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前国防部长曾来寻根,洪都拉斯与台山有着不解之缘

4月1日

《南方都市报》刊发题为

《洪都拉斯与广东的不解之缘:

华裔前国防部长江门寻根,顺德大厨越洋推广做粤菜》的报道

▲《南方都市报》2023年4月1日A08 09版

全文如下

↓↓↓

▲3月26日拍摄的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城市风貌

3月26日,中国与洪都拉斯建交,当地侨胞倍感振奋。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少人从广东、福建等地漂洋过海,前往地球另一端的洪都拉斯打拼,凭借吃苦耐劳、不懈奋斗的毅力,他们成功闯出一番天地。

洪都拉斯与广东有着不解之缘:该国前国防部部长系华裔二代,十年前首次回家乡广东台山寻根问祖;享誉全球的粤菜,也曾多次随顺德大厨在洪都拉斯推广传播,受到当地民众一致好评;广东企业曾与洪都拉斯中华工商总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展市场……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多方人士,讲述洪都拉斯的广东缘分。

台山寻根

始终记得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不了解自己的根,就无法探视未来”

▲2013年5月19日,熊桃稳(中)、熊伯洪(右)在台山相聚(受访者供图)

2013年5月19日的广东江门台山市斗山镇三兴村热闹非凡,村民们齐聚在村口,三头醒狮舞动,欢迎一位从未踏足这里的特殊客人。

当天,洪都拉斯华裔、前国防部部长熊伯洪回家乡广东江门台山寻根。已经87岁高龄的熊桃稳老人,终于拥抱了这位牵挂大半生,与他素未谋面、同父异母的弟弟。

十年后回忆起这一幕,熊桃稳的儿子熊伟明仍记忆犹新。

3月29日,他告诉南都记者,那一天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他早早准备了烤香猪和台山菜款待熊伯洪一行和村里人。他远在美国的哥哥和弟弟也专程提前赶回来,迎接这位来自洪都拉斯的叔叔。可惜的是,熊伟明的弟弟假期有限,在叔叔回乡前,就不得不返回美国。

在斗山镇,熊伟明陪着熊伯洪拜山祭祖,参观镇上的敬老院和小学。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之间的对话只能通过翻译协助。熊伟明还记得,当时拿出了爷爷生前从洪都拉斯寄回的照片,父亲熊桃稳、叔叔熊伯洪兄弟俩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熊伟明告诉南都记者,他的爸爸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1926年,熊桃稳尚在母亲腹中,父亲便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去了洪都拉斯,此后因故再没能回到故乡广东台山,并在洪都拉斯娶妻生子。

“爷爷在世时,我们过年能收到他寄回来的钱。爷爷过世后,我们也曾托华侨帮忙带台山的海鲜干给叔叔(熊伯洪),让他尝尝家乡的味道。”熊伟明向南都记者介绍,2019年10月,熊伯洪再次回到台山省亲,当时临近熊桃稳的生日,一家人欢聚一堂,提前为熊桃稳唱了生日歌、吃了蛋糕庆生。去年,熊桃稳去世,“父亲虽然一辈子没见过自己父亲,但能与弟弟相聚,也算了了心愿。”

地球的另一端,熊伯洪父子也始终牵挂着中国的亲人。

上世纪20年代,华人在洪都拉斯打拼并不容易。为了证明华人的优秀,无论做什么事情,熊伯洪从小就比别人更加努力,这也成就了他——从洪都拉斯国立大学法律系毕业之后,他考入了高级军校,从基层士兵做起,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终于在1996年成为了洪都拉斯海陆空三军司令、国防部部长。

父亲临终前告诉熊伯洪,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他能够回到广东台山老家寻根,找到那个未曾见过的儿子。孝顺的熊伯洪遵从父命,2013年辗转联系上了已经80多岁的哥哥。那一年,他回乡祭祖,第一次见到在中国流淌着同一血脉的亲人,第一次踏上故乡台山的土地,也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熊伯洪曾说,他始终记得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不了解自己的根,就无法探视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华侨华人在中美洲的影响力。

3月26日,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29日,熊伟明向南都记者表示,他也想去趟洪都拉斯,去看望在远方的亲人,届时他会带上一些家乡特产给他们尝尝。

广东味道

虽身在异国他乡,侨胞们始终忘不掉那一口家乡味道,“炒饭最受欢迎,当地人很爱吃”

▲一名女子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的一处街道上售卖小吃

“洪都拉斯的每个埠都有中国人。”粤籍侨胞赵太荣是洪都拉斯最大侨团华侨总会的副会长。他告诉南都记者,当地有一万多侨胞,广东人居多,其次是福建人。广东侨胞主要来自台山和广州。

1943年,一些热心的老华侨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自发组织并成立属于自己的华侨社团——洪都拉斯华侨总会。至今,华侨总会仍是当地最大的侨团,为侨胞在当地生活、工作提供帮助,帮侨胞办实事,赢得广泛尊重。

得知中国与洪都拉斯建交的消息,粤籍侨胞、洪都拉斯华侨总会副会长叶慧明心情非常激动。“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我们作为华人非常高兴,大家都说‘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得知两国建交后,我非常高兴。”赵太荣欣慰地说,随着两国来往逐渐便利,华侨总会的工作负担也将有所减轻。

“今年计划回中国看看。”赵太荣笑着说。

除华侨总会外,当地还有洪都拉斯华裔协会,主要由当地华裔二三代组成,成员层次较高,有不少如前三军总司令、国防部部长熊伯洪等活跃于当地政坛的人物。

虽身在异国他乡,侨胞们始终忘不掉那一口家乡味道。

赵太荣在当地开了一家叫“皇都酒家”的酒楼,“炒饭最受欢迎,当地人很爱吃”。目前,这家酒楼已是当地最大的中餐馆之一。他告诉南都记者,在特古西加尔巴有大约200间中餐馆,主要出售炒饭和炒面,“也有当地人在中国人开的餐馆里做厨师学中餐,学成后自己开中餐馆”。

据赵太荣介绍,洪都拉斯的中餐和国内有所不同。“这里一份炒饭的分量很大。像我们酒楼,一份‘皇都炒饭’大概8美元,适合3到4个人吃,一家人吃这一份都够了。”他还提到,当地人口味比较重,所以洪都拉斯的中餐口味偏重。

民以食为天。2018年,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广东省侨务办公室组织的“中餐繁荣团”,出访洪都拉斯等3国5市。这是一次广府文化之旅、粤菜文化之旅、两国饮食交流之旅。2018年至2019年,顺德三次承接“中餐繁荣团”出访洪都拉斯等国,传播粤菜文化,为中洪民间友好交往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5名顺德大厨在现场制作粤菜,受到洪都拉斯当地民众一致好评。

“当地电视台还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作为“中餐繁荣团”来洪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赵太荣在现场见证了两国民间交往的动人时刻。“当时华侨总会热情高涨,喜迎中餐团。侨胞们都踊跃参与,大家积极配合做好一切工作。”

奋斗往事

在无数个日夜锤炼下,吃苦耐劳的华侨华人如今在当地成功闯出一番天地

两国建交前,出行手续是侨胞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前广东侨胞们想回国探亲,流程非常麻烦。”叶慧明陷入回忆。

1988年,他第一次回中国,路途中先到香港,通过旅行社办理签证回到广州。“后来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授权洪都拉斯华侨总会办理邮寄签证,洪都拉斯华侨华人才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办理回国手续。”

“1980年1月18日,是我到洪都拉斯的第一天。”时至今日,叶慧明对那一天仍然记忆犹新。他告诉南都记者,刚到洪都拉斯的那段日子很艰苦。“我也没有太大抱负,勤勤恳恳埋头干活,有饭吃有工作就行了。”后来,他开了一间文具店,时不时要回中国进货。“这是我的祖国,能走得动的时候,就回来看看。”

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特古西加尔巴和北部城市圣佩德罗苏拉,多经营餐馆、杂货和超市等行业。在无数个日夜锤炼下,吃苦耐劳的华侨华人如今在当地成功闯出一番天地,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教育方面,叶慧明一直要求自己的两个孩子必须懂中文,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人就应该要懂中国话。”如今,他的两个孩子中文水平都不错。

同样通过不懈奋斗在洪都拉斯站稳脚跟的,还有来自广东台山的中餐厅老板张红(化名)。她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最初选择来洪都拉斯,是因为有亲戚在这边经营餐厅,需要厨师和帮手,就过来帮忙,经过多年打拼,现在也和丈夫一同开起了自己的中餐馆。

“在当地开酒店、中餐厅的华人多为来自广东、香港、福建等地的侨胞,大家同气连枝,不少人都是同乡。尽管没有大酒店级别的厨技,我们在这里还是保留了家乡的口味,以向来往食客供应家常便饭为主。”张红说。

张红向南都记者介绍,过去,当地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多,有些人在部分西方媒体的影响下甚至会对中国抱有偏见,但也有不少当地食客来吃饭时,会与她聊起如何去中国旅游的话题,对来自中国的商品也颇感兴趣,有些当地人还会通过海淘渠道从中国网购日常用品。

在她看来,中国与洪都拉斯建交是一个积极信号,定能加强两国往来,华人在当地也将迎来更好的生活。

频繁交流

除了商务方面的交流合作,两国在文化、考古方面的交流也不断深入

▲一名艺人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的一处剧院内表演

事实上,中国与洪都拉斯在多个领域交流往来早已开展。

南都记者注意到,2019年10月,广东企业曾与洪都拉斯中华工商总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披露,这家广东企业是一家依托雾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电子科技公司。洪都拉斯方面的代表曾表示,与广东的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后,将会在拉丁美洲市场全面推进相关电子产品,以实现双方的共赢互利,希望为两国建交助力。熊伯洪也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

据商务部消息,近年来,洪都拉斯政府积极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欢迎中资企业积极参与电站、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华出口,吸引中国投资,简化签证手续便利中方人员往来。

截至2020年末,中国对洪都拉斯直接投资存量469万美元。中方在洪都拉斯开展的投资合作的项目主要有:帕图卡III水电站项目、科尔特斯港集装箱码头等。此外,由中方在洪都拉斯承包建设的阿雷纳水电站项目也在实施中。

除了商务方面的交流合作,两国在文化、考古方面的交流也不断深入。

洪都拉斯原为印第安土著的居住地,曾孕育了玛雅文明。在洪都拉斯西北部有著名的科潘玛雅古城遗迹,遗址占地约15公顷,被认为是玛雅文明中最古老、最宏大的古城遗址之一。其气势恢宏的金字塔、雕工精细的巨大石像和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环境,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各国游客和考古学家。

在对这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队伍中,也有中国学者的身影。

2015年开始,中国和洪都拉斯选定一处编号为8N-11的玛雅贵族院落,开始为期五年的考古合作。随着两国考古学家的深入挖掘,羽蛇神、玉米神等玛雅文明的标志性石雕陆续出土。2017年5月,中方还在那里建起了第一个中国考古工作站。

据了解,两国考古工作者在合作之初,受到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在工作中产生了一些摩擦。但中国考古学家的诚恳态度和专业精神逐渐打消了洪都拉斯同行的疑虑。中方学者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以及对无人机航拍、三维成像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更是获得了他们的尊重。

联合考古团队中的洪都拉斯考古学家豪尔赫·拉莫斯曾表示,“中国考古学家们不仅带领我们发掘了大量文物,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无人机航拍和三维成像技术传授给我们,使我们的考古工作实现了技术升级,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台山发布编辑部

原标题:《华裔前国防部长曾来寻根,洪都拉斯与台山有着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