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节气养生:立秋

刘世敏

民进上海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委员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副教授

廿四节气|立秋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易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常出现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天气。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刮风时我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出现了。

一、 穴位小科普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很容易罹患感冒、哮喘等秋疾。预防秋季感冒、哮喘有3个按摩小方法,供大家一试。

1. 擦迎香穴

用双手大鱼际(拇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200次,微发热为宜。注意不能磨破皮肤,可适当用一些油性介质。

2. 推山根

用双手拇指指间关节或食指指端螺纹面从鼻根部沿着鼻柱两旁推至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微发热为宜。注意不能磨破皮肤,可适当用一些油性介质。

3. 推擦咽喉及胸部

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降肺平喘的功效,适合预防哮喘、秋咳之症。

二、 养生小妙招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1. 起居调养

l 早卧早起

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立秋之时,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是很有道理的,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睡眠的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

l 适当秋冻

立秋处暑,暑热未尽。虽有金风送爽,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衣着宜少不宜多,以锻炼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适当增强抗病能力。当然“秋冻”以凉而不寒为度,应随着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

2. 情志调养

精神方面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心情舒畅。初秋时节,随着气温下降,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减缓、内敛,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很容易出现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乏”现象,也称“情绪疲软”,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出现悲忧伤感,此时应主动调整好心情,注重收敛神气、宁神定志,这样才符合秋季容平的特征。

3. 饮食调养

l 宜多吃润燥食物

秋季气候干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生津、润燥止渴的食品为主,少吃辛辣、煎炸的食品。如芝麻、蜂蜜、银耳、百合、梨、木耳、冰糖等,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能很好地防秋燥。

l 宜多吃健脾益胃的食物

经过苦夏的煎熬,立秋后的人们普遍脾胃较弱,养生需注意脾胃的调理,可多食用清热、利湿、健脾的食材,如鱼、牛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栗子、大枣、山楂等,以恢复脾胃功能,排出体内积存的湿热浊气。

l 可适当吃一些平补的食物

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亦有三分虚。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秋季进补应选用“润而不腻”的食物,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4. 运动调养:适当运动护阴阳

立秋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多做户外运动,如慢跑、健身操及各类球类运动等,以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由于此时白天气温依旧比较高,因此运动不宜太过剧烈,避免大量出汗,以防中暑、脱水。

立秋之后,早晚较为寒凉,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因此,老年人或有心脑血管的慢性病患者不建议过早晨练,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或者傍晚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的风险。

原标题:《【科普】节气养生: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