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烫的冠军烧饼

近日,“味美浙江·百县千碗”名小吃(名点心)挑战赛圆满落幕。

其中丽水缙云烧饼不仅入选全省十佳,还斩获饼类之冠。

//

资深媒体人、丽水文旅推介达人朱小杰用声音《走读丽水》。

回顾缙云烧饼近年发展,一路呈现跳跃式增长:缙云烧饼产值2014年4亿,至2020年24亿,至2021年27亿;2014年前,缙云烧饼从业人员不足2000人,到如今2.3万人;2008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2016年入选省级非遗,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连续多年举办的“缙云烧饼节”于2023年华丽转身为“首届中国烧饼文化节”。

缙云烧饼的魅力,我有三点核心感受:

深厚的文化渊源

相传缙云烧饼最初的渊源在黄帝。黄帝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废寝忘食。饿了就抓一块面团在丹炉壁上烤着吃。后来轩辕黄帝升天了,老百姓就模仿他的丹炉,烤出了烧饼。老百姓不垂涎可升天的丹药,而是继承了可填饱肚子的烧饼,这是老百姓的实在,他们很可爱。

又一个故事说,明太祖朱元璋吃过缙云烧饼后念念不忘。当上皇帝后特意把缙云烧饼师傅册封为御厨。这个传说有诸多佐证:

朱元璋是个平民皇帝,草根出身,爱吃烧饼是合理的;

缙云烧饼传承有600年,和朱元璋的时代是吻合的;

人们还联想到那个著名的故事:朱元璋把吃了一半的烧饼藏袖子里让刘伯温猜,刘伯温一下就猜到了,因此写了著名的预言诗《烧饼歌》。有人说刘伯温能猜出来,是因为他打小在青田学习,对缙云烧饼熟悉得很,不用猜,一闻那香味儿就知道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粟裕将军领导浙西南革命时,一些同志就曾假扮成烧饼师傅,将情报、药品藏在烧饼担底部的暗格里,走街串巷传递信息。

以上故事都为民间传说,这贴合了缙云烧饼的民间性,任何时候,缙云烧饼都常在我们左右。

励志的致富传奇

出于人性,我们总是愿意为草根的逆袭喝彩。缙云烧饼就像是一个小人物,小人物大作为,是我们最乐见的传奇。

每个烧饼师傅都有故事。烧饼世界的掌门人赵一均是缙云名人,他的手艺来自缙云烧饼元老鲍瑞良。赵一均的吃苦耐劳,憨厚淳朴赢得了鲍师傅的信任和赞赏,不仅技艺倾囊相授,还把女儿许给他。鲍师傅果然没看错,如今赵一均带领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他旗下还有好几千名弟子呢。

吕云昌师傅是最早走出缙云的, 1983年,他带着儿女推着独轮车,从早上5点出发,晚上7点到丽水,开始做8分钱一个的烧饼,日后成为万元户。当时《丽水日报》报道他为“烧饼状元”。

1992年,胖子老应和老婆开小吃店失败,背着债来到杭州。开始了“胖子烧饼”,到2014年,老应全款在杭城买下一大套房加车位,轰动一时,成为杭州著名的“励志哥”。

缙云烧饼,带来家庭的改变,听说还有加拿大人,俄罗斯人上门拜师学艺呢。小小烤饼桶的成功,在于让中国人的勤劳本性有了用武之地。

说实话,我相信最初缙云人做烧饼,也如同黄帝随手扔一把面团烤熟那么随意。但一旦烧饼成为可以致富的途径,半农半饼的缙云人就使出了全身解数,把烧饼的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首先是烤饼桶,对比北方烙饼,南方用炉子烤是一大特色。陶的渗透性好,陶制的炉芯最能拢住烧饼的香味。烤饼桶的每个炉芯都是缙云人用手捏出来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炉芯,至少上面数不尽的指纹不同。报道说缙云人坚持手制,是因为这样作出来的炉芯有人情味儿。我觉得这么说有点拔高,其实很简单,朴质的老百姓可能只是觉得,能靠双手完成的干嘛要麻烦机器?

然后是食材,烧饼中不可缺少的干菜制作过程十分繁复。从芥菜、萝卜叶、白菜变成干菜,需要反复堆放、阴黄、腌制、蒸晒、回卤增香等,最终才成为低盐酱香型菜干。

此外,木炭必须是白炭,猪肉得是土猪肉,面得是土麦面。几乎样样都有讲究。

最后是手艺,烤饼桶炉内温度高达300度,一般人根本拿不稳烧饼,烧饼师傅却可以从容出入。其实他们也并非金刚不坏身,每位烧饼师傅的手臂都有灼伤的痕迹,他们的双手通常是火炉色。只是,能够仅凭自己的双手就能改变命运,这点伤痛算得了什么。

温暖的食用场景

关于烧饼的吃法,缙云人说有“三个三”,三米内,三分钟,三五好友。三米内,是指离炉子近一点;三分钟,是趁热;三五好友是热闹。所以,三个三,其实说的是缙云烧饼不只追求口感,更追求温度。

看缙云婺剧,吃缙云烧饼,是缙云一直的传统。唱戏的时候烧饼师傅必不可少。台上是传奇人生,台下是人间烟火。吃着滚烫的烧饼,对台上表演的叫好声也必不遗余力。

如此看来,缙云烧饼的火和淄博烧烤的火一样,背后都是人情温暖,中国人啊,最躲不过的就是那暖暖的人间味儿。

到2021年,缙云烧饼已覆盖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缙云刚成立“烧饼办”时曾作出规划,到2030年烧饼年营业额将达到50亿。如今看来,这个目标应该会提前实现。

原标题:《滚烫的冠军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