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805岁生日快乐!

@嘉定小伙伴们,你知道吗?今天是嘉定建县805周年。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1月7日)嘉定正式建县,时辖从昆山县划出的春申、临江、安亭、平乐、醋塘5乡27都,设治于练祁市(今嘉定镇街道),以南宋宁宗年号命名,是为“清嘉安定”之意。如今,这块风雅之地已走过了800余个年头,人杰地灵,物阜民康,教化之乡,美哉嘉定!今天,且听小嘉娓娓道来那些嘉定建县的故事。

平江府上奏建县

昆山是嘉定之母。在未建县前,嘉定地区为昆山县东部下属的春申、临江、安亭、平乐、醋塘等五个乡二十七都。乡、都是宋、元、明、清各代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宋史·袁燮传》称:“合保为都,合都乡,合乡为县。”当时的基层区划是:乡之下为都,都之下为保或区,保(区)之下为甲(扇),甲(扇)之下为里,里是最基层的区划。当时昆山县地域广阔,北至常熟,南至浦东高桥,东至大海,西至松江。下辖十四个乡,五十二个都,方圆三千平方公里。

今天的嘉定地区处于昆山的东南,素称“犷悍难治之地。”南宋嘉定七年(1214)之前,昆山县的上级政府——平江府,就曾有过将昆山划出东部地区、另建新县的动议。但经尚书省行文复核,认为建县经费巨大,准备先设置一个县尉来管理这个地方。平江府组织长洲县娄主簿、吴县丘县丞进行实地考察,权衡利弊得失,形成了一个调研报告,认为如果仅设一县尉,“东乡之顽,决非县尉所能制驭。”南宋嘉定十年(1217)九月,平江府知府赵彦橚、提刑王棐联名向朝廷上疏《奏建嘉定县省札》,建议朝廷将昆山东南的地区分置县治,以方便行政管理,并“请以年纪名”,即以当时的年号“嘉定”作为嘉定的县名。

赵彦橚是南宋朝王室宗属,读书勤奋,聪明能干,曾经担任过昆山县丞,对昆山的地情民风十分了解。赵、王在奏疏中说昆山的这块东乡之地,“凭恃去县隔绝,敢与官司为敌,不奉命令,不受追呼,毁弃文引。甚而巡尉会合,亦敢结集千百,挟持器仗,以相抗拒。习成顽俗,莫可谁何?其害有三:好勇斗狠或刑人,或杀人,追逮不从,有经年不可决者,则狱讼淹延之害;东至海,南至松江,寇窃奸究,凭负险阻,则盗贼出没之害;豪民慢令,傲不服役,有二十年无里正者,两税官物积年不纳”,长期积累的问题“根深蒂固,决非邑尉之卑所能耸动,察其理势,莫若置县之为利便。”

这个奏疏大体上描述了南宋时期,嘉定地区的民众目无官府,不服管理,抗拒税收,聚众械斗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提出了在今嘉定地区建立县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朝廷批准建县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朝廷批准了赵彦橚、王棐的奏疏,决定划出昆山县东境的五个乡二十七个都,同意以年号“嘉定”命名为新县的名称,从此,“嘉定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南宋宁宗赵扩批准以年号嘉定作为县名含有很深涵义,即希冀这里成为“清嘉之土,安定之地”。

建县之初,经过朝廷的考量,嘉定被定为“上县”。南宋王朝根据幅员大小、人口多寡、赋税的高低,把全国的县评定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嘉定被评为“上县”,处于第五等。当时,全县共有三万户,地域广阔,北至娄江(今老浏河),南至吴淞江,西至昆山,东至大海,占地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公里。

首任嘉定知县事高衍孙,字元长,又字洪绪,浙江四明鄞县(今宁波)人。本来他将升任昆山知县事,由于他熟悉嘉定风土人情,办事颇有才干,知府赵彦橚赏识他的才华,知道嘉定建县是一桩非常不容易的事,“念经始之难”,特地奏请朝廷,把高衍孙调任嘉定知县事。

高衍孙于嘉定十一年五月(1218年6月)到任。到任后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对后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建县治

县衙门在古代是一个县的政治中心,为了节省土地成本经费,精于堪舆风水的高衍孙避开了人口稠密的练祁市西部,将嘉定县署选定在练祁市东部的原军马司酒坊处(在今城中福宁弄南侧),决定“作新邑于练祁之汇”(高衍孙《创县记》),县署的南北傍横沥河,东西依练祁河,处于两河交界的中心位置。

建衙署要有经费开支,体恤民情的高衍孙特地申报平江府,要求对嘉定八年、九年(1215、1216)两年的畸零两税,暂时搁置不收。畸零两税是指地方政府催税时故意存留的畸零欠税,如一户纳绢一丈,只催交八、九尺,畸零欠税留待他日追索。这样,就能让嘉定百姓喘一口气。然后,又申请把嘉定十年的税收留在地方,用来充作营建县衙门的费用,这样营建县衙门没有让嘉定民众产生额外的负担。

县衙署的行政首长为知县事,掌总治、民政、农桑、讼狱,以及户口、赋役、钱粮、赈济、给纳之事。县衙署又设县丞、主簿、县尉各一名,县丞掌水利、贸易;主簿掌出纳官物,领注簿书;县尉掌阅兵马治安。主学掌管县学,后来又设学政、学录、教谕等教职,他们都是县署中身兼数职的负责官员。

从光绪《嘉定县志》上可以知道,县衙门占地约二十七亩,房屋一百二十间左右,全部县级办公机构都设在衙门里,七百多年中,衙门虽然不断修缮,略有增益,但总体格局直到民国没有改变过。从明代学者都穆所编纂的《练川图记》中可见其大概形制,其大门,在今登龙广场南、城中街北侧,东界为北大街,西界至察院弄,直至1937年“8·13”淞沪战争中,县衙被日军飞机炸成一片废墟。

《练川图记》中所载“嘉定县治图”

修城池

城池,包括城墙和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强的防守功能,城池的建立,对城内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嘉定建县以后,在嘉定十二年(1219),高衍孙即着手修城墙。因为当时经济条件有限,高衍孙只修了一个土城。先挖掘护城河,把泥土堆起来夯结实,使之高出地面,再在土坯外面包有砖石,古代叫做“甃以甓”。土城的高、厚、周长,都无记载,仅知比之后修的城墙略小,城头上没有雉堞(古代城墙上面修筑的矮而短的墙,守城者可以借以掩护自己),也没有雕楼守铺。嘉定城中心在横沥河与练祁河的交叉点州桥,傍着横沥与练祁,形成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在四条大街延伸处,设立四座城门。这是嘉定最早的城墙,土城既可以攻,也可以守,具备了城池的基础功能。

元代末年,张士诚占领苏州,元至正十八年(1358),张士诚派遣部将吕珍将嘉定土城墙改筑为周长一千六百九十四丈的砖石城墙,城顶宽度为三丈。并设晏海、合海、澄江、朝京四城门,还设了东、西、南三座水关,增加了防守功能,使城池面貌焕然一新。但城头仍无雉堞。后来南门改称宣文门,北门先是改称观潮门,后又改称振武门。

明代中后期,倭寇猖獗,一度成为东南沿海的大患。自从筑了宝山城,方便了海上航船辨识港口航道,同时也成了倭寇登陆的标识,嘉定一度是倭寇侵扰的重灾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县万思谦在北门也增设水关,并在上面建了城楼。之后,由于倭寇不断侵扰,城墙也不断加高加固,还加设了雉堞、守铺和雕楼,加深加宽外城河,以巩固城防。又经后几任知县杨旦、王福征等的多次修缮,嘉定城墙显得十分高大雄伟,上面像跑道一样,可以骑马、抬轿,火炮也可以置放于城墙上,在周围几个城池中,嘉定城墙是筑得最为坚固的。

之后,城墙确实是发挥了很大的功能,在抗倭、抗清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造孔庙

孔庙在古代是礼拜孔子和官办学校的结合体,古代县以上的地方政权都修建孔庙,用以倡导教化,培育读书人的礼仪。孔庙作为一县的文化教育中心,庙学合一,庙是大成殿,用于祭孔;学是明伦堂,又称县学,是诸生读书的地方,两个地方合在一起,既能礼拜孔子,又能教化学生。

高衍孙在上任的第二年(1219)就开始修建孔庙,初建时,较为简陋,总共40间平房,右面是孔子庙,左面为儒学,中间为化成堂,堂前左右四个书斋:“博文”“敦行”“主忠”“履信”。相隔十年后,即南宋绍定二年(1229),县知事沈璞在《嘉定县学之记》碑文中,称学宫“规摹显焕,士民翕然”,“殿堂门庑,高壮华好;庙貌祭器,斋舍庖湢,罔不具备”,沈璞的这些叙述,应该就是高衍孙当年所建孔庙的风采。孔庙经过历代的修建扩展,在清乾隆的辉煌时期,一度曾达到占地六十亩的规模,之后一直保持三十亩左右的规模。由于嘉定孔庙建筑宏伟,人才辈出,又称“吴中第一”,如今嘉定孔庙已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光如炬的高衍孙,一到嘉定就形成了教化兴县的战略思维,以非凡的远见,提出了教化人民,培育人才的方针。他把人才看得非常重,人才出、地方兴,而办学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从孔庙中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嘉定建县以后,共走出了七千余名秀才、五百余名举人、一百九十二名进士(其中三名状元),云蒸霞蔚,星汉灿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孔庙成了“教化嘉定”的源头。更重要的是在高衍孙倡导下,嘉定逐步形成遵守礼乐,开放包容,重视知识和人才的良好风气,成为嘉定精神的核心内涵。

岁月的沉淀

成就了如今的嘉定

嘉定的过去,人文荟萃

嘉定的今天,生机勃勃

嘉定的未来,充满希望

祝福805岁的嘉定

未来有更多奋斗故事上演

有更美图景呈现

原标题:《嘉定,805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