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7183字
阅读时间:约20分钟
《文脉城中》
城中区城南部分村庄溯源
靳育德
清乾隆《西宁府新志》载:“(南川)在县(指西宁县)治南,又称那孩川、牛心川,其实一川也,今谓之南川。”
南川,指从西宁凤凰山山脚下起,直到湟中区上新庄镇上新庄村与阳坡台之间为止的川道,包括原来的西宁市城西区沈家寨乡和湟中县总寨、上新庄两乡地域,南北近30余公里。南川川道开阔,川中有河,土地肥沃,马鸡沟峡水、门担峡水二水合流后,俗称南川河,纵贯其中。自南凉突发利鹿孤时起,又称南川河为“麒麟河”;唃厮啰时,又称“青唐水”。北宋时,赵隆在这里治沟渠,开荒垦地,得良田数百顷,所以自古以来是西宁周边主要农耕区之一。
南川自古是西宁南去黄河谷地、青海湖及海西、果洛的交通要道,过去时局不靖,所以史称:“西宁之为祸者,南川居多也”。作为捍卫西宁的南部屏障,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留下了像南川营、伏羌堡、清平寨、倚郭县、牛心堆、明长城等历史古迹,值得我们一一评说。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总寨乡的18个村和升平乡的5个村(莫家沟、上下细沟、上下野牛沟)合并设立总寨镇;2005年12月,又将湟中县总寨镇委托城南新区管理。至此,南川河东岸徐家寨以北,西岸老幼堡以北划入西宁市城中区管辖。
王斌堡
王斌堡坐落在南川河之西,与有名的徐家寨隔南川河相望。王斌堡村东起徐家寨,西至王斌堡西山,南起老幼堡,北至张家庄。总总面积为1. 42平方千米。王斌堡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据西宁现存最早的、由西宁兵备道刘敏宽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所修的《西宁卫志》中称为“王斌团庄”。
六百多年前的元末,四方豪杰并起,逐鹿中原,江西宜兴人王猷弃家参加了朱元璋的红巾军,后在宜兴、庐州、鄱阳湖战役中屡立战功,因而深受上司赏识。据说在攻打开封城的战斗中,王猷不避锋镝,第一个奋勇登上城墙,曾受到元帅徐达的嘉奖,后因军功授昭信校尉。明王朝建立后,在西部边陲实行军屯制度,王猷和他率领的军户作为河州卫中左所的正规军屯,驻扎河州。
明洪武三十年(1397),王猷奉命赴甘肃文县征剿叛乱,不幸在战斗中阵亡。王猷长子王华奉命承袭父职,调往归德(今贵德)军屯实边,后该屯以姓为名,今贵德县“王屯”即其后裔屯田实边之地;王猷三子王同奉命前往西宁东川驻防,当年驻防地后称“王同堡”,即今西宁东川小寨;次子王斌奉命前往西宁南川驻防。王斌当年驻防地地处南川河西岸,南邻守护蚂蚁沟要道的老幼堡,东面与伏羌堡隔河相望,老幼堡、伏羌堡、王斌堡鼎足而三,守护着南川去西川、马鸡沟峡、峡门三条交通要津。此后王斌后裔就依军营而居,遂成该地望族。尊者易显,后来人遂称其地为“王斌堡”。
王斌堡地处南川平衍之地,土地肥沃,几百年人口繁衍,已成大南川名庄大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青海地方史上有名的文人杨兴霖就出生在这里。杨兴霖,字雨臣,自幼聪慧,勤奋好学,道光二十年(1840年)参加乡试,一举中举,第二年(道光辛丑)赴京应考,高中进士,两年连中举人、进士,因此被人们誉为“联捷进士”,但适逢父丧,他曾在父亲坟前盖一小屋,戴孝守坟,“庐墓三年”,一时在乡里传为佳话。
戴孝守坟期满后,杨兴霖被派往四川彰明县任知县,在职期间,他“课农桑,兴学校”,深得民心。后因母丧离职返乡时,“邑人感激泣送,不以千里为遥。”杨兴霖返回青海后,在西宁府、县官员们的倡导下,积极参与已经破败的原“湟中书院”修葺重建工作,并被当局推举为该书院主讲,拿他的话来说,“霖亦谬膺讲席”。在湟中书院授课期间,他“启迪后进,不遗余力”,并著文书碑,详述培养人才的重要,并写有《重兴湟中书院暨膏火记》。在他的辛勤培养下,一大批河湟后生考取功名,为青海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宁府续志·献征志》有传,说他“发明正学,启迪后生,不遗余力,故门下士多有登甲乙科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兴霖病故于西宁。
张家庄
张家庄,位于南川河之西,地处平衍之地,与清水河村隔河相望,南邻王斌堡,北接谢家寨,西靠南川西山。张家庄是一个古老村子,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已有记载。起初由张姓人家来此垦荒定居,成为望族,后以姓氏命村,故称“张家庄”。张家庄由汉族和藏族组成,总面积为2. 15平方千米。
清河村
清河,位于南川河之东,西近227国道,西南隔河与王斌堡相望,南邻徐家寨,北接清水河村。清河村原名“干沟门”,以该村村东干沟之口而名,总面积为2. 82平方千米。后村民嫌村名不雅,就像湟中县窑庄改名为“尧庄”、湟源县土门庄改名为“新民村”一样,遂改名为“清河”。
清水河村
清水河,位于南川河之东,西近227国道,西面隔河与张家庄相望,南邻徐家寨,北接总寨镇,总面积为1. 56平方千米。村庄地名因村西原有一条小溪,水流清澈,人称“清水河儿”,后遂成村庄名。
总寨
总寨,位居南川之中,东扼赴小南川要道蹚土湾,进蹚土湾,过坝沟、加汝尔,翻红岭儿,即到土门关、田家寨,地处南川枢纽之地。它北依西宁,南通军事重镇伏羌堡(今湟中徐家寨),自古是南川军事要地。位置十分重要,原称“南川总堡”。
总堡是个古老村庄,据西宁现存最早的、由西宁兵备道刘敏宽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所修的《西宁卫志》中即称为总堡;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记载:“总堡,城南二十二里,附南面祁家庄,西二里李家庄”,可见随着岁月更替,祁家庄和李家庄都已并入总寨了。1949年按照旧制设为西宁市总寨乡总寨堡;1958年,总寨乡更名红旗公社,1960年划归湟中县管辖。1961年秋,总寨村拆分为总南大队和总北大队,1984年改称为总南村和总北村。
谢家寨
谢家寨,位于南川河之西,东隔河与总寨相望,西靠南川西山,南邻张家庄,北接城中区城南园丁路。谢家寨也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就有记载:“谢家寨,城南二十二里,附南三里张家庄”。全村由汉族和藏族组成,总面积为3.38平方千米。
杜家庄
杜家庄,位于南川河之东,西邻城中区城南庄和路,南面与王总南村相望,北邻泉儿湾村。村子附近有西宁南川最大的汉墓群,传说村民是从山东、江苏等地迁移过来的,因建村时杜姓是大户,故以姓氏命名,所以叫杜家庄,村民主要由回族、藏族、汉族组成,全村总面积约1. 86平千方米。
我省著名的廖霭庭先生(1907—1998年),原籍就是杜家庄人。1922年,在西宁经商的廖裕禄将廖家的“裕后长”商号,交给了廖家三兄弟经营。兄弟三人经过三年的辛苦打拼,靠着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逐步扩大了“裕后长”的规模,随后又与陕帮客商在石坡街开设了独资批发商铺“裕丰昶”,成为青海省内规模最大的商号之一。但随着马步芳主政,青海地方官僚资本的垄断性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廖家的生意也开始出现危机。
廖氏三兄弟经过认真思考,决定改变经营策略,先求生存,再图发展,逐渐将家族产业转移至甘肃、成都、云南等地,保住了在青海的基业,最终艰难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正是廖霭庭独自一人顽强地扛起了廖家生意的重任。
西宁解放后,廖氏家族积极响应军管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带头开门营业,恢复市场秩序,并以廖霭庭为代表,创办了青海工商界第一家工厂—西宁利民食品厂。廖霭庭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他先后担任了青海省工商联主任、青海省商业厅副厅长、民建青海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为青海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8年8月23日,廖霭庭病逝,享年91岁。家人遵照老人的遗嘱,从简办理了丧事,骨灰被撒在了他曾经创办的牧场所在地——祁连县牛心山上。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位于西宁南玉井巷路北的廖家故居得以保留,作为西宁城内仅存的几家名人故居,供人们游览。
泉儿湾
泉儿湾,位于南川河之东,南通杜家庄,北接新庄村,西连庄和路,东靠大山,地理位置优越,按照西宁城市规划,西宁市第五中学从南大街迁建于此。泉儿湾也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据西宁现存最早的、由西宁兵备道刘敏宽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所修的《西宁卫志》中称为“水泉儿堡”,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就有记载:“水泉堡,城南十八里”。村民由汉族、回族和藏族组成,总面积1.28平方千米。
塘马坊
塘马坊,位于南川河之东,西临227国道,东与新庄村为邻,今已融入城中区政府中心地带,村委会驻奉青路20号。塘马坊得名与明清两朝的塘和卡汛设置是分不开的。塘和卡汛是当时驻军警备的两种大小不同的关卡,俗说“十里塘坊五里墩(烽墩)”,一般设在交通要道或地形险恶之处,或间距有一、二十余里的路程,派有兵卒把守,类似于今天的检查站。如果有人需要外出,“令行户邻里取保具结,报官给照(执照),令塘汛验收始往。”今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就有个塘汛镇,是个很有名的地方,说起它的得名,就是过去在这儿设置了塘汛的缘故。
当年西宁周边也设有许多“塘”和“卡汛”,受当地协路营的管辖,《循化志》《西宁府新志》中就记有许多塘汛的名称,如巴暖营所辖就有艾湾岭塘、巴州塘、阎王匾塘等;千户营所辖就有西柏坡塘、拉脊山塘、押加沟塘、群加沟塘等;还有清水塘、孟达塘、阴山塘等许多塘。
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军事形势的改变,“塘”已经从地名中消失了,保留下来的“塘”,也由于人们书写的随意性,现在已写成“堂”了,如“阴山堂”“柏树堂”,只有化隆的“二塘”等地名还保持着远去的历史痕迹。
西宁南川土地平整,川原开阔,人民比较富足,加之南山有多处峡口,是通往贵德、青海湖、果洛地区的交通要道,进亦易,退亦易,所以自古以来成了匪徒抢掠的重点目标。正如明末清初梁份(梁质人)在《秦边纪略》所记载的那样,西宁卫因“万山环绕,三峡重围,重岗复岭”的缘故,当年“西宁之受祸者,南川居多焉。”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岁月里,为了加强南川的防守,这里“墩台相望,靡不周至”,其中设在今徐家寨的南川营和总寨的南川总堡,就是南川防御体系中的重点环节,这在《西宁志》《西宁府新志》中都有记载,说“南川总堡,城南二十二里。”设“塘”的地方,一般都搭建有士卒住宿休息的屋舍,称为“塘房”,如《循化志》中就载有每处塘房的间数:如孟达塘房三间,清水塘房三间等。
塘马坊因紧靠南川总堡,除建有士卒住宿的房舍外,另建有圈养总堡营马的马厩,说以人称“塘马坊”。塘马坊村民由汉族、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组成,总面积为1. 42平方千米。
新庄
新庄,位于南川河之东,南邻泉儿湾,南邻徐家寨,北接逯家寨,西靠城中区城南新城大道。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称“新庄堡,城南十五里。”建村之初,这里为一片荒地,后有人垦荒开地建屋,遂成村落,因与周边邻村相比,是新建的村,故俗称为“新庄”,河湟谷地此类村名不少。比如南川南端马鸡沟口左侧有人亦垦荒建屋,成为村落,为与同一条川中的新庄区别起见,遂定名为“上新庄”。新庄村由汉族、藏族组成,总面积为1. 33平方千米。
王家山
王家山,原属湟中县升平乡,地处浅山山区。据村上历代始祖相嘱,原系南京朱氏巷人,明洪武年间因故被贬,迁往西北,始祖跋山涉水,初定居于北川古城,以农为主,后不知何由迁至此地,开荒建屋,以姓为村名,称“王家山村”。升平乡在撤乡建镇中被撤,王家山被划入总寨镇。王家山村东起桑家坪沟,西至照壁坡,南起阳坡大湾,北至水磨村吊岭,村民由汉族和土族组成,总面积达2. 85平方千米。
逯家寨
逯家寨,位于南川河之东,西近227国道,隔河与元堡子相望,南邻新庄,北接水磨村,总面积为1. 33平方千米。逯家寨是个古老的村子,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称“逯水堡,城南十里。附东二里水磨庄(今水磨),东三里赵家庄。”村名的来历,这里因泉水多、水量骤增(渌)而得名。历史上,逯家堡与水磨两村统称“逯水堡”,因人口繁衍,分为逯水上堡与逯水下堡,逯水下堡后又改称为水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朝廷调甘肃临洮总旗之一的张顺来逯水上堡驻屯,驻堡建寨,逯家寨之名由此而来。
元堡子
元堡子村位于南川河之西,是一个古老的村子,西宁现存最早的、由西宁兵备道刘敏宽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所修的《西宁卫志》中称“靳家堡”;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 称:“陈靳堡,城南十五里,一名圆堡子”,可见到了清代,陈家也成了村上大户,所以村名改为陈靳堡了。
元堡子本来应称“圆堡子”,当年因地形所限,所筑堡子四角不直,近似浑圆而俗称为“圆堡子”,后人们书写时因随意性所致,竟误写为“元堡子”。民间望文生义,讹称当年村上来一姓袁的人带兵守戍而得名。
元堡子村东起逯家寨村,西至陈家窑旧村,南起谢家寨村,北至星家村,村民由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组成,总面积为1.52平方千米。
享堂
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称“享堂庄,位于圆堡子西三里。”“享堂”地名的来历,还得从六百多年前明朝晋王朱棡说起:朱棡的妃子谢氏死后葬于金山,坟院地面设祭祀建筑,当时称为“孝堂”,后嫌“孝堂”名不雅,遂改为享堂。此后,达官贵人的墓园就称为“享堂”,有的渐渐成了当地地名。
明王朝灭亡后,清王朝按照明朝做法,封河湟地区的十多家土官为土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土司归附王朝后,多次应征平定边疆叛乱,招抚少数民族首领,为加强河湟地区各民族安定团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清史稿》中所说:“青海土司有捍卫之劳,无悖逆之事,”对他们作出了积极的正面评价。
西祁土司祁肇周父子在世时,正是明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时。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鲁文彬、贺锦先后率部攻打西宁,祁廷谏“聚众泣告曰‘事势至此,有死而已。’兴周(祁廷谏长子)曰‘国家豢养之恩报在此时,儿等当以死战求济!’”之后,鲁文彬战死于西宁城下;贺锦中伏,捐躯于伏羌堡(今湟中徐家寨)。是年冬,起义军辛恩忠再次率部攻破西宁,认为“灭贺(贺锦)之举由于祁氏,获(祁)廷谏,系累以去。”当祁廷谏父子被押往西安大狱时,祁兴周欲以身代兄负罪,瞅机会给祁肇周说:“吾父子咸死无益,曷走青海乞兵?以图复仇。”祁肇周却说:“兄适外乞兵,父及于难,我不可不奔也。”史料中记述了大难当头时,兄弟争相赴难的手足亲情。
享堂村位于南川享堂沟沟口北侧,当年西祁土司祁廷谏之子祁肇周就葬于享堂沟的沟口,墓园所在地就成了今天湟中县总寨乡的享堂村,村后山沟因此而称为享堂沟。享堂村东起西塔高速公路,西至享堂前坡,南起享堂沟与新安庄村为界,北至沈家寨村为界,总面积为2. 43平方千米。
新安庄
新安庄,位于南川河之西,东近227国道,隔河与水磨村相望,南邻星家村,北连沈家寨,西北接享堂村。因历史原因,原居该地的村民集体外迁,官府命将其他地方村民迁来此处定居,故村名定为“新安庄”。新安庄为原湟中县在南川最靠北的一个村子,总面积为1. 92平方千米.
星家庄
星家村,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称“位于圆堡子东二里”,位于南川河西侧享堂沟沟口南侧,东起新安庄,南接元堡子,北至享堂村,村民由汉族、回族、藏族组成,总面积为2. 33平方千米。说起村名的来历,还得从清初罗卜藏丹津之乱说起。
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皇四子胤禎继位,是为雍正帝。驻守西宁的皇十四子胤禵奔丧离宁,罗卜藏丹津认为青海空虚,朝廷无暇西顾,实现先人霸业、再兴固始汗帝国的时机终于到了。雍正元年七月,罗卜藏丹津在青海湖东南的察罕托罗亥(今倒淌河东北的白头山)与青海诸台吉会盟,自称“达赖浑台吉”,发动叛乱,起兵反清,河湟谷地许多寺院纷纷响应,一时间形势骤变,战云密布。青海各部落及寺院喇嘛二十余万人以东科寺为据点,冲出西石峡,猛攻西宁门户—西川镇海堡,以及南川和北川各要隘。
雍正帝遂下了调集大军征剿的决心,他以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进军青海,进行讨伐。在这一事关国家统一的大事中,居住于山东东昌府清河县、时年23岁的星华被征入伍,随清军经陕西入甘肃,后在征剿西宁周边从叛寺院的战斗中,乘机逃离兵营,栖身于西宁大南川竹子沟一山洞内。等到局势平定后,他在沟口南侧筑墙垒屋,开荒种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成村落,人称“星小庄”。延至解放时,已是二十多户人家,近300口人,村名亦改称为“星家庄”了。
在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年月里,庄上出了一名有名的人物—星晓明。星晓明是始祖星华的第十一代孙,他作为享受国务院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的青海著名企业家,创造了青海明胶里程碑式的辉煌。
陈家窑
陈家窑,位于南川河之西,西近西(西宁)塔(塔尔寺)高速,南与元堡子相望,北邻星家村。陈家窑是个古老的村子,西宁现存最早的、由西宁兵备道刘敏宽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所修的《西宁卫志》中就记载有南川陈家堡。
陈家窑旧址位于元堡子村西侧,后举村搬迁至今址。村民由汉族和藏族组成,总面积为1. 92平方千米。
莫家沟
莫家沟,原称靖边堡,清乾隆《西宁府新志》中称“靖边堡,城南三十里”。莫家沟其实离市区并不远,沿宁果公路南行到总寨,拐东进蹚土湾,行不多远,只见路左有桥,走下赴土门关的公路,过桥再前行,桥东侧另有沟,此即莫家沟也。
莫家沟沟窄而长,一路缓坡,把你引向大山深处,上行至沟脑,方见阴坡有一占林,林木繁茂,一片黛色。林畔有数十家村民庄廓,高低错落,依山而居。莫家沟现已属西宁市城中区管辖,它原属湟中县升平乡,后在撤乡建镇中,升平乡被撤销,原辖地一部分划入土门关乡,一部分归入城中区,因莫家沟地近城南,故归入城中区了。
莫家沟东起上下细沟村,西至坝沟村,南起总南村,北至红岭村,村民主要由汉族、回族、藏族组成,总面积4.91平方千米。
据史料记载,莫家沟的得名与西宁大名鼎鼎的莫氏家族是有关系的。在元末群英争霸的烽火中,安徽寿州人莫得投奔朱元璋,后在随军征战中,因屡建功勋,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莫得被册封为西宁卫世袭指挥佥事,坐镇西宁。
据现存《古湟莫氏宗谱》中由晚清西宁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张思宪所撰写的序来看,西宁筑城时,莫得曾在长兴侯耿秉文的指派下,负责这一工程,因忠于职守,所筑墙体坚固而受到嘉奖,并恩准在城内选址建造莫氏府第。莫得所选地址即在今城内莫家街,200多年后,莫氏家族传到莫与京这一代,莫与京升任西宁卫副总兵,达到了家族显赫的顶峰。
正如古人所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莫与京升任副总兵时,正是国家政局剧烈变化之际,东北的皇太极已改国号“后金”为“清”,挥兵南向,山海关一带烽烟不断;西北农民起义十三家七十二营已举行“荥阳大会”,直捣中原,明王朝已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莫与京上任不到十天,碾伯(今乐都)人黄澄等“聚结谋变”,莫与京急忙率兵 “驰往安抚”。事平后刚返回西宁,西川镇海堡 (今湟中通海)马安邦又聚众起事,疲于奔命的莫与京又率部前去“征剿”,但部下同情农民起义军,且多是乡党亲戚,故“无意恋战,以致四散”,朝廷派来的监军以莫与京治军无方,临阵时“炮口朝天不向敌”的理由对他进行弹劾,在明末风雨飘摇中,只在副总兵任上坐了数月的莫与京即被撤职。
莫与京去职后,家境遂衰,“树倒猢狲散”,其后裔中的一支流落南川,最后落脚在湟中升平乡一山沟,后遂称其沟为“莫家沟”。
野牛沟
野牛沟,原称石嘴山城,属湟中县升平乡,升平乡在撤乡建镇中被撤后,野牛沟被划入总寨镇。野牛沟是个古老的村庄,清《西宁府新志》中称“石嘴山城,城南二十里,一名野牛沟。”
由于人口繁衍,野牛沟现已分为上野牛沟和下野牛沟两个村子,上野牛沟东起甘家,西至下细沟,南起秋子沟,北至泉尔湾,总面积为2. 52平方千米。下野牛沟东起桑家山,西至大湾,南起花椤杆,北至王家山,总面积为1. 56平方千米。现两村因居住地条件太差,已整村迁出山区,搬迁至总寨镇东侧蹚土湾另建新村。
细沟
细沟,原属湟中县升平乡,升平乡在撤乡建镇中被撤后,细沟被划入总寨镇。细沟地处浅山山区,位于总寨镇东,沿细沟进沟东行即到。
清《西宁府新志》在南川河南宁远堡条中称“(宁远堡)在城南二十里,附南五里细沟庄”,可见细沟也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由于人口繁衍,细沟现已分为上细沟和下细沟两个村子。上细沟位于西沟沟脑,西至莫家沟,南起土门关,北至下细沟,村民主要由汉族、藏族、土族组成,总面积为2. 53平方千米;下细沟村附近建有水库,当年湟中县升平乡乡政府就设在这里。它东起上野牛沟,西至莫家沟,南起上细沟,北至总南;村民由汉族、藏族、土族组成,总面积为3. 22平方千米。
作者简介
靳育德,1945年9月生,青海湟中人,省教育厅退休干部,副主编、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青海地方史。著有《老西宁》《西平风云录》等十多夲著作,参与了《西宁市志》《青海百科大辞典》《青海教育史》《河湟历史文化通览》等书的文字撰写工作。作为省地方志办公室专家库成员,参与了《青海教育志》《河湟文明志》《青海省人物志》《青海花儿艺术志》《城中区志》《湟中县志》《湟源县志》等志书的终审工作。《西宁周边地名谈》(16篇)等。
原标题:《【文脉城中】丛书系列(名巷街区 6):城中区城南部分村庄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