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深挖细掘。
今天的“宝藏”要从航史馆墙上的一张照片说起。
还是在“飞机试制捷报频传”展区,一架直升机在一个北京标志性建筑物前腾空而起,悬停空中。这是哪型直升机呢?又是在哪儿做什么呢?
熟悉北京的朋友一定已经有答案了,照片中的建筑正是北京展览馆。而正在飞行表演的这型直升机,则是新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直升机。
1958年12月14日,直5直升机首飞成功,新中国直升机工业由此发端。第二年年初,直5直升机在北京展览馆进行了飞行表演。
回到标题和封面,周恩来总理曾对发展国产直升机做过许多具体而明确的指示,并先后7次乘坐直5在国内视察、陪同外宾参观、慰问灾区。封面图片就是1966年3月,周总理乘直5直升机到邢台地震灾区慰问灾民。
缘定米-4,落户哈尔滨
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此时,对于绝大多数航空工业的创业者而言,直升机还是一种神秘的航空器,空有耳闻,却无所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官兵看到一种前所未见的航空器在对面美军阵地上垂直起降,美军用它遂行战场救援、炮兵校射、前线运输等任务。这种“高科技武器”就是直升机。直升机在战场上的特殊能力引起人民军队的重视。
为满足军民用直升机的需要,1955年8月,中国空军决定在牡丹江组建一支直升机独立救护大队,后授予番号“空军第一救护大队”。1956年2月,首批从苏联引进的6架米-4直升机交付大队,部队开始学习使用直升机训练。
▲直升机独立救护大队
1956年10月,大队完成训练任务,转驻河北涿县机场,并于11月8日参加杨村机场校阅,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共和国将帅观看了飞行表演。这是中国直升机部队第一次参加阅兵,在军事舞台上初露锋芒。
▲演习:人员机降
1957年2月,在河北高碑店地区,大队与陆军协同组织了以空中运输为主题的演习,其后相继执行入闽作战、酒泉基地勘察等任务。直升机在执行这些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独特的战场优势,也使得自主发展直升机工业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
▲演习:运送弹药
1956年10月16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即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致电哈尔滨飞机厂厂长陆纲,宣布一项重要决定:经航空工业局分党组研究决定,由哈尔滨飞机厂和东安发动机厂分别仿制生产米-4直升机及其发动机,工程代号为“旋风25”(后改为直5),计划从1957年第二季度开始,争取到1959年底试制成功。
这一天成为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创立日。
1956年10月,中苏签订引进米-4直升机的技术合同,哈尔滨两厂开始直升机试制生产。至此,中国第一个直升机研制生产基地在哈尔滨诞生。
紧锣密鼓地试制
米-4直升机试制任务确定后,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哈尔滨飞机厂的技术人员主动赶到部队,提前熟悉直升机的技术性能。不久,米-4直升机样机到厂,干部职工激动不已,技术人员迫不及待地拿着工具钻到直升机里研究起来,当天就开始测量数据。
1958年1月,米-4直升机的图样和技术资料送抵哈尔滨,国产试制工作随即全面展开。直5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装配一台活塞发动机,机舱体积16立方米,最大起飞重量76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210千米/时,一次可运载11名乘客,也可装载1.2吨货物,吊运时可运载1.35吨货物,可用于空降、运输、救护、巡逻等多种用途。
为加快试制工作,在总设计师齐志焜的带领下,试制人员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000多套工装的设计任务,半年内完成全机设计与工艺准备,至11月完成第一架机的总装,又用1个月时间完成全机静力试验。
▲直5总设计师齐志焜
在此期间,根据制造直升机的需要,哈尔滨飞机厂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扩建。在苏联派出的5名直升机专家指导下,建立起直升机旋翼、自动倾斜器、桨毂生产车间,迅速学习掌握直升机设计、工艺和试飞技术。
▲苏联专家和工厂干部职工在直升机前合影
1958年下半年,哈尔滨飞机厂在设计科单独划分第一设计室,专门从事直5的试制工作,形成了初期的直升机研究科室,培养了一支直升机设计、工艺人才队伍,工厂逐步具备直升机设计、维修、试飞能力。
激动人心的首飞
1958年12月14日,新中国第一架直5直升机由试飞员钱广有、程绍英首飞成功。
▲直5首飞成功后的剪彩仪式
这是中国直升机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直升机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曲折前进的批产
直5试制正值“大跃进”时期,首飞后节点部署被不断提前,出现了过分简化工艺流程、压缩工艺装备等情况,造成了飞机、发动机制造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已生产的零批15架飞机不能交付出厂,交付的3架也全部返厂修理。
1960年12月,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拉开了国防工业质量整顿的序幕。哈尔滨两厂也按照整顿要求,以实现优质过关为目标,开始直5重新试制。
1961年4月,哈尔滨飞机厂制定新零批试制方案。经航空工业局批准后,该方案用于新零批飞机试制。1963年7月,第一架重新试制的直5总装完成,8月20日首飞成功;12月,颁发鉴定证书,准予定型。自此,直5转入批量生产,开始装备部队。
▲直5机群
旋翼:金属取代木制
旋翼是直升机的要害部件。苏联技术资料规定旋翼的桨叶是木制的,材料选用十分苛刻。为寻找性能相当的国产木材,哈尔滨飞机厂在林业部林业科学院的协助下做了大量工作。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哈尔滨飞机厂决心用金属材料代替木制桨叶。
金属桨叶是直升机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刚刚突破。1963年5月,研制金属旋翼的工作在哈尔滨飞机厂正式铺开。总工程师胡锡川组织技术人员,在有关厂所的协助下,逐一解决了大梁机械加工、铝蜂窝结构的制造与装配、专用胶液配制等技术问题,自行设计制造了84套装配夹具和直径1.7米、长11米的大型热压罐等专用设备,建立了航空工业第一条金属蜂窝块生产线。1966年6月22日,我们用自己制造的金属旋翼装机进行试飞。历时8天的试飞表明:金属旋翼的性能全面优于木制旋翼,1966年7月通过技术鉴定,木制旋翼完全为金属旋翼取代。
▲安装金属旋翼的直5
直5陆续生产出基本型、客机型、农林型、救生型、航测型。这些直升机,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大显身手,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东北珍宝岛、西南边境和西沙群岛的反击战中,直5很好地承担了军用运输任务;在河南和内蒙古草原失火、邢台和唐山地震时,直5参加了抢险救灾。此外,在海洋生物考察中,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也都出现了直5的身影。
▲直5正在进行水上救生
直5也是中国援外的重要机型之一,累计援助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87架。至1979年停产,直5共生产545架。
▲飞行中的直5
直5的成功试制,不但使中国拥有大量可用的直升机,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直升机人才,带动了中国直升机及其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与试飞技术能力的形成和整个相关领域的发展。其诞生地哈尔滨也被称为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
铁粉必看
原标题:《新中国第一架!周总理曾7度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