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翻垄沟占林地、农药污了河水草场……早已是旧黄历了,现在大家都明白,山林河草,保护得越好,发展的才越好。”2月25日,已经开始备春耕的大兴安岭农工商联合公司第七农场书记、场长任家新说。
同日,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的加格达奇林业局河口林场施业区内的农户们也在做春耕前的准备工作,检修农机具、运送种子、化肥和常用物资……
八万里莽莽兴安,国家北部生态屏障,三县四区镶嵌在层层绿水青山间,多有农林交错、田草河山相依的现实情况,生产与保护,在既往看来是矛盾难免的事,却早已随着种种新举措、好办法被逐一破解。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当地既是共识更是共同的行动。大兴安岭在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振兴之路上正力辟通途,快步前行。
兴安秋色(资料图片)。
田与林的对话:协同发展
“政策一定要讲到位,法律法规要逐户宣传……”随着3月15日春季森林防火期的临近,连日来,加格达奇林业局河口林场数十名森林管护人员按照林场资源防火责任区划分,由科级干部带队,分组深入田间地头和偏远地带,进行防火和资源巡护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他们开展清山、清河、清沟塘的“踏雪三清”工作,及时消除火险隐患,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加格达奇林业局有施业区96.6万公倾,山里常驻农牧户达1000多户,每年春秋两季森防期间,也正是农业春播、秋收的忙季,务农、务工的流动人口就会大幅增加。
分散经营的农牧户给林业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矛盾如何解决?严防野外用火、扩大耕地、毁林开垦、盗伐林木等违反法律法规现象的发生成为森林管护人员的工作重点。
加格达奇林业局河口林场场长付春海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改变以往发生一起处理一起的被动局面,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加大对林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广泛教育施业区内的农户、业主依法从事林内生产、生活活动。
几年来,林区通过分批次组织农、工业主培训,出动宣传车辆,张贴与散发宣传单,直至深入村屯、农户进行“一对一”宣传,使受教育农户上百人次,教育面达到100%。
为防止农户拱地头扩地边,大兴安岭各地林业管理部门采取以林地一张图为基础,每年进行农地对比。在常规巡护的基础上,他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巡护监督管理,一是摩托车地面巡护,二是增加车载人员巡护,三是无人机航拍巡护。做到了横向到头纵向到边,巡护到田间地头。
去年,仅加格达奇林业局就签署了林农联合保护资源协议书1383份,有效防止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每年农业生产作业前,都要接受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我们还要和林场签订经营承诺协议。”从事多年大豆种植的农场主老韩,在大兴安岭岭南经营着近百垧地,农忙时节他们农场必须遵守资源管护规定,同时还按要求把生活垃圾、化肥袋等农业固体废物运送到指定的回收点。
前几年,加格达奇区双河村很多农户私自入山偷砍豆角架成为农林矛盾的焦点。自2021年以来,林场与双河村通过向上争取政策、自筹资金等有效办法将豆角架全部改成竹竿架,使农林矛盾得到有效改善,促使双河村改变了多年以来靠山吃山的旧有观念,用实际行动保护了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
收获(资料图片)。
人与鸟的欢歌:和谐共生
大兴安岭是候鸟的栖息地,开春的时候,候鸟一批又一批来这里安营扎寨,繁衍后代。河口林场的管护员们,时常看到鸟儿们在露出青芽的兴安杜鹃枝条上飞舞的身影,其中包括罕见的烟腹毛脚燕、小白鹭和斑头雁等珍稀濒危物种。
“烟腹毛脚燕在大兴安岭很少见,我们还是在十多年前在山里看见过它的身影。”管护员们说。
林业局老职工王文玖是生态保护的倡导者,他以前工作的地方在伊勒呼里山南麓,距离市区七八十公里。在山里经常看到鸟儿们在露出青芽的枝条上忙碌的身影,他和同事们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这是多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呈现出的喜人景象。近年来,大兴安岭野外监测发现新增新分布鸟类30多种,通过野外监测和相继接到群众报告,救助了金雕、棕熊、苍鹰、凤头蜂鹰、东方白鹳、红脚隼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内的鸟类71只,兽类3只。
记者在资源管护部门了解到,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大兴安岭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了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还组织开展“集中打击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等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保护野生动植物主题宣传活动,2022年累计开展宣传137场次,科普讲座24场次,展出宣传展板179块,进乡村、社区、林场等公共场所开展社会宣传活动185场次,发放宣传单48900份,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护野生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
南瓮河、呼中、绰纳河、北极村、双河等自然保护区成立环志站开展鸟类环志活动,准确掌握候鸟迁徙路线,弥补了我国最北部无鸟类环志活动的不足。通过野外监测,新分布鸟类丑鸭、东方白鹳、红脚隼、灰头麦鸡、普通鸬鹚、紫翅椋鸟等23种物种相继被发现。
位于大兴安岭林区东部的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216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
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开展候鸟迁徙调查监测,取得丰硕成果,候鸟迁徙期间监测到白鹤停歇、觅食数量多达360余只,白鹤、东方白鹳数量对比2020年监测数据,数量成增长态势。
野生动物(资料图片)。
山与水的合唱:绿色发展
作为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绿色,是大兴安岭最好的禀赋资源,践行绿色发展,是林区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大兴安岭瞄准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寒地生物、寒地测试、数字经济、康养医疗等新兴产业如火如荼,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绿色矿业等传统行业方兴未艾,生态主导型产业逐渐迸发出蓬勃的生机,经济发展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和后劲,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今年春节期间,零下53摄氏度的低温天气,成为寒地试车的最佳时期。国内外各大车企厂商云集,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寒冷气候资源,对新车或新研发的零部件进行全方位的低温测试。仅吉利汽车就有260多台车辆和500多人的工程师团队先后来到漠河开展测试工作。
结合本地实际,大兴安岭完善寒地测试产业工作机制。发布《扶持寒地测试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及细则,围绕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变革、金融服务,给予投资者多层面扶持,对符合政策的县、区兑现奖金8万余元。
编制《寒地测试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确立“两核、一心、多场”的寒地测试产业基地空间发展新格局。举办2022首届大兴安岭寒地测试融合创新发展论坛,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飞行器等寒地测试交流经验,促进深度合作。
不仅寒地测试,寒地生物产业也齐头并进。中药材种植面积年均增长25%;重点发展野生抚育的金莲花、赤芍、苍术、白鲜皮、五味子、黄芪,面积达到10万亩,年均增长30%。
目前,大兴安岭已引进培育寒地浆(坚)果企业24家,打造电商产业园11个、孵化企业148家,通航、汽车、电力、建筑等新兴寒地测试体系逐步形成。
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G331、G111入选文旅部全国百条精品线路,东极-北极自驾线路被纳入冬奥全国冬游十条线路之一,极地森林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宣传覆盖面达1.34亿人次。2022年,大兴安岭强势推动旅游业复苏。
这一项项在保护中发展的举措,不仅筑牢了资源保护防线,也让生态成绩呈现出喜人的景象:几年间,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实现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85.24%,建立自然保护区31处,拥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基地,使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正在变为金山银山,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秀美、越来越牢固。
原标题:《大兴安岭山林田河草齐步走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