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保建筑】历时近两年,这座建筑焕新回归

国际礼拜堂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徐汇区衡山路53号的国际礼拜堂是一幢哥特式复兴式风格的基督教堂,建于1925年。随着时间推移,建筑日渐老化,2021年5月,国际礼拜堂进入修缮阶段,历时近两年,于今年3月回归。

01

历史沿革

1923

在华美国人集资,在贝当路(今衡山路)开始建造教堂。

1925

1925年3月8日教堂竣工并开始使用,最初名为“上海协和礼拜堂”,后改为国际礼拜堂,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

1950

国际礼拜堂改由中国牧师管理,并由理事会推荐出了该堂第一位中国理事长李仲道。

1958

徐汇区17座教堂集中到国际礼拜堂和救主堂,实行联合礼拜。自此,国际礼拜堂成为徐汇区联合礼拜的主要场所。

1980

国际礼拜堂重新开放。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教堂历次改建与维修情况

教堂建成于1925年,主堂为单层砖木结构,四周设夹层回廊。1936年,教堂扩建了西侧辅楼部分,为三层混合结构房屋,与原结构相连。

1936年扩建部分底层平面图

1936年扩建示意图

历年修缮改造情况

02

建筑特征

上海的基督教教堂一般而言规模较小,设计手法相对灵活。国际礼拜堂是其中规模较大的,采用严格的复古设计手法,整体风格为简化的哥特复兴式,总体为L型布列。

坡屋面、清水红砖墙

建筑陡峭的坡屋面,红砖清水墙、勒脚、红砖、石砌线脚等建筑语言和符号,充分诠释着英美式建筑所特有的精巧雅致。

相对浓重的建筑色调,搭配郁郁葱葱的草坪和花木,体现了其质朴的内涵,显得优雅、庄重。

柳叶窗(尖券窗)、花窗、尖券拱门

国际礼拜堂大堂东、西立面一层大量采用了柳叶窗、尖券窗,北立面石质大型花窗以及三叶饰的窗套和斩假石的尖券拱门,都体现了建筑的哥特复兴式风格特征。

国际礼拜堂尖券窗与尖券拱门

大堂木质屋架

英美哥特复兴式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木屋架,结构外部以石材或金属覆盖。国际礼拜堂延续了这一风格,采用了特色的悬垂式木屋架,在空间布局、装饰装修方面追求简洁朴素,整体古朴而庄重。

建筑庭院

英美哥特复兴式教堂建筑往往由院内草坪、花木与道路及植物小品陪衬,室内和室外呼应,营造出四季有景的氛围。

03

修缮工程

木结构修缮

对木屋架及部分方木檩条劈裂部位进行了修复,对严重劈裂部位,增加钢抱箍进行加固处理。

西楼换梁

屋面修缮

保持现状屋面结构及形式,对屋面进行损坏状态检查,主楼青石板瓦更换为页岩瓦, 重做屋面的防水,沿用了原有的排水系统。瓦片、屋面板等损坏构件按原有的规格、材质、尺寸及颜色,进行了修复替换。

主楼页岩屋面瓦铺设

外立面修缮

建筑外立面为红色清水砖外墙面,饰有水刷石门窗套、线脚和斩假石门窗套、线脚。清水墙的修缮先清除了后期添加的影响立面风貌的附着物,以及过去用水泥修复的部位,随后用砖粉修复红砖,用石灰砂浆进行勾缝。

清水砖墙修复

斩假石窗套及水刷石拱券修复

室内

对室内粉刷平顶、墙面、木护壁、木吊顶、木楼梯、水磨石地坪、陶瓷锦砖地坪、木地板等进行了修缮,恢复其历史状态。

走道修缮前后对比

大堂两侧墙面立柱、木饰面,修缮前后对比

04

修缮成果

外部

点击查看室外草坪修缮前照片

点击查看庭院卫生间修缮前照片

点击查看外墙面修缮前照片

修缮后航拍照片

内部

点击查看主堂修缮前照片

点击查看楼梯间修缮前照片

修缮后主堂室内

修缮后室内走道

细部

外墙面石牌

修缮后外窗

修缮后外门

历经两年的修缮,即将百年的国际礼拜堂恢复了历史原貌,主入口的水刷石花饰、牛皮包裹的木门、建筑周边的阴沟、屋面青石板瓦等得到完善的保存复原。国际礼拜堂见证了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上海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代的文化,成为徐汇区“建筑可阅读”的样本之一。

原标题:《【历保建筑】历时近两年,这座建筑焕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