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刊发丨全方位推进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6月14日,《学习时报》整版刊发《全方位推进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一文,全文如下:

红色热土,绿色高地,这里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浙西南革命老区。点绿成金,生态富民,这里正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富动人故事。

浙江省丽水市,作为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的“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也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近年来,丽水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上开展变革性实践,在革命遗址保护、红色资源利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进“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上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时代特征的区域性革命精神传承与发展新路。

从“红绿融合”的传承创新,到“红绿生金”的生态价值转化,丽水以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建功新时代,迈向共富路。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第19年全省第一,空气、水环境质量均保持全国前十;全市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4年、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连续7年全省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设区市最高倍差从上年1.61缩小到1.58。

擦亮品牌 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只有矢志不渝地传承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方能夯实精神之基,阔步于发展之路。丽水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充分发掘老区所独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优势,从制度层面、理论研究以及基层传承等方面发力,让红色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让红色土地发生精彩蝶变。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本土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弘扬本土红色精神,就是思想营养剂、前进驱动力。2022年2月,在丽水市第五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关于创新实践“两山”理念的“八个必须坚持”行动指南,第二点就是“坚持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坚决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红色文化”。

丽水市委不仅将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行动引领,更从制度层面对弘扬革命精神、添彩“丽水之干”做了系统安排和统筹谋划。2019年7月以来,丽水市委专门作出《关于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决定》,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决议》,市政府出台《支持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的二十条意见》。守护“红土地”,高扬革命精神,高站位、大格局、全方位地在浙西南推动。

丽水现存革命遗址533处,革命老区乡镇136个,数量均位居全省首位。为保护好革命遗址遗存、用好红色资源,丽水专门编制《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在全省颁布首个《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创新推出全省唯一的革命遗址保护类数字应用场景“红立方”,实施总投资10亿元的保护利用项目。同时,挖掘梳理革命故事538个、革命人物1365位、革命文物(遗物)302件。

受益于革命遗址保护项目计划,全市修缮提升红色纪念场馆达40多个(座),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升格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建成浙西南革命老区公园,推动了革命遗址、文物的系统挖掘和有机保护。

“源于历史、融入现实、引领未来”。丽水市委明确,红色精神的弘扬践行,要彰显时代化、突出新特质。经过广泛征集与专家论证,特别是经过5轮评审筛选,最终确定了“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12个字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为了让革命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丽水推出《红色浙西南》《挺进师》等红色读物80多本。其中,《浙西南革命精神丛书》纳入第三期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读懂浙西南革命精神》列入浙江红色精神谱系丛书,不断彰显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创新红色宣教多元格局,走出革命精神弘扬新路。丽水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加强党史学习,集体赴挺进师斋郎战斗指挥部旧址、浙西南特委旧址等地开展现场学习,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追寻红色浙西南足迹学党史”“重走红军路”活动,丽水市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

目前,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丽水全市打造了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533处,2019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红色教育活动4万多场次,覆盖人群300多万人次,让红色教育保持热度、常态长效。

红色文化,浸润无声。2023年5月份以来,丽水持续开展“红动丽水 挺进共富”大型红色故事宣讲活动,630余个参赛节目、40场比赛、1900余人参与,推出报道100多篇(条),全网阅读量达120万人次,大型红色故事宣讲活动“红”动丽水,在初夏之际集中展现了浙西南革命老区的奋进风采,描绘了“红绿金”融合发展的时代画卷。

近年来,丽水连续组织8场浙西南革命精神宣演会,先后举办全国红军长征论坛影像联展、全省百年百名艺术家采风、全市“风展红旗如画”巡展等大型文化活动22个。创作推出婺剧现代戏《括苍山下》、“沉浸式”宣演剧《挺进》等精品剧目15部,拥军电视剧《麦香》、大型民族歌剧《畲山黎明》、主题电影《云霄之上》等影视力作荣获国家级大奖。

连续4年举办浙西南革命精神高端论坛,连续3年举办“全国弘扬践行革命精神红色宣传联盟”采风活动……丽水以高端智库、全媒体宣传,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助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

红绿“生”金 老区群众快奔共富

浙西南革命老区,历史上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如何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全省人民一同快步迈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亟需“补课赶考”的必答题。

近年来,丽水以“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丽水坚持硬核守护和资源转化“两手抓、两手硬”,把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走实走深,以创新激活绿水青山,加快打通红绿“生”金的新通道。培育“红色+农业”“红色+旅游”“红色+康养”“红色+研学”等业态,丽水注重讲好浙西南革命故事,让浙西南革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红绿金”融合发展路径在这里不断拓宽夯实。

无成功经验可借鉴。丽水在全国率先编制《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出台《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计划》,制定《深化党建联建机制助力共同富裕的十条举措》,发布全国首个红色乡村建设、红色乡村评价规范市级地方标准等等。目前,已实施红色资源价值转化重点项目76个,总投资373亿元。

破题红绿资源转化。丽水探索创新路径,推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纳入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龙泉住溪苏维埃政府旧址、遂昌王村口挺进师旧址等入选全省八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同时,成功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经典文创”“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色发展范例,形成红色美丽村庄5个中央试点村、7个省级建设村、88个市县两级建设村的联建格局,实现“红绿融合”到“红绿生金”的精彩蝶变。

庆元县隆宫乡是一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土地。走进隆宫乡黄坑村,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块雕刻着“革命老区村”的石碑。1941年8月,中共建(瓯)松(溪)政(和)特委以游击战应对敌人的“清剿”,次年3月进入隆宫一带战斗,为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里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产业落后,村民外出,村庄破败。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如今,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引领下,隆宫这片红色土地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建设毛竹特色园和隆宫双枪小微园,招引国内竹木加工龙头企业双枪公司入驻,并出台全市首个乡镇人才(劳动力)回流奖励政策,吸引乡贤和人才回流,2022年实现年工业产值3.4亿元,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640余万元。

“笋竹上市时,专业合作社就会上门收购,根本不愁卖,一天就能挣1000多元。家里的60多亩竹林一年可收入十五六万元!”隆宫村农民吴必荣说,如今全村85%的农户从事毛竹及相关产业,大家都过上了致富好日子。

毛垟乡,地处浙闽两省三县交界,是名副其实的山旮旯,曾是闽东红军独立师二纵队的游击区。从县城驱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需行驶一个多小时。面对“共同富裕”这一命题,毛垟乡创新“作答”,不仅在红色旅游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更吸引了苔藓产业落地——打造国内首个“苔藓小镇”,走出一条“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9年,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丽水润生苔藓科技有限公司,得知苔藓的市场前景很好,毛垟的气候条件又适宜苔藓生长,留守农村的群众也可以轻松上手种植,便千方百计引入了这一产业。”乡干部介绍道。

翠绿的苔藓就像一把“金钥匙”,为这里的百姓徐徐打开“山门”,带来了幸福、红火的好日子。在毛垟村村口,一眼就能看到田野里20多亩苔藓基地。60岁的老党员毛玉荣,是村里第一个种植苔藓的“吃螃蟹者”。他说,投入6万元种植的一亩苔藓,只花了一年多就收回成本并实现了盈利。如今,全乡苔藓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亩,形成集苔藓育苗、种植、文创、绿化工程建设于一体的苔藓产业链,年创收超2000万元。

红绿“生”金,乡村蝶变,丽水处处时时涌现着“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的动人故事。遂昌县王村口镇革命先辈们走过的古街,如今成了“1935文旅街区”,串联起蔡相庙、宏济桥、天后宫等革命旧址,前来参加红色研学、培训的人络绎不绝。通过全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教育体验,近3年来已累计接待各类培训班近2100余期、16.5万余人次,产生培训效益约4600万元。2022年全镇游客达20.9万人次。

莲都区老竹畲族镇新陶村建设南乡红色旅游基地,并依托红色资源,开辟红军丛林闯关、真人模拟野战、滑索速降等体验游玩项目,成为丽水全市进行红色教育的优先之选;松阳县安民乡组建了红色讲解员队伍,带火了当地农家乐民宿产业,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经过精心打造,全市已推出针对学生群体的红色研学路线103条、针对干部群体的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533处,全域成了“就地学党史”的生动教材。同时,全市9县(市、区)创成红色示范乡镇44个、红色示范村135个。

如今,“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区域品牌,越来越亮;“红绿金融合共富路”,越走越宽。丽水全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更是领跑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

勇闯新路 革命老区全面振兴

在浙江承担建设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中,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的一员,丽水聚焦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目标,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的重视与支持。

2021年1月,浙西南革命老区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纳入国家政策支持范畴。此后,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浙西南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丽水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赋予了丽水发展的崭新定位。

老区振兴、共富先行,任务重、难度大。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激励下,丽水全市党员和干部创新思路,勇担责任,以永做新时代“挺进师”的精气神,闯出绿色发展新路,增强内生发展动能,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激发澎湃动能,改革是重要推动力。围绕绿色发展特别是“两山”转化,2022年以来丽水先后获得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市、国家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市,并建立运营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创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比上年下降4.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9%。

打造创新型活力城市,丽水用“创新引领”金钥匙,开启了产业发展之门。近3年来,通过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大力实施“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加快产业结构重塑。

短短3年间,丽水“无中生有”发展让人惊叹的半导体产业,仅2022年就有东旭高端光电半导体材料、富乐德半导体项目两个投资超百亿元的大项目落地。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半导体产业园已引进芯片半导体项目24个,总投资412亿元,形成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半导体全产业链。2022年6月,丽水特色半导体产业平台入选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培育平台。

科技创新,正成为浙西南区域增长极的最强引擎。丽水超常规实施人才科技新政,落子布局浙西南科创中心,连续举办10届人才科技峰会,新引进人才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8项主要创新指标自2018年以来实现3年翻番。

2022年一年,全市就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8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65个,引进上市企业、百强企业、行业隐形冠军项目24个。同时,一年新增技能人才3.54万人、增长97%,其中高技能人才1.5万人、增长342%,国家海外引才计划专家一年的引进数超历史总和。

“靠山吃山”,如今在丽水有了新“吃法”。近年来,丽水推出“山”字系公共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和特色生态产业撬动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到目前,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1家,发展农家乐民宿3451户、从业人数2.62万人,2022年全市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2665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6亿元。

山耕、山居、山景、山泉、山路……丽水以“山”字产业发展蝶变,点绿成金助力共富。其中,“丽水山耕”获评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丽水山居”田园民宿入选全国旅游产品创新8大典型案例,“丽水山景”乡村旅游入选全省文化和旅游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问海借力”,是丽水推进“红绿金”协调融合发展的另一把“金钥匙”。莲都区马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1928年5月,马村就成立了党支部,是莲都最早成立的3个党支部之一,革命烈士郑和斋就曾在这里建立农民武装。如今,马村被列入宁波—丽水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经过规划设计,一个总投资超3000万元的马村振兴计划陆续实施。目前,已建成丽松宣边区革命纪念馆、采摘垂钓、植物精油萃取、露营基地等28个发展项目。每逢节假日,前来休闲度假的游人络绎不绝,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外出村民纷纷返乡创业,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50万元。

山海携手,情牵老区,助力共富。一年来,丽水落地“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196个,到位资金307.8亿元。同时,启动创建华侨经济双循环发展试验区,引进涉侨项目19个、总投资128.32亿元。

精神“红”、生态“绿”、创新“金”,在丽水这片红色热土与绿色山水中,“红绿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最强动力,丽水正开启一场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奔富实践”,全方位地推进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大踏步推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全国先行示范区建设。

原标题:《学习时报刊发丨全方位推进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