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之由,始称江油。”说起诗城江油,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诗仙李白。宝成铁路的开通破题“蜀道难”,江油站随之诞生。
建站之初,火车站并不叫江油站,因地处“东依涪江、西傍昌明、地形如船、两面皆水”的中坝镇,故名为中坝站。1988年,江油撤县设市,中坝站更名为江油站。
“起初,车站站房是暗红色的苏式平房,两个售票窗口在左侧,右侧是几条木凳供旅客候车。”在江油站工作了28年的客运值班员漆迎春回忆,车站一隅有一个小型篮球场,一下班,职工都围聚到这里。“男职工自由组队上场,女职工负责加油助威。每进一球,全场便欢呼雀跃。”
宝成铁路通车后,平武、北川等地老百姓外出都要到江油乘车,江油站由此成为周边地区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逢年过节,仅可容纳两三百人的候车厅经常挤满了人,售票窗口也是大排长龙。“头天晚上就来排队买票一点都不稀奇。”车站值班员史盛打开了话匣子,“客流火爆,上车全靠挤。一到春运,我们行车岗位的职工也要被叫去组织旅客上下车。”
最初,江油站只有两个站台,一高一矮、相映成趣。“在站台上,随时能听见叫卖声。”漆迎春告诉记者,当年的站台就像一个小市场,工作人员推着小车售卖各类小吃,生意十分火爆,“那时江油的烧白跟现在的肥肠一样出名,一趟车经过基本上卖得一干二净。”
除了火爆的客流,车站的货运也相当繁忙。江油站地理位置优越,作为宝成铁路的中间站,砂石、水泥等南来北往的货物都要由此经过。“每天停靠货车百来趟,忙得不可开交。”史盛连连感叹。
旺盛的人气带火了周边的旅馆和商店。车站外,一家颇具烟火气的商店——国营七一商店成了人气聚集地。
“当时,周围除了车站,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商店。车站职工和附近居民隔三差五都要到店里逛逛,就连候车的旅客也要进去凑凑热闹,柜台前每天人来人往。”时隔20多年,说起当年熙熙攘攘的场景,江油站退休站长阳大双记忆犹新。
在交通欠发达的年代,站前广场的公交站只开行1路、2路公交车。“每到休假的时候,我们都会坐车到城里看电影、逛李白纪念馆和太白公园。”阳大双回忆,每次坐公交车都特别挤,大老远看到车来了大家就一拥而上,狭窄的车门经常同时挤进3个人。
“老客站热闹得很,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漆迎春说。
从如今的江油站向北走一两公里,寻到了漆迎春所说的老客站。一眼望去,平房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房,不时有一趟货物列车经过,给站场带来片刻喧嚣。
2002年,江油站形成“一站二场”的全新格局后,就有了老客站、新客站的说法。新站房投用后,原来的站场便只办理货运业务。“从老客站搬到新客站,就好比从农村到城市。”面对新建筑、新设备,史盛感慨万分。
新建的江油站分为上下两层,宽敞明亮的站房内,进站、候车、乘降等各环节井然有序。“变化太大了。”漆迎春惊叹,“候车厅内有了饮水机、电子显示屏,广播也由手提喇叭变成了自动广播,就连厕所都像是在星级宾馆。”依托新客站的区位优势,方圆数公里内高楼四起、商铺林立,俨然形成了一个车站新区。
“5·12”汶川地震后,江油站在原址进行了重建,共有4个站台、11条股道,车站设备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西成高铁通车后,江油站向北经广元至西安与郑西高铁、京广高铁相连,形成了成都至北京的快速客运通道。如今,江油站日均装卸货物1100余吨、发送旅客5500余人次。
在车轮铿锵的音韵里,江油站与宝成铁路并肩成长,共同见证和书写着“诗城”的现实与浪漫。
原标题:《姓名:江油站,曾用名: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