研究者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提升教学效果。
《沈石溪动物叙事的生态批评话语研究(英文版)》
林晶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综合运用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叙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以《狼王梦》《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等为语料,以动物话语表征为研究对象,聚焦动物表征拟人化现象,考察动物叙事中拟人化表征的话语策略与认知机制等问题,旨在探析动物叙事中动物形象拟人化表征从建构到识解的内在机制,并结合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加以讨论,揭示人、动物、话语的三维互动关系。
《汉语史讲义》
汪维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为绪论、词汇史、语法史、语音史四章,每章选取4—5个专题,通过对个案的深入剖析,展示了汉语发展史的主线,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汉语史”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语言史观,初步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发展演变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律,培养研习汉语史的兴趣。
《唐写全本切韵校注》
赵庸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
《切韵》系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文献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两种: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其中《广韵》已有多种校理专著,如周祖谟《广韵校本》、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等。而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整理校注工作相对薄弱。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进行校注,关联异读,以期为学界提供可靠、便利的精校本。
《基于梵汉对勘的〈无量寿经〉语法研究》
李博寒著,中西书局
运用梵汉对勘的研究方法,考察了东汉支娄迦谶至唐菩提流志的《无量寿经》四个汉译本对梵语工具格、从格和处所格的翻译方式,并以《维摩诘经》为比较对象,考察《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不同时代译本对梵语格变化翻译方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介词短语“于NP”“从NP”和后置词短语“VP时”“NP所”因对译梵语的格变化而产生的特殊用法,考察佛经汉译对“从”“时”和“所”功能演变产生的影响。
《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
[元]关汉卿等撰,宁希元、宁恢校点,凤凰出版社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代杂剧的唯一元刊本,保留了元刊杂剧的原始样貌,具有重要的文献和版本价值。此次整理,校点者广泛吸收学界研究新成果,对之前的校勘破陈出新,进行了全面修订:1.修改了初文字讹误;2.补充校例,如“频婆”补充了数则方志释例等;3.修改校例,如《风月紫云亭》中“恁尊君”,初版“君字,形误为居”,修订版改为“原本君,作居,非形误,音假也”。
《英汉断定构式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
杨坤著,科学出版社
本书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对不同类型的英汉简单和复杂断定构式展开讨论,具体涉及其句法、语义、语用及有关成因问题。本书按照断定构式的语义功能,创新性地把英汉断定构式分为指别、述谓和同一性陈述三大主要类型,并提出从构式内外部出发,揭示其句法语义成因,完善并发展了构式的理据性研究和构式网络层级互动研究,拓展了构式语法的理论视野。
《语言理解中语义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王穗苹、朱祖德著,科学出版社
本书集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于一体,结合中文独特的语言学特性,将语义加工分为语义提取与整合两个基本认知成分,采用不同的研究技术和范式,从时空的视角对语义加工的进程和独特神经通路进行探索,构建了语义加工的双通路神经模型。这些创新性的探索,为未来思考怎样结合中文的特性构建兼具语言普适性和特异性的语言认知理论提供了思路。
《汉语方言被动范畴比较研究》
贾迪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是从跨方言比较的角度来研究汉语的被动范畴。从微观角度描写各方言和普通话在被动标记、语义特征、句法构造上的异同和关联。从宏观角度,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抽象出方言和普通话在被动表达上一些共性的规律和差异表征。同时从历史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的形成过程以及语义来源,展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汉语会话中的多模态、互动及话轮转换》
[加拿大]李晓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全书共计7章,从句法、韵律以及具身动作三个维度系统阐述汉语口语话轮转换系统的整体运作机理。该书富有诸多创见:其一,首次从与话轮构建单位(TCU)相关的语言单位及投射话轮结束的语言线索角度全面考察汉语口语,扩展了互动语言学跨语言类型研究;其二,将身体视觉资源纳入考虑,系统考察它们在汉语话轮组织中的作用,丰富了语言种类,弥补了以往该领域以英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不足;其四,阐释句法、韵律及具身动作在话轮完成中的互动差异。
《汉语方言可能式研究》
王自万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选择“可能”语义范畴,以公开发表的方言研究文献为主,以有针对性的方言田野调查为辅,在细致描写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观察汉语方言中可能式形式和语义间的关系,有助于增进对汉语方言的认识,对深入理解汉语方言在语法上的共同特点有积极意义。
《移民背景与上海城市方言的形成》
平悦铃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移民背景角度对一个特大型移民城市方言作出社会语言学研究,详细阐述了一代和二代移民在上海城市方言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与作用,运用兴起于西方的社会语言学理论更好地去研究中国的城市方言。本书揭示了在一个特大型都市中,来自不同来源地民系的各种语言心态,为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民系、语言使用、语言心态等作了有益的民情调查。
《遂昌方言研究》
王文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单点方言的详细调查研究报告,全面、系统地描写了遂昌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包括音系、同音字表、音韵比较、分类词汇(约5000条)、语法概况等内容,是一部研究、了解吴语方言的参考著作。
《长汀话词典》
周存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本书是一部记录长汀城区方言语汇的中型词典。收词丰富,包括了长汀方言字、词、词组、惯用语、熟语、成语等共26000多词条。条目均采用汉语拼音标注,列举了释义和例句,并提供了索引供读者查找。收词范围涵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天文气象、风土民物等,较完整地记录了长汀话方言词汇,填补了当地方言词汇调查的空白,同时也反映了长汀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生活。
《日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比较研究》
汪如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将汉字词的研究成果与对日韩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日韩语中业已存在的汉字词与汉语词在来源、结构、读音、意义、词性、语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力图打破汉字词的研究与汉语教学之间的壁垒,从而培养留学生汉字词的意识及汉语学习时的研究能力,养成比较学习的习惯。
《解码乔姆斯基》
[英]克里斯·奈特著,成军、马军军、钟婉娟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以人类学的视角,对乔姆斯基的哲学、政治以及知识遗产进行了剖析,审视他的双重贡献——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谴责和关于语言、心灵的理论。探讨了乔姆斯基思想的社会和制度背景,展示了军方资助和他作为政治左派关键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内容涉及的范围从乔姆斯基早年学习经历、他的语言学理论及政论一直到他目前对语言起源的思考。
《淘词十码——语言里的中国》
曹轲、王帅、向熹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结合“码、隔、商、虚、留、卷、诈、社、代、容”十个关键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学科视角出发,从词的秩序看社会的秩序,在词的变化中探究时空的发展,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本书在研究文字词汇时,借助技术工具来呈现社科现象,将新技术与传播相结合,探索技术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港式日语——香港日文大搜查,怀旧、日常、新兴300例!》
片冈 新、李燕萍编著,香港三联书店
第—本“港式日语书,”追踪“日本出世、中国香港长大”的300例词语,感受语言文化的接触、融合与演变。本书精选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香港地区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300个港式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