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毡”上艺术 “绣”里乾坤

在伊金霍洛旗第三小学,学生拾起羊毛,兴致勃勃地学习制作毡绣的方法;在杭锦旗文化馆,喜爱毡绣的市民踊跃报名,参加非遗培训班;在乌审旗嘎鲁图镇南丁社区巾帼创新就业传统手工技能培训公益课堂,全职妈妈们认真制作毡绣,习得一项谋生技能……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市级非遗项目毡绣走进校园、社区,走进市民的生活。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毡绣传承者坚守传承、融合创新,让生活中“鲜有露面”的“毡”上艺术品,成为景区游客热门的伴手礼,逐步走向产业化。

传统毡绣历史悠久

在草原上,至今保留着游牧民族的“毡帐”生活习性,传承着古老的毡绣。蒙古包穹顶、地上铺的毛毡、日常家居的盖布、商旅使用的茶盐袋,蒙古族人民把毡制品运用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作为蒙古族刺绣的一种——毡绣技艺很早就已是蒙古族妇女的看家本领。空旷孤寂的游牧生活,在她们各种绣品的精心装扮下,多了些温馨和诗意。这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享受生活、崇尚自然、热爱环保的完美品质。

蒙古族服饰中也经常能看到毡绣制品,只是相比蒙古包会更轻薄舒适,便于活动和舒展。在服饰中运用的毡子是用细毛来制作的,上面毡绣的线条和图案也会更精细。

蒙古族毡绣艺术中图案构图千变万化,也表明了蒙古族人民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有限的题材中可以用不同的构图风格呈现不同形式的视觉感受。有了图案的构图和设计,自然少不了色彩的运用和搭配。

“在杭锦旗,毡绣以白、棕两色为主,且以白色为底色。具有纯天然、纯手工制的特点,美观大方、结实耐用。传统民族毡绣综合各种缝制技法,应用于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游牧文化形象的标志之一,它不仅融合了北方各民族手工技艺和智慧,也是游牧古老文化的缩影。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实用与经济价值,审美与艺术价值。”杭锦旗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办主任娜日苏说。

随着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毡绣制品应用已经没有过去那样广泛,但是蒙古族毡绣艺术在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

毡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乌仁高娃从小生活在鄂托克草原,对以前生活中常见的蒙古包外围,马鞍上放的、炕上铺的毛毡制品,都很熟悉。

2014年,邻居参加毡绣培训后,做出来的包、围巾、挂画等毡绣作品,在周围人群中引起“轰动”。“毡制品还能做成这样?还能把生活中看到的花鸟树木呈现在毡绣上?”初次看到这些毡绣作品的乌仁高娃感到既吃惊,又充满好奇,暗暗下定决心要钻研、传习这项艺术。

家庭劳作之余,乌仁高娃总在琢磨毡绣怎么做既美观又实用。直到2017年,她开始着手制作第一批富含艺术审美的毡绣日用品。每天琢磨毡绣制作的乌仁高娃,总觉得不得其奥妙。2019年,她专程到锡林郭勒盟参加了来自蒙古国老师的培训课。“颜色的运用,不能局限于本色,要和所做的物品相结合。”一句话,点醒了困惑的乌仁高娃。经过不断练习,她的制作水平逐渐提升,成为一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毡绣师傅。

自此,乌仁高娃开启了毡绣传习之路。在鄂托克旗的多个苏木、嘎查、社区,乌仁高娃都讲过课,传习过毡绣的制作方法。“目前,教授过的200余名学生中,既有城里的“宝妈”、牧民,还有退休的老年人,只要喜欢毡绣,都可以来我的课堂学习。”乌仁高娃不仅在鄂托克旗传习毡绣,还曾到乌审旗嘎鲁图镇综合文化站、伊金霍洛旗的学校传习。

传习之余,乌仁高娃总在思考毡绣怎么做能更美观更实用。平时,蒙古族民众喜欢穿马海(马靴),内部有一层毡子,因其不适合鞋型,穿上松松垮垮。“发现这个问题后,改变了那层毛毡的规格,马海穿上更合脚。”乌仁高娃认为,毡绣的传承不仅在美观,还要穿着舒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乌仁高娃做出的毡绣作品不再局限于蒙古包的内壁、马鞍上放的毡片等传统物品,围巾、玩偶等多品类的毡绣作品更吸引人。“把绿草地、花朵绣到包上,制作牛、羊、马的玩偶,让大自然与毡绣艺术融为一体。”乌仁高娃在毡绣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在鄂尔多斯大地,像乌仁高娃这样的传习者还有很多,他们坚守传承,融合创新,让毡绣在这片土地传承不息、大放异彩。

非遗传承向产业化发展

在鄂尔多斯大草原,游客不仅能领略草原风光,还能见识到当地的手工艺作品。在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中,民族工艺品店售卖的包、手套等毡绣小件物品格外受消费者青睐。“纯手工制作,针法严谨,用料讲究,纯羊毛擀制而成。”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女士感觉很新奇,想要带回家与家人、朋友分享。

2020年,鄂尔多斯大草原旅游区民族工艺品店生意惨淡,店主格日力感到很沮丧。店里没客人,她就拿起羊毛,做一些毡绣小物件。“把这些东西放店里,能增加货物品类,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店。”格日力琢磨着怎样打开经营的新局面。

包、围巾、小摆件等毡绣商品一经上架,就被游客一抢而空,当年营业额翻倍增长。“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举动,能带来这么好的收益。”格日力为了扩大毡绣的生产规模,在杭锦旗大学生创业园成立杭锦旗孟克补拉格手工艺品有限公司。

“手工作品,一个人做出的成品数量是有限的,带动周边的人学毡绣、做毡绣,既能扩产能,也能给他们增加收入。”格日力邀请周围全职主妇、牧民、退休职工加入他们公司,一起学毡绣。2019年9月,格日力开办了20人的培训班。2021年9月,格日力特邀锡林郭勒盟两位老师,专门到杭锦旗蒙爱职业培训学校传承毡绣艺术,培养毡绣艺人。

学毡绣、做毡绣的人越来越多,学员们也尝到了“甜头”。“哪种款式、样式好卖,我们就做哪种。他们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按售价回收,好多人一个月能增加收入一千多元。下一步,可能会收一些寄卖费用。”格日力说。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格日力毡绣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2022年,格日力公司的毡绣作品参加了在东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举行的展览。“看了我们的作品,来自巴彦淖尔市的企业就签订了几万元的订单,来自新疆的合作社也订购了不少,准备回去售卖。”格日力说。

毡绣产业的不断发展,有效保护和传承了毡绣艺术,带动群众增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毡绣培训范围,传习毡绣艺术,扩大毡绣规模,为更多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格日力说。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康霞

编辑:吴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