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学爸》才明白,什么是父母最大的修行

以下文章来源于帆书 原樊登读书 ,作者莫嫣

帆书 原樊登读书.

欢迎关注帆书(原樊登读书)公众号。加入我们,和6000万书友一起,听懂好书,生活更好!

作者 | 帆书·莫嫣

来源 | 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这两天,黄渤、闫妮主演的电影《学爸》在朋友圈彻底刷屏了。

大家纷纷评论:

“黄渤带娃太真实了,太有爱了!”

“好笑又好哭!轻松又深刻!在其中竟然看出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

电影讲述了四个家庭面对孩子“幼升小”的压力,争执与和解、崩溃又自愈的故事。

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聚焦现实的社会深度,带给大家欢笑的同时,也赚了好几波眼泪。

人生路上,几乎没有人能逃过这场“没有硝烟的升学战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仍会倾尽全部的爱,努力将孩子挤上成为“学霸”的独木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庭的普遍愿望。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殚精竭虑。

电影《学霸》中,黄渤饰演的雷小米父亲就曾说:“他已经很努力了,我不能耽误他。爸爸可以输,娃必须赢。”

为此,他不惜和别人假结婚,只为换来一个好学区的入学机会;

他含泪将儿子送到小姨身边,祈求小姨充当家长帮孩子通过国际学校面试。

就像一位网友评价的:

“好心酸,这就是中国式父母吧,付出全部,只为给孩子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鲤鱼跳龙门,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想要什么。”

电影中,火嫂的扮演者万茜,因为年龄被辞退。

她坐在路边,边擦泪边倒苦水:“别人都在跑,我不敢停”。

停下来,家怎么办?孩子谁养育?父母谁照顾?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然而,父母自己过得越苦,便越对孩子未来充满期盼。

倾尽全部,使尽浑身解数,只为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正如电影中展现的:还没迈进小学,孩子们已经有了上不完的辅导班和课外班。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分享过和女儿的对话:“你们这一代孩子真厉害,学了那么多知识,我们上学根本都学不到什么”。

女儿却说道:“你们根本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点半。”

“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不是一天,是整整12年。”“连周六周日都被你们占上。”

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的学业成长,却忽视孩子心理的痛苦,甚至会让孩子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人民日报曾发布《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结果显示:

2022年抑郁症患者中有超30%的人群不满18岁,其中50%竟然是在校学生。

(图源网络,侵删)

“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全为了你,你不努力对得起我们吗?”

你的随便一句话,就可能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如胡适在日记中写的:

我生了子女以后,从来不敢自居有什么恩情,虽然给了他生命,养育了他。

孩子高兴,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生活的不开心,我就会很内疚,因为是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的。

孩子的教育不单单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盯住学习成绩不放,只会让爱变成帮助孩子的“枷锁”。

傅首尔在电影《学爸》中扮演某天价讲座讲师,她曾慷慨激昂地宣讲:

一线小学的牛娃,三岁备战幼升小,六岁学微积分,英文年阅读量超过五百本。

你的孩子在干什么?还在撒尿玩泥巴吗?还不紧张吗?还不给娃加码吗?

但实际上,这些很多人以为“越努力,越幸运”的“鸡娃式”教育理念,其实也只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罢了。

(图源网络,侵删)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总是带着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琴棋书画、舞蹈、音乐……各种花式加码,占用了孩子大量的空余时间。

孩子喜不喜欢不重要,能加分才重要。

忍不住想起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段子:

学校要开新年联欢会,老师问班里的同学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结果全班48个同学,有46个会弹钢琴,另外2个是拉大提琴的。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知道: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特长变成人人都会的技能,也就没有所谓的“特长”了。

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就在孩子的培养上颇有心得。

当马斯克对计算机领域非常感兴趣时,梅耶就给孩子购置了电脑,支持他研究互联网,最终马斯克成为了现实世界的“钢铁侠”。

她的二儿子金博尔对食物非常感兴趣,于是她安排金博尔开始负责全家的伙食。

最终金博尔跟随自己的心意选择了餐饮行业,现在拥有几家连锁餐厅。

三女儿托斯卡从小喜欢演戏,她每周都会陪女儿去观看电影,现在的托斯卡经营着一家娱乐公司,不仅是导演还是编剧。

《学爸》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天大地大,天地广阔,世界上有江,有河,有湖,有海,小鲤鱼是不是只有跳龙门一条选择呢?”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仅仅只有学业这一条路。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为出发点,而不是强加我们的愿望。

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支持和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信和坚韧的品质。

如此,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电影《学爸》中,火哥张子贤家的孩子写作业,全家齐上阵。

火嫂本来一开始还能心平气和的安慰孩子:“你莫急嘛”“妈妈相信你。”

但当教了N遍后,孩子仍旧给出3+3+3+3=4的答案,彻底点燃火嫂怒气值:“我今天不打死你,你就是我妈!”

(图源网络,侵删)

这简直就是同款辅导作业名场面,有没有?

几乎所有辅导作业的家长都很疑惑:明明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孩子就是不会做?

樊登老师用“知识的诅咒”这个词来解答了这个问题——

当我们熟悉某种知识后,就很难想象不熟悉它是什么状态。

家长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也讲了很多遍了,但孩子就是听不懂,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事。

于是“亲子大战”在这种状态下反复爆发。

要知道:逼着孩子学习是没有用的,让孩子从学习中找到快乐,才是激发孩子自驱力的源动力。

之前有位北大学子讲述了自己是怎么被妈妈“忽悠”进北大的,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这位同学原本学习成绩平平,有一天他的妈妈说自己要失业了,原因是文化水平不高。

妈妈告诉儿子,如果自己能够提高知识面可能就不会被裁员了,她希望儿子当她的老师。

为了保住妈妈的工作,他也开始努力学习,回来每天讲给妈妈听。

从那天起,他上课再也没有走过神,上课的每个知识点都认真记下来,回家再给妈妈讲解。

妈妈也会给儿子提问,于是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最后他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最终考进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北大。

傅首尔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讲到:

“很多想把梦想嫁接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最后都失败了。

他喜欢干的事情,是不用你去逼迫或者鞭策的。你越逼他,他越不想弄。

我不会让他无休止地去做考题,去考一个非常高的分数来证明自己。

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内在驱动力,他想学什么,他才会愿意为某一件事情去努力。”

成功的维度不应该只是说功成名就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心的幸福有没有得到满足。

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与其拽着、拉着、推着孩子去学习,不如引导孩子增加内在驱动力。

让孩子自主地去学习成长,孩子也会更有成就感。

《学爸》电影,很多网友这样评论表露心声:

“小时候,我妈经常对我说的话,就是你看看别的小朋友考的多好。”

“真的想告诉所有的爸爸妈妈,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关键在于发掘和雕琢。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潜力和天赋,因材施教地给予他们支持和指导。

帮助他们挖掘潜力,不断茁壮成长,让爱变成孩子乘风翱翔的翅膀。

点个【在看】,让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才是教育最大的修行。

宠粉福利来啦

每天推送的任意一篇文章精选留言点赞排名(点赞数量需超过30)第一的读者,即可获得折叠晴雨伞(如上图示意)。

领奖规则:

1.中奖人需同时满足关注“湖北e家庭”微信公众号;留言72小时内点赞数超过30;留言点赞数排名第一。

2.集赞统计截至发文到72小时,届时小编将回复您具体领奖方式。

3.每月每人限领一次,数量有限,快来参与哦~

THE END

本文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为优质的内容平台,樊登读书一直在打磨好内容,精推好书,为无数书友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关注樊登读书,和3600万+书友一起用读书点亮生活。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看了《学爸》才明白,什么是父母最大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