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廉”播】苏轼: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黑河中院

故事“廉”播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市委和上级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加力建设勤廉法院,奋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现代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向纵深发展,本公众号开设故事“廉”播专栏,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提升崇德尚廉思想意识和遵规守纪行动自觉,涵养倡廉守廉新风正气。

第二期分享的廉洁小故事是

苏轼: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苏轼画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揽三席,被称为“三苏”。苏轼一生清廉节俭、尚德爱民、克己奉公、执法严明,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其心,除弊政、安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为官,不仅不贪财,不以权谋私,而且反对豪华奢靡,提出整治官员贪腐的具体措施。广泛流传于后世的“谏买浙灯”、“扬州罢会”、“节用以廉取”以及“课百官”等疏章都反映了苏轼勤政爱民的思想。苏轼曾上书《六事廉为本赋》,强调“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苏轼更是梳理出自古至今为官从政的一条铁律:为官从政,要以廉为先;为官之道,要以廉为首;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

富阳博物馆《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两宋文人书迹拓本展》

苏轼的一生从未以权谋私,尤其在担任地方官时,一心一意为民办事。他在徐州抗洪保堤,在密州灭蝗救灾,都是让当地人民世代铭记的美好政绩。苏轼曾先后两次任职于杭州,一次为杭州通判,一次为杭州知州。两个任期内,他政绩显著,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得到百姓交口称赞,特别是疏浚西湖,极大地保障了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苏轼像(杭州苏东坡纪念馆)

苏轼仕途饱经劫难,为官四十年多次被贬谪。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每到一地,他始终心系黎民百姓,清正廉洁。苏轼一生忧国忧民,廉政无私,无论穷达显隐,始终坚守初心、不改其志,这份乐观豁达、豪迈磊落,值得我们反思、学习和效仿。

供稿:督察室

原标题:《【故事“廉”播】苏轼:功废于贪,行成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