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谷飘香,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黎冲东街村小组的“村心塘”,两亩水上稻即将迎来收割。一排排水稻漂浮在鱼塘上,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大批禾花雀穿梭其中觅食,绘出一幅别样的丰收画卷。
这是东街村小组这个典型的城中村30多年来,再次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乡村情景。久违的“稻花香”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来观赏。
城中村再闻“稻花香”
据介绍,鱼塘里种植的水稻选用优质抗病抗虫、植株较矮的水稻品种,以浮板等材料为载体,采用移栽的种植方法在水面上进行水稻种植。移栽完成后将盆钵置于浮板孔中,再移于鱼塘并加以固定。水上种稻,水下养殖,鱼稻互利共生,实现“一塘两用”。
东街村后花园。/佛山日报记者冯栋摄
今年8月8日,东街村小组在全市率先试点“鱼塘种稻”项目。相比传统水稻,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绿色无污染,水稻通过根系吸收水中营养又净化水质,实现“鱼稻共生”,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助力发展休闲农旅。
“说起我们黎冲村,种水稻是有历史的,还记得村里最后种植的几茬水稻的场景。”陈建锋是土生土长的黎冲村民,他介绍,20世纪90年代之前,黎冲村还是传统的农耕村落,但随着经济发展,村里兴建起陶瓷厂,昔日的稻田变成工厂,再到后来三旧改造,旧厂房改造成商品房住宅小区、商业广场、专业市场。
如今,东街村小组已没有闲置的土地种植稻田,“鱼塘种稻”项目让这个村子重新找回了“根”。“如今小孩吃着大米,却很少知道米是怎么种出来的,要让他们识五谷、学农事、惜粮食,真正知道粒粒皆辛苦。”陈建锋说,鱼塘里的水稻即将收割,该村计划将收获的稻米和黎冲村的“状元文化”结合起来,制成文创产品,作为小礼品送给村民分享。
小巷里藏着村民“后花园”
“鱼塘种稻”项目是黎冲东街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探索,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环境美,带动乡村美、产业美,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东街村小组属于典型的城中村,过去,该村小组党群关系、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在黎冲村9个村民小组中比较落后,尤其是违规搭建问题较为突出。
东街村“四小园”。/佛山日报记者冯栋摄
为选强“领头雁”,黎冲村党委动员在外经商办企的党员陈建锋回村小组参选。陈建锋当选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后,发挥经商办企的经验,引导带领村民响应“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投入约120万元强力开展环境提升。
环境提升的“第一枪”就是“鱼塘种稻”项目所在鱼塘周边的违规搭建。此前由于村民乱搭建,导致鱼塘边部分村路堵塞,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污水直排鱼塘造成污染。但动员村民拆除违建并不是一件易事,陈建锋和村干部反复做村民思想教育、情绪安抚和政策宣传工作,并通过党员干部做通家人的思想带头进行拆除,为其他村民做出示范。
古祠堂变特色文旅体验基地
人居环境的提升,不仅让东街村小组的生活环境变好,不少村民闲置多年的房子也租出去,还有不少已经搬出去的村民又重新搬回村里居住。
作为一条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黎冲村历史上出过简文会和伦文叙两名状元,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近年来,东街村小组积极配合古村落活化,结合“状元黎冲”深厚文化底蕴,盘活村内古建筑,积极引进“舍得居”“状元酒馆”等特色商家,通过“人城产文”结合探索新发展道路,推进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发展。
祠堂活化改造成“状元酒馆”。/佛山日报记者冯栋摄
东街村小组的弈斋陈公祠,曾经闲置封闭了数十年,如今经过活化改造,将岭南特色建筑与状元文化、酒文化相结合,打造“状元酒馆”,其内部分为演武堂、黎冲状元宴等多个区域,致力打造成石湾本地的特色文旅基地。
在“状元酒馆”旁,一处废弃不用的百年老屋,经过修缮改造后,成功吸引社会投资打造成为了古村落文创工作室“舍得居”“福满堂”,赋予更多新文化元素,将开展状元文化、国学书院、影视摄影、传统龙狮、功夫培训、国学旅游、非遗文化交流、状元民宿、古玩家具拍卖场等工作。
而东街村小组的另一处东峰陈公祠旧址,则打造成多元化党群服务站,配套会议区、学习阅览区等,结合村民喜好,增设武术木桩和架子鼓等,打造党群议事、学习培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党群活动阵地。
目前,黎冲村陈氏大宗祠周边已引进陶塑工作室,并利用旧民宿打造美陶展示场所,将陶文化与状元文化相结合,助力美陶湾建设。
原标题:《城中村也有稻花香?禅城石湾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