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双月协商会 | 如何在健康高原上建高峰?听听委员的“金点子”!

6月27日,在区政协“以医改为统领,优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兜牢居民健康网底”双月协商会上,莫晓芬、郑培永、施倩、罗哲、汪志良、陈实等众多委员专家围绕主题商出“金点子”,一起来看看→

莫晓芬

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常委、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助理、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

深化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优化区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设计

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智慧医院建设,有效利用智慧医疗技术,助力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快速同质化。现阶段,利用AI技术和三甲医院专科医师互联网线上诊疗模式,两者结合将为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提供捷径。

二是进一步做实家门口的紧密型医联体,加快对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加强徐汇辖区内三甲医院对社区医院的人才培养,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培养“造血”;同时,建议三甲医院定期派遣中青年骨干(保留人事关系和待遇不变)柔性流动下基层到社区,进一步扶持社区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

三是进一步做好健康宣教,深度拓展基于社区的防病和康复功能。建议三甲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网点等,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讲座和公益视频,做好家门口的科普宣传;可以主动布局疾病筛查网络体系,提升社区的疾病筛查和慢病管理能力,为全方位提升徐汇区社区医疗服务能级提供助力。

郑培永

区政协常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夯实中医服务主阵地

一是进一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条件。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开展服务内涵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技术服务提供和中医设备配备,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相关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打造区域相对独立、中医服务更加丰富的中医药服务场所。

二是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诊疗能力。提升中药饮片、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能力,扩大中医药服务规模。鼓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康复诊室和康复治疗区。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扩大目标人群覆盖面,加强签约团队中医药人员配置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才培养。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有效供给。持续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为基层培养一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开展基层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和培训,鼓励西学中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对现有基层中医药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外出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岗位技能和服务能力。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到基层执业服务。建议开展“光启名中医”评审,提高社区中医师职业成就感。

施倩

区政协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市委改革办)改革协调处处长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须在调动“两个积极性”上下功夫

一是以优质可及、同质便捷为牵引,调动市民群众在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积极性。要更“好”。强化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和公共卫生网底功能,以提升全科服务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尤其是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医联体内纵向的医生互动、转诊联动、智能辅助诊断互通,并将社区卫生中心能级提升水平以一定权重纳入牵头医院考核。要有“特”。在保障同质水平前提下,应鼓励有条件的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特色门诊,加强与市内三甲医院强特学科的联建共建,久久为功,逐步构建起“一中心一特色”品牌。要更“近”。优化布局,下决心新建、改建必要的若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

二是以保障待遇、有效激励为动力,调动社区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上海和徐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可以借鉴福建三明医改在推动实现“患者、医生、医院、医保基金”等多方共赢的做法经验,包括广东、海南一些地区对基层医生进行绩效考核激励的做法,让改革涉及的各方面尽可能都得实惠,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罗哲

区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重症监护中心主任

建立高效、安全、及时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网络

一是创新急诊网络建设路径,建立健全急重症患者分级诊疗制度。以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为基础,以片区为单位,以区域内高水平医院为核心,形成区域医疗中心+次级医疗中心+社区医院一体的区域急诊协同救治网络。推动区域内各级医院“单病中心”有效联动,提升急诊和转诊会诊效率,助力区域、院前院内“一小时急救圈”的建立,并解决危急期后高质量康复问题。

二是强化各级医院的急危重症相关部门的教学、质控和合作。发挥区域内高水平医院的带头作用,牵头强化各级医院急重症救治相关部门的日常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推广普及适宜技术。各级医院需加强交流、整合资源,同时推进对急危重症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产学研应用的多项合作。

三是促进急危重症早期精准快速诊断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领、推进、规范精准医学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在急危重症早期精准快速诊断中的研发和临床转化,有效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抢救成功率。

汪志良

区政协委员、徐汇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

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

促进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徐汇区综合医院专科医生签约服务的工作机制。专科医生既可以加入社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也可以与居民直接签约的模式开展工作。

二是加强综合医院对口社区卫生中心全科医生培养机制。社区卫生中心提出培训需求清单,综合医院列出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全科医生培训,提升专科、专病的服务能力(现在社区卫生中心开始配置CT、彩超等大型设备,人才缺口大)。

三是完善徐汇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考核机制。对标国家和上海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考核指标,同步考核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上也同步予以激励。

陈实

区政协委员、徐汇区天平(湖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汇聚医疗服务新宇宙

打造卫生服务新高地

一是汇聚超级医联宇宙,形成徐汇特色分级诊疗体系。在徐汇区内实现以疾病为分类,突破1+1+1和紧密型医联体范围的分级诊疗转诊模式,实现有限专家号源的有效化利用,实质提升签约居民对双向转诊的感受度。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徐汇全科规培直通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才政策倾斜,吸引本区培养的优秀全科继续服务徐汇;另一方面尝试区内优秀全科医师参加住培基地和临床实践基地带教和区属医院全科门诊工作,教学相长同时也能实现区属医院在分级诊疗中的纽带作用。

三是深挖区内名优品牌,开创徐汇卫生特色服务。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处方、互联网健康服务与“云医院”形成互补,保持互联网医疗优势;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索“出圈”,如与“云医院”适配的可穿戴健康设备或者社区卫生站点中医服务与米哈游《原神》的深度融合以吸引年轻群体,提升服务内涵。

原标题:《【要闻】双月协商会 | 如何在健康高原上建高峰?听听委员的“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