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如何“变废为宝”?“还田+离田”了解一下

“秸”尽所能 做好秸秆“还田+离田”高效利用

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唐庙镇,小麦秸秆被打捆后运往堆草场准备作为原料加工利用。新华社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同时,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也在逐年递增。2021年全国秸秆产生量8.65亿吨,较2018年增加了3500多万吨。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秸秆产生量分别达到3.21亿吨、2.22亿吨和1.79亿吨,合计占比83.5%。

在收获的季节,秸秆处理则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农作物秸秆利用量6.47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较2018年增长3.4个百分点。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方向,引导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耕作特点和产业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做好秸秆科学还田和离田高效利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秸秆还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目前,还田是秸秆利用的最主要方式。2021年,秸秆还田量达4亿吨,秸秆还田为耕地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产能。根据在全国主要农区32个点位的监测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在5%~7%之间,作物增产幅度在2%~4.5%之间。

天津市杨家泊镇农户介绍:“小麦收获后,切割下来的小麦秸秆直接抛撒到田间,在玉米播种时会造成玉米免耕播种机拥堵,造成播种断行、断垄,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对此,杨家泊镇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积极倡导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通过“低茬收割+翻耕还田”的方式,将秸秆转变为“绿色秆”,机械化还田后,秸秆经过腐解作用,成为种植玉米的肥料,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持续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据《报告》显示,我国秸秆还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2021年,秸秆还田量达4亿吨,其中玉米、水稻、小麦秸秆还田量分别为1.26亿吨、1.13亿吨、1.04亿吨,分别占可收集量的42.6%、66.5%、73.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七团位于伊犁的昭苏盆地,耕地面积21.89万亩,土壤肥沃,主要种植春小麦、春油菜、马铃薯等作物,年秸秆总量8.5万吨左右。据了解,近年来,七十七团建立完善收储运体系,扶持培育秸秆还田、收储运、加工利用等市场主体,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广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及先进技术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2021年,全团收储秸秆8.49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8%。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和秸秆饲料化利用,建立“秸秆回收—饲料化利用—畜禽粪便还田”良性循环体系。

秸秆离田效能不断提升

在湖北省京山市孙桥镇双泉村刚刚收割后的稻田里,一台机器正在田中行走,不一会儿就将一捆圆柱形的秸秆从肚子里吐出来,成片的田野逐渐干干净净,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秸秆处置发愁了。

双泉村村支部书记叶红波介绍:“这是双泉村肉牛养殖户覃满堂购买的稻草打捆机,在征得农户同意后,可以对稻田进行二次收割。打捆的稻草作为牛饲料,还可以为养殖户节省一笔开支。”秸秆打捆机既解决了秸秆禁烧的困扰,又能为养殖户免费供应原料,还为农户再次耕种提供了便利,真是一举三得。

双泉村外出创业成功的覃满堂2021年回乡后,从7月份开始投入2台打捆机在双泉村、双岭村和杨家畈村等地收割稻草,这些草料可供100多头肉牛吃到次年新谷草上市,还有不少外地养殖户到他这里学习取经、借草料。

秸秆打捆离田,在防止环境污染、减少病虫害的同时,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实现了多方的受益。近年来,我国秸秆离田效能不断提升。据《报告》显示,2021年,秸秆离田利用率达33.4%。饲料化利用量达1.32亿吨,饲料化利用率达18%,较2018年提高3.7个百分点;燃料化利用量稳定在6000多万吨;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量达1208万吨。

秸秆离田利用能够进一步发掘秸秆资源价值,市场推动的同时,政策也愈加完善。如近日印发的《2022年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中就明确规定了秸秆离田利用等补贴政策,即对纳入黑龙江秸秆综合利用管理台账的各类经营主体和企业,根据其当年实际利用省内玉米、水稻秸秆量(不含玉米青贮,开展玉米青贮的按国家粮改饲有关政策执行),省级补贴每吨20元,单个项目补贴上限不超过400万元。对投资生产规模较大、产业链条长的秸秆高值化利用项目,例如利用秸秆生产生物炭基肥、板材、造纸、秸秆地膜、秸秆容器、秸秆餐具等生物产品,开发秸秆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秸秆热解气化、纤维素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生产纤维素、糠醛、木糖醇等工业原料,根据当年实际利用玉米、水稻秸秆量,省级补贴每吨30元,单个项目补贴上限不超过600万元。秸秆高值化利用项目名录,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为保证玉米、水稻秸秆离田地块后续正常耕种,对玉米、水稻秸秆离田后残余物、根茬进行处理的,省级每亩补贴10元。

市场化利用能力逐步增强

在山东省莱西市,一套适应莱西实际的绿色、循环、可复制、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在莱西召开的联合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会上向全国和亚太地区推广。

据了解,今年,以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建设为依托,莱西市进一步深挖农作物秸秆价值,积极探索“能源化”“肥料化”综合利用新路子,实现全市秸秆直接还田4.26万亩以上,堆肥的秸秆利用量达到1.2万吨以上,同时,建设2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带动全市秸秆利用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我国秸秆市场化利用能力逐步增强。《报告》显示,从主体数量看,全国秸秆利用市场主体达3.4万家,较2018年增加7747家;从利用途径来看,饲料化利用主体占比最高,达到76.9%,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主体分别占比7.8%、8.9%、3.8%、2.6%。分作物来看,玉米、甘蔗和小麦秸秆的市场化利用水平相对较高,市场化利用比例分别为9.2%、7.9%和6.9%。

秸秆“变废为宝”,市场化利用是关键,培育市场化主体是其中重要环节。早在今年4月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要培育市场化主体,按照合理运输半径,建设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规范收储组织、村有固定秸秆收储网点的收储运体系,推进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培育设备适用、技术先进的秸秆加工转化市场主体。(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廖亮 记者 白雪)

链接

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秸秆变肥料还田,提升耕地质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秸秆科学还田适用技术,形成适应机械化生产、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的秸秆还田规程,推进秸秆就近就地轻简化科学还田,提高土壤钾素利用率,促进农田土壤固碳增汇,巩固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秸秆变饲料养畜,减少粮食消耗。推进生物菌剂、酶制剂、饲料加工机械等应用,加快秸秆青(黄)贮、颗粒、膨化、微贮等技术产业化,促进秸秆饲料转化增值,提升秸秆在种养循环中的纽带作用,壮大秸秆养畜产业。

秸秆变能源降碳,助力“双碳”工作。积极有序发展秸秆为原料的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气工程、热解气化等生物质能利用,提升农村清洁用能比例。在乡村社区、园区以及公共机构等推广打捆直燃集中式供热、成型燃料+生物质锅炉供热、成型燃料+清洁炉具分散式供暖等模式。

秸秆变基质原料,培育富民产业。推动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基质、育苗基质、栽培基质等,用于菌菇生产、集约化育苗、无土栽培、改良土壤等。鼓励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非木浆纸、人造板材、复合材料等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

原标题:《秸秆如何“变废为宝”?“还田+离田”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