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遗迹承载灿烂文明

临夏大地上有着丰富的各类文化遗迹,犹如满天的星斗,散落各地!这一颗颗星星熠熠生辉,最终汇聚为灿烂、辉煌的遗产,留予子孙万代!真可谓“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远在一万五千余年前,临夏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下王家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临夏州境内没有旧石器遗存的空白。新石器时代的临夏,各类文化遗迹星罗棋布、灿若星河。临夏州境内有829处文物遗址点,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5处为新石器时代遗迹,分别为林家遗址、齐家坪遗址、边家林遗址、新庄坪遗址、半山遗址;三坪遗址、上湾遗址、王坪遗址等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亩山遗址、石家咀遗址等8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托这些遗迹,临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获得了“彩陶之乡”的美誉。临夏不仅出土了享誉全国的“彩陶王”、史前三大名盆之一的马家窑类型弧线水波纹彩陶盆,也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刀”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刀、被誉为“天下第一镜”的齐家文化青铜镜,还出土了丰富的齐家文化玉器,如玉七联璧、有领玉璧、玉璋、玉琮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玉文化体系,立于中国史前三大玉系。

临夏不仅有脉络完整的史前文化,也有灿烂的历史文明,炳灵寺石窟是古代灿烂文化的见证;金代“王吉墓”是临夏砖雕历史悠久的证据;“河州二十四关”是明清以来临夏作为战略要地的实证;东公馆和蝴蝶楼是临夏区域传统民居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下王家遗址

下王家遗址采集的炭灰

位于东乡县锁南镇王家村下王家社南侧300米处。分布范围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160多米,面积约6400平方米。在该遗址拉牌沟北侧距地表6米处的断崖上发现有厚约7-8厘米、长约3米的灰层一处,从中采集到两件刮削器、一件打制石片。灰层中还夹杂有炭屑、兽骨残片等。该遗址地质年代是14900±150年。同时在王家沟西侧断崖上也发现一处灰层。该遗址的的发现,填补了临夏州境内没有旧石器遗存的空白,将临夏人类生存史提前至一万五千余年。1993年3月,由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家遗址

林家遗址出土中华第一刀

位于东乡县东塬乡林家村北侧,地处大夏河东岸台地上。分布范围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20米,面积约6.6万平方米。1977-1978年,甘肃省考古队联合临夏州文化局、东乡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半地穴房址数十座,窑址5处、窖穴多处,出土大量马家窑类型彩陶、石器、骨器等遗物及炭化粟、大麻籽等农作物。其中出土的一把青铜刀(长12.7厘米、宽2.5厘米),由锡青铜模铸而成,刀身薄厚均匀,短柄长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把我国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多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刀”。从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为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重要聚落遗址。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家林遗址

边家林遗址出土的弧线纹斜肩折腹彩陶壶

位于康乐县虎关乡边家林社西侧台地上,是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的命名地。分布范围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81年,临夏州博物馆、康乐县文化馆在省考古所专家的指导下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出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100多件,以彩陶为主,器形主要为壶、罐、盆、钵等,典型器物有斜肩折腹壶、高低耳领短侈口罐、细颈侈口瓶、平唇深腹小底盆等。纹饰多为葫芦网格纹、弧线纹、水波纹、连续涡纹等。另外还出土了绿松石、骨珠等装饰品。其文化特征既承袭了马家窑类型的风格,又孕育了半山类型,由马家窑类型过渡到半山类型的衔接极为明显,使马家窑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填补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到半山类型的缺环。2013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遗址

半山遗址采集的陶片标本

位于广河县齐家镇魏家嘴村瓦罐嘴自然村东侧台地上,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命名地。分布范围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该遗址1924年由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后来又多次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采集到大量的彩陶残片,均为泥质橙黄陶,纹饰有锯齿纹、漩涡纹等,色彩为黑红彩。根据多次调查结果分析,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聚落遗址。2013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镜

位于广河县齐家镇齐家坪村为中心的台地上,为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多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发掘,甘肃省考古队于1975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石器、骨器、青铜器等,尤其是发掘出土的一面铜镜,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镜之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地坎上暴露有大量的白灰层居住面、灰坑等,其中夹杂有大量陶片、石器、骨器、兽骨和碳渣等遗物。陶片以泥质红陶、夹砂陶为主,彩陶少见,泥质陶器以竖绳纹和篮纹为主,可辩器形大部分为侈口垂腹罐、双大耳罐等,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内涵丰富。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庄坪遗址

新庄坪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双耳素陶鬲

位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村新庄社周边区域的银川河第一台地上。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320米,面积约44.8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暴露有大面积的灰层和白灰层,灰层厚约0.4—1.2米不等,内杂夹着陶片、人骨、石块等。20世纪70、80年代该遗址陆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如有领玉璧、玉环、玉琮、玉璜、玉璋等,这些玉器不论是玉质、还是工艺,都有其独特性。1989年10月,甘肃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在《考古》杂志上发表了《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一文。2013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坪遗址

王坪遗址出土的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罐

位于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分布范围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咀头前沿发现漩涡纹彩陶罐1件,在上坪采集到几件彩陶壶、陶罐。这些彩陶饰黑红彩,纹饰主要有锯齿纹、旋纹、网格纹等;在上坪的山坡、崖边发现白灰居住面及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陶片。该遗址是以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为主,还有少量的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1981年9月,由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坪遗址

三坪遗址出土的彩陶王

位于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三坪社以北700多米处的坪沿边上。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90米,面积约1.35万平方米。1950年,村民戚永仁在该遗址圆咀山脚下的一处废窑中发现一件彩陶,为马家窑类型双耳四鋬彩陶瓮,器形雄浑,纹饰精美,被誉为“彩陶王”,为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87年文物普查中发现3处窑址和多处灰土层,采集了10多件马家窑类型彩陶罐、钵、豆、壶和齐家文化双耳素陶罐等。该遗址是一处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的古遗址。2003年7月,由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杏树台遗址

杏树台遗址采集的陶器标本

位于永靖县陈井镇西山村徐家岘子社东200米处的山沟台地上。分布范围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500多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1975年清理出一座古墓葬,出土半山类型宽带网纹彩陶罐3件,同时在地湾一带暴露出厚10-30厘米、长100多米的大面积灰层,内有齐家文化的石、陶片。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采集到少量陶片,彩陶片为泥质橙黄陶,施黑红彩,纹饰为神人纹,可辨器型为敞口双耳彩陶瓮;素陶片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粗陶两种,除素面外,纹饰有绳纹和附加堆纹。该遗址属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并存的聚落遗址。1981年9月,由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汪遗址

唐汪遗址全景

位于东乡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神庙山顶上。分布范围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1956年5月,黄河水库考察队在此地调查时,当地胡浪生产队队长唐占林向考察队捐献了该遗址出土的19件完整的螺旋纹彩陶罐。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略论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一文中将这些捐献的彩陶器命名为“唐汪式”陶器。该遗址属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2011年12月,由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全景

炳灵寺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甘肃三大石窟,中国五大石窟之一,是“十万弥勒佛洲”之意。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石窟分布于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有窟龛183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该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原标题:《临夏:遗迹承载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