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锐军 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自治区文博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关心新疆文物工作,就新疆文物保护利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特别是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亲赴自治区博物馆、交河故城和兵团军垦博物馆参观时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发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饱含着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寄托着加紧推动新疆文物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望。
交河故城航拍全景图
党的二十大胜利圆满召开后,新疆文物工作者更加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新疆文物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更上新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疆贡献。
积极主动履职尽责 文物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
过去的十年间,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19个援疆省区市的支持帮助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履职尽责,有力推动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自治区党委多次召开文物工作专题会议,有力破解制约全区文物工作发展的瓶颈难题,有力推动全区文物工作蓬勃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印发加强文物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丝绸之路规划纲要、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大格局。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共同推进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按照“顶级智库、国际一流,立足新疆、辐射周边”标准,建设新疆文物工作智库和研究高地。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地州市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属地责任。
加大保护力度,守住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文物保护资金30.2亿元,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近200个,楼兰古城、北庭故城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2017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每年投入2280万元解决950名野外文物看护员经费,缓解了野外文物巡查难、看护难的情况。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建设,组织开展联合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加大公益诉讼力度,全区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持续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形成文物保护群防群管群治新局面。加强与部队、兵团协作,合作共建军地、兵地文物保护新机制,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深化考古研究,提供学术支撑。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73项,填补数项考古空白,提供一手研究资料,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奠定基础。新疆四项考古发掘连续入选2017、2018、2019和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洋海墓地》获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新疆历史研究的主导权、话语权得到加强。
释放资政育人作用,服务大局。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教育活动,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年均举办主题陈列展览200余个,接待观众500余万人次;“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部队、社区和农村,年均举办展览3000余场,发放宣传品50余万份,惠及群众100余万人次。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建设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乌鲁木齐市、伊犁州、英吉沙县等30个博物馆新馆陆续建成;新增国家二级博物馆2家、国家三级博物馆5家,全区博物馆框架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群众性教育活动,让各族群众走近文物、贴近历史。实施一批“文化+旅游”融合项目,交河故城、克孜尔石窟等文物遗址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毛泽民故居等革命遗址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基地。开展唐安西都护府、长城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园区建设,将“三本白皮书”以实体园区的形式书写在新疆的大地上。和田地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各族群众通过文物认清了历史真相,澄清了错误认知,“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加强宣传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新疆文物推介,让世界全面认识新疆历史。按照中宣部、国新办的要求,选派专家在国外开展新疆历史系列讲座;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国家宝藏》《让历史告诉未来》《新疆》《新疆历史印记》等历史题材纪录片,《国宝里的新疆》第一季系列视频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文物里的新疆》被定为2022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开办考古类文化节目,出版以文物为主线介绍新疆历史的系列普及读物。先后与日本、法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合作开展了文物交流和专题展览;与德国、俄罗斯遗产机构联合出版新疆文物图录、召开学术研讨会;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培训实践基地。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争创更多成果更好惠及群众
新疆文物系统将以筹备召开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切实将学习成果落实到推进新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将初心使命体现在让文物工作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的各方面。
加强学习贯彻。切实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全面系统学习把握、广泛深入宣传宣讲、结合实际贯彻上下功夫,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突出重点,针对新疆文物机构队伍建设、佛教遗址保护、馆藏文物展示利用等,系统研究拿出精准措施,立行立改真改实改,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保护。以丝绸之路新疆段为重点,全力推进主权见证、多元宗教、革命精神传承等类型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站建设和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库房建设,覆盖罗布泊区域、克里雅河流域、古龟兹地区、天山北麓和阿尔泰山南麓,逐步构建全区文物保护研究矩阵。分类开展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对保存状况相对稳定的,加强“岁修、季巡、日查”等日常管护,完善预防性监测预警和防控措施;对保存状况不佳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抢救保护维修,明确保护范围、建立记录档案、作出标志说明、设置专人管理。加强地方文物执法力量,保持严厉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加大文物公益诉讼力度。充实扩大博物馆、野外文物巡查志愿者队伍,打通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织开展文物保护维修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应对气候变化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加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系统采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海外流失文物数字化信息,构建全区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在高昌故城、克孜尔石窟等重要文物遗址设置监测预警设施,辅助运用车载雷达扫描、卫星影像对比、高空“鹰眼”探查等技术手段,聚点成线、网格管理,构建全区文物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实现动态信息监测。
深化管理。落实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办法,健全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督察职责和力量,落实文物行政执法责任。优化文物违法犯罪行为举报激励机制,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健全野外文物巡查看护人员台账和巡查制度,及时依法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向社会公开,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完善新疆文物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完善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区域规划和重要文物遗址专项规划,与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等其他规划相协调,形成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文物保护管理规划体系。深入推进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面向社会的项目审批,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依托自治区人才培养天山英才计划、天山文化名家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文物保护机构,培养一批保护维修、工程管理、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等方面专业技术骨干。
活化利用。推进新疆长城资源、丝绸之路沿线遗址等调查项目,完善新疆考古年代序列。实施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史证实证意义的学术成果。开展面向大众的科普知识讲座,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丰富“文化润疆”载体。依托自治区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把长城文化公园建成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北庭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和克孜尔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促进文物遗址价值的具象化、可视化。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定文旅融合政策方面,首先考虑文物保护方面的特殊属性。规范博物馆和文物遗址点讲解,增加中国通史、新疆历史展陈内容,推进“流动博物馆”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建立全区博物馆“文创商店联盟”。运用信息共享、云计算和智慧应用等新技术,推出一批博物馆、文物遗址线上“云展览”。
扩大影响。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落实国家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筹划举办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国际论坛和主题展览,增强新疆文物研究工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影响力。策划推出一批新疆精品文物展览赴境内外展出或合作展出,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考古研究和保护维修项目。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融合项目。分类打造文物对外开放遗址点,对唐朝墩古城、玉孜干古城等位于城区的文物遗址,提升整体环境,建设配套设施,面向公众开放;对柳中古城、米兰古城等位于城镇近郊的文物遗址,改善周边环境,合理展示利用。将文物遗址点和博物馆纳入旅游大环线“丝路文化经典线”,形成并推介“丝路驿站体验项目”“红色旅游研学项目”“车师古道考古项目”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借力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平台,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文物保护利用领域交流合作,发挥新疆传播中华文化阵地作用,创新文明话语表达。积极推进“西域治理文化遗产阐发与传承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有效发挥文物“证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推进革命史料抢救征集研究,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深刻内涵,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开展丝绸之路交通与保障体系专题研究,阐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主流;开展多元宗教专题研究,阐释多元宗教在新疆交融共存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展汉唐时期重点地区中华文化综合研究,多角度阐释不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这一历史主题。
下一步,新疆文物系统将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着力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结合新疆文物工作实际,牢记“三个务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奋力推进新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责编:李瑞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