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万航渡路在历史上叫“极司菲尔路”,1943年后改名“梵皇渡路”,它以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命名。一直到1964年,以谐音改名为“万航渡路”。它东邻静安寺百乐门,西接曹家渡华东政法大学(原圣约翰大学),是上海滩上一条东西走向、全长4830米的百年老街。
文| 丹 孃
画|荣德芳
万航渡路:我的童年之路
万航渡路西望—曹家渡1980 荣德芳 绘
万航渡路是我人生的起点,上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无数我成长的足印。我走过日本大阪留学打工的路,走过回国创业摄影采访的路,走过地震灾区救死扶伤的路,也走过人生没路可走而柳暗花明的路。
在大上海纵横交错的地图版块上,有一条不算太起眼但有一定“资历”的马路,它就是让我走出人生第一步的万航渡路。回头看这辈子一路风尘一路汗水走过的漫漫长路,我心里最难忘的还是这条童年小路。
万航渡路在历史上叫“极司菲尔路”,1943年后改名“梵皇渡路”,它以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命名。一直到1964年,以谐音改名为“万航渡路”。它东邻静安寺百乐门,西接曹家渡华东政法大学(原圣约翰大学),是上海滩上一条东西走向、全长4830米的百年老街。
▲三官堂桥畔—曹家渡1980 荣德芳 绘
印象中这条街有一种错综迷离似有似无的感觉,一些沿街的商铺背后,会让你不经意间发现隐藏在某个角落里的老别墅、老洋房、老弄堂、老式公寓,还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式里弄。在童年的记忆里,那些熟悉的门窗里头,时不时地会露出几个小脑袋和稚嫩的应答声。那些弄堂、天井、楼道是儿时玩耍的天地,弹硌路上木拖板的踢踏声是童年最好听的回声。
▲牛汤馆前—曹家渡1980 荣德芳 绘
“三义坊”“长乐坊”“中行别墅”“华村”,还有我被全托的幼儿园,那个大草坪大洋房。这些有着明显上海地域特点的建筑群里,曾经居住过不同年代的名人,胡适、张元济、盛宣怀等。也有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士,如教师、医生、银行职员,还有开洗染坊、小百货、烟纸店的小业主和散落在各处的普通劳动者。
▲胡适旧居
万航渡路,让成长中的我慢慢记住了这条路上发生的许多事和许多人。我渐渐弄明白了动画片《大闹天宫》里一直让我魂牵梦绕的孙悟空并不是“住在”美影厂灰色大铁门里的。
也总是记得小时候,一旦哭闹被大人们一句“扔进对面水牢里”而吓住。与我家隔着一条马路对面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记上一笔的“76号魔窟”,那是抗战时曾经关押过无数革命志士的汪精卫特务机关。新中国成立后它回到人民的手里,原址曾先后被用作万航渡路小学、建东中学和静安区职业学校。
当然,这条路上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那里有我们家族的老宅,万航渡路446号。
▲老宅,万航渡路446号,原极司菲尔路75号(现已拆除)
曾经的极司菲尔路75号,和“76号魔窟”是对门邻居,上海解放前夕,这里曾经是地下党的交通站。这里还有一段我童年时代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小时候,家里无人照看,我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常年被全托着直到上小学,万航渡路上的“和平新村”10号便是当年我待过的托儿所。因为我一直是园内最大的孩子,又常常是阿姨老师们的小帮手,所以我比一般孩子要多一些自由,当年正是这份自由差一点送了我的小命。
▲作者幼时照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老师们正忙着给起床后的小朋友分点心,我带着一个小男孩偷偷溜出了后门,只为了要把隔壁窗台上的一盆花看个究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爬到了窗下的一口井上面,站在那井盖上,我高兴得又叫又跳,没想到,险情就此发生。那木头井盖经不住我的折腾,扑通一声,连人带盖掉了下去。黑洞洞的井下世界里只看到头顶上明晃晃的水波,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我脑子里已经是一片空白,手脚不停地顺着水波晃动着。没过几分钟,那明晃晃的光环里突然伸下了一根黑乎乎的竹竿,只听到头顶上一片惊慌的叫喊声:“快抓牢啊!快抓牢啊!”一种求生的本能让我紧紧抱住了那根救命的竹竿,一个小生命就这样不可思议地给捞了上来,被阿姨们抱上来的我呆呆地看着周围哭着笑着乱成一团的人们。后来是否被送去医院了?这一肚子的水又是怎么出来的?我已经不记得了。
惊吓过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我常常会梦见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尤其是头顶上那明晃晃的水波和水波里那根伸下来的竹竿。我一直不敢想象,如果那天我是一个人在井上玩,如果那个小男孩没有去报信,如果那根救命的竹竿不够长,不管心里有过多少个如果,这一幕让我彻底明白,生与死的一步之遥是那样的偶然。它让我经常反思,这不寻常的“洗礼”是上苍给了我再生的希望,是否应该倍加珍惜?
▲有财有水—曹家渡1980 荣德芳 绘
好多年后,我带着男友重回故地去看了那口井,井口上早已盖上了厚厚的一块水泥板,那次我被救起之后,这口井就没再被使用过。假如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能够应验的话,我的人生是否真的会拥有一种“福分”?几十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路过和平新村,特意寻访故地,那口差点要了我的命的井已经不见了,那门、那窗的比例也明显“缩小”了。
万航渡路是我人生的起点,上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无数我成长的足印。无数次的同学结伴而行,那是上学的路上;无数次的穿越清晨和黄昏,那是上班的路上。我走过日本大阪留学打工的路,走过回国创业摄影采访的路,走过地震灾区救死扶伤的路,也走过人生没路可走而柳暗花明的路。
万航渡路,我童年的路,一条刻骨铭心的路。
作者介绍
丹孃
丹孃,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曾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首席摄影师。
画家介绍
荣德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艺术系原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主持、独立完成设计项目获多次国家级,省市级奖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设计获奖者。
▲曹家渡1980 荣德芳绘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丹孃
图片:荣德芳 绘,部分图片来源同心家园
原标题:《万航渡路:我的童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