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未来产业|上海松江:群雄林立,“科创源头”变身“科创龙头”太难

【编者按】当下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各国都在积极孕育孵化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近来,上海、深圳、浙江等各省市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力图增强发展动能,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关于未来,充满着种种可能,何种产业才堪称未来产业?如何才能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澎湃科技联合上海中创未来产业研究院特推出“抢占未来产业”专题报道。

自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后,上海各区县也在快马加鞭全面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要依托于现有基础,那么各区县都具有哪些先行优势,又存在哪些有待加强的短板,本篇以上海松江区为例,剖析该区在发展未来产业的强与弱,以及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

G60科创云廊 微信公众号@临港松江科技城 资料图

松江区被誉为“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大学之府、制造重镇、科创走廊”,是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已占先发之机,具有独特优势。

一、“创新、智造、数字、协同”

1、从外向经济到创新经济

松江是上海郊区中较早布局外向型经济的,当时区内一家电子信息代工企业贡献了全区一半的工业产值,而企业自身研发、销售“两头在外”,加工制造为主的特征比较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突然而至,松江经济受到重创,加之资源、环境等瓶颈因素逐渐凸显,工业发展一度低迷。在此背景下,松江痛定思痛,开始加大创新布局。经过多年努力,松江区不断彰显出“创新型经济”的特征。截至2022年,松江区全社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上升到5.38%,跃居全上海市第三,其中企业投入占比达到87.8%。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95家,同比增长12.5%。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653家,保持全市第二;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数量占全市的13.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66.3%。松江企业对创新毫不吝惜的投入,为未来产业在松江发展提供了珍贵雨露。

2、从制造大户到智造翘楚

松江长期坚持发展制造业,但相当长一段时间,松江制造业的产业领域多为高投入、大规模、低价值的加工工业。“十三五”以来,随着潜心引育高科技企业,制造业的科技成色逐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日益强化,表现出良好的发展韧性、抗波动性和成长性。重点产业集群优势明显,2022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一大批企业实现了自主创新突破,上海超硅建成全球领先的“300mm集成电路硅片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超级工厂,大硅片打破国外制造技术垄断,已经获得台积电、英特尔等全球前20大晶圆厂中18家的量产订单;豪威半导体CMOS芯片份额占全球第三,发布世界首款产品级CIS/EVS融合视觉芯片;上海新阳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填补多项国产空白,拥有完整自主可控知识产权的光刻胶产品与应用;上海昌强独立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3.6万吨超大型六向模锻压机打破国际垄断。

3、从要素投入到数字开路

松江过去制造业发展普遍处于产业相对中低端环节,因此产业投入更多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以人口为例,松江常住人口总量位居上海市第四,但经济总量却仅排第九位,落后于人口更少的黄浦、静安、嘉定、杨浦、徐汇等区。不过松江已找到转型发展之路,正通过数字蝶变,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窠臼。2021年,松江获批全国首个数字经济领域的国家试点(培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已集聚了数字经济重点企业400多家,形成了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信创产业为主导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领域,集聚了卡奥斯、用友精智、徐工汉云、紫光等8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254家,连接设备超过380万台、赋能企业超过30万家。人工智能领域,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首批数据中心已交付使用,洞泾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引进上海华科智谷机器人项目。卫星互联网领域,目前已发射卫星5颗,本年度分阶段实施商业组网发射,预计2025年完成组网。信创产业领域,信创产业园已集聚智巡密码、移远通信、国科中松、三旺通信等一批信创重点企业近百家,获评全市特色产业园区。

4、从踽踽独行到G60协同

松江偏居上海西南,外有昆山、吴江、嘉善等百强县(区)群雄林立,内有浦东、徐汇、闵行等优等生“数骑绝尘”,所能导入的发展资源十分有限。不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号角吹起,松江独辟蹊径扛起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大旗,从“留守后卫”变成了“开路先锋”。2020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明确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的战略定位。目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贡献了全国1/15的GDP,1/8的高新技术企业,1/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发起成立产业联盟16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5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11个;牵头成立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连续举办4届G60科技成果线上拍卖会,交易金额达75亿元。作为G60科创走廊明珠的科创云廊(临港松江科技城园区)在全市104个产业区块的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发展速度指数跃居第一,目前集聚高新企业数量超300家,占松江七分之一;国家级专精特新10家,成为松江高质量发展和上海产业创新的新引擎。

二、“引领功能、创新生态、企业主体”还要补短板

1、引领功能:从“源头”到“龙头”还要再发力

松江作为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但受制于城区能级及发展阶段的限制,真正扮演G60九城市的引领者,还需持续努力。其一,松江经济规模与九城市的头部城市,甚至头部城市的产业强区(县)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吴江区、余杭区、萧山区等都有差距。其二,重点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松江的生物医药相较苏州工业园,新能源产业相较苏州吴江区,人工智能产业相较于杭州余杭区、电子信息产业相较于苏州昆山、电子商务产业相较于金华义乌等都无明显的优势。同时,松江区由于受制于区域权限,在协调G60创新走廊的制度机制创新方面空间也相对较小。

2、创新生态:从“企业”到“全域”还要再加强

松江企业研发投入十分活跃,超过80%的创新投入是由企业贡献的;但原始创新、基础创新能力仍需持续提升。首先,相较于浦东、嘉定、徐汇等兄弟城区,松江仍然缺乏高能级的科研机构。其次,松江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学科、优势领域与松江未来产业的发力方向不匹配,对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供给不足。再次,科技服务机构的数量较少,专业性较差,不足以承担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中介功能。目前,全区国家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孵化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强。最后,大学城人才资源未充分利用,松江大学城每年有2万余名毕业生,但每年有意愿留在松江工作的毕业生不足毕业总人数的7%。

3、高新企业:从“高原”到“尖峰”还需再跨越

相较于“十二五”末,松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的5倍多,在上海市地位非常突出,形成了高新企业的“高原”,拔尖的企业还不够多,“多而不强”的窘境,迟迟未得到有效改变。全区共有市商务委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家,仅占全市总量的2.0%,市级民营企业总部13家,仅占全市总量的2.6%,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企业500强更是无一家企业总部在松江。此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高成长型总部、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也相对不足。

三、未来的王牌:“云廊、新城、数字、科创”

1、塑造科创云廊为未来产业先发地

G60科创云廊已然成为松江、全市乃至长三角产业创新的重要地标和名片,被誉为“世界最长城市产业长廊”,松江发力新赛道和未来产业,要进一步放大科创云廊的地标和品牌效应,将G60科创云廊的增量空间进一步向未来产业领域倾斜,聚焦未来智能、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核心赛道,积极招引创新型总部企业入驻,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场地租赁、市场拓展等支持力度。进一步做大“云创空间”孵化器,鼓励长三角地区及上海市高端科研机构在“云创空间”孵化以知识产权输出为主的高附加值科技企业,带动全区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完善云廊的科技服务功能,汇聚技术经纪、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领域专业服务机构,为云廊企业创新发展嫁接关键资源。

2、打造松江新城为未来产业主战场

依托卫星互联网产业基础,积极布局空天利用产业集群;放大脑智产业创新资源优势,鼓励企业拓展脑机接口新领域;立足本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优势,引育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智能计算、扩展现实等新赛道。加快策划未来产业与新城综合性枢纽节点功能高度契合的应用场景,以场景牵引重点项目落地。持续扩大教育、医疗等领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打造新城为未来产业人才集聚地。选取新城南部河湾之地规划建设低密度、亲自然的未来产业孵化园,构建“科研社区+孵化平台+产业园区”的全要素创新载体集群,吸引长三角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等未来产业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布局产业创新项目,全力打造未来产业机遇之城。

3、建设未来工厂为引领未来智造新名片

充分发挥松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算力优势,支持松江企业开展制造单元、产线、车间、工厂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采购、生产、物流、分销等全过程可控性、智能化,推动优势产业加速拓展关联未来产业。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头部企业打造未来工厂,鼓励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数字化关键共性技术,主导制定行业细分领域未来工厂建设地方标准,打造一批在同行业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和优秀场景。

4、汇集科创资源为未来产业加速器

以信息科学、电子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为重点积极招引高端研发平台,面向未来材料、未来智能、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新赛道产出一批原始性科研成果。支持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积极布局未来产业领域研发项目,为本区高新企业向未来产业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支持重点企业申报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创新机构,为推进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搭建高端平台。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健全未来产业多元背景专家评审库,探索建立非共识、潜力型产业项目评审机制。优化揭榜挂帅组织模式,揭榜不论资历、不设门槛,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项目中的决策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