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作者宋银拢,笔名笑笑,红楼梦爱好者,企业工作者,业余间写过几篇红楼人物评论。
作者
笑笑
史老太君,也被称作贾母、老太太、老祖宗等,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后嫁给荣国公贾源的长子贾代善为妻,当时正是贾府最为荣耀鼎盛的时候。
史老太君至少有贾赦、贾政和贾敏二子一女(因书中没有明说贾母有几个儿女以及嫡出庶出等,暂且不考证),孙辈则有贾琏宝玉贾环及元迎探春等,黛玉为外孙女,湘云是内侄孙女,惜春是侄孙女,宝琴则是干孙女。
在《红楼梦》里,我们看到贾母一直被晚辈们众星捧月般供奉着,享受着贾府最高级别的荣华富贵。这位《红楼梦》开篇就已经两鬓斑白、走路须人搀扶的老太太,在足足一个甲子的时间里,真正见证了贾府由盛而衰的每一步。
贾母的爵位
关于贾母的爵位,书中只借熙凤的口说了一句:
“原是老封君。”
点明贾母爵位是皇帝御封的,而不是承袭的,级别没有十分明确。在清虚观打醮时,贾母和张道士谈论的那个与宝玉神似的国公爷,似乎是指贾代善。辈份森严的社会里,后人不大可能随意乱了辈份,或随口称呼一个人是国公爷。是不是代善不仅作为长子袭了荣国公的官,也和父亲一样被皇帝封为“国公”呢?书中只说代善袭了父亲的官,并没有被封为国公的描述,而且每年皇帝赏赐的“春祭的恩赏”只包含宁荣二公,并没有贾代善的份。这也算是《红楼梦》众多大小谜团中的一个吧。
不管代善是不是国公,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又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即时”、“立刻”、“额外”等词,显出皇恩特别眷顾。皇帝对代善如此重视怜惜,暗示代善绝非庸碌之辈,而是有卓著功绩的。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时,念及:
“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
此处将“祖”和“父”并列,也可以推测贾代善和父亲贾源一样,都对皇族做出过贡献,是深得皇帝器重,值得皇帝破例嘉奖的功臣和英雄。贾母作为代善之妻,无疑是皇恩特别关照的对象,御封爵位自然不会低。
贾母的爵位在贾府无疑是最高级别。从贾府对外交往的活动看,贾母的爵位也是极高的。五十八回中,贾母等参与皇太妃的葬礼,暂住在一个大官的家庙东园里,北静王府家眷却下在西园。事关皇族成员,尊卑必然讲究。北静王是当年四位王爷中军功最高的王爷,王府家眷却在贾母面前甘居西厢,而贾母稳居东厢似乎理所当然,贾母的身份地位之高也可由此推断。
贾母八十寿辰时,排场可谓浩大,宴客清单中的皇亲、官客包括“驸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阁下、督府、督镇及诰命”等,还有钦赐的丰厚寿礼——“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匹,金玉环四个,帑金五百两”,其余亲王驸马文武官员献上的寿礼堆积如山,贾母甚至无暇过目。公侯及诰命等亲自登门拜寿,宁荣两府张灯结彩,大开七八天筵宴,热闹非凡,贾母则从容款待,亲切随和。看贾母心安理得主导如此浩大排场的这等风范,和皇族官宦交往这样广阔深厚,书中虽然没有明说贾母到底是何爵,我推断她至少是御封的一品诰命夫人,甚至有可能是超一品的国公夫人。
贾母的观念
统治者治国安邦,调理风俗人情,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必有一套通过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阶层倡导和推广的执政理念和伦理道德体系。这一套理念体系在此权称“官方价值观”。官方价值观一般都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道德标准和审美观念,具备较好的社会认可基础,其推广需要针对繁冗琐碎的生活细节而做出很多引导和惩戒性规定,又要辅以必要的策略手段,必须因时因地灵活运用,必然无法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
贾府几辈人不惜在疆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协助皇帝缔造了国之根基,被皇帝封为国公,位极人臣。作为国之栋梁和朝廷重臣,也作为社会高层统治者,国公府持家势必要以身垂范,教化大众,树立、践行和推广官方价值观。贾母作为国公府大家长,也有比照皇后母仪天下的社会使命。
贾母治理贾府秉持和践行的,正是标准的官方价值观,包括忠孝仁义、纲常妇德等。不管这种价值观在现在看来是否合理恰当,我都不想去质疑历史中的人们。就像今天我们认为合情合理的信条,也许会在未来某个时候被认为不当,但这并不能否决其在今天的合理性。
袭人在宝玉需要照顾的时候擅离职守,就违背了第一准则“忠”,“身上有热孝”也不能作为理由,因为为人臣子,“孝”不能挡在“忠”的前面。王熙凤因贾琏偷腥而哭闹,贾母一面责骂贾琏不长进,一面责熙凤小题大做,谈笑间无声化解风波,因为一夫多妻制的社会里,男人们眠花宿柳,虽然不是什么有出息的好事,也算不上违背大原则,妻子虽应劝谏,也该着眼于更为重要和本分的家务、孝老抚幼等事。
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使命。只要同样严格地自我约束,以身作则,而不是利用纪律和信条压制他人谋取私利,就是光明正大。贾母在维持秩序时,她只是在推广公理和纪律而已,对儿子孙子、主子下人都是一以贯之的,贾母本人也严格遵从这些纪律。在面对国家和皇帝的时候,贾母支持丈夫为国尽忠献出生命,自己年纪轻轻守寡持家,无怨无悔;丈夫也曾像个馋嘴的猫儿一般嗜腥,贾母也轻描淡写,“从小儿世人都是打这么过的”。在掰谎批书一回,贾母对才子佳人的一番定义,拿自家的女孩做表率,也透出真正仕宦读书人家的严谨规矩,首先是自我约束,身体力行。
贾母笃信官方价值观,却并不是机械和肤浅的,而是洞明真相后准确灵活地贯彻应用。比如按照家庭礼仪,晚辈对长辈需要毕恭毕敬,而贾母则主张没有外人时,大家应该轻松随意一些,甚至晚辈对长辈开个善意玩笑也无可厚非。按照三从四德,贾母对李纨年轻守节十分敬重,全方位予以关照体恤;对邢夫人纵容贾赦则提出严厉批评——“他逼着你去杀人,你也去不成”;对熙凤大闹贾琏,她两头劝诫,小事化了。权衡拿捏十分精准,切中实情,顺应众望。
贾母对熙凤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熙凤本是和贾雨村一类的人,才干卓著却缺乏信仰、缺乏底线,可以成绩斐然赢得青睐,也可以阴狠毒辣不择手段。贾母喜欢凤姐诙谐能干,享受凤姐带来的欢笑,却十分吝啬夸赞之辞,怕逞了凤姐的脸,同时也感慨凤姐过于伶俐了不好,看出贾母对熙凤的喜爱并不乏冷静的认识。
贾母对子孙辈的教育,虽然以忠孝为本,却并不强逼硬推,而是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基础,营造相对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在更加幸福快乐中成长,这符合女性家长的宽柔之德,也很好地影响和引导了贾府包括后辈和丫头在内的诸多女性,使得她们品味卓越能力不凡,甚至远胜于为官做宰的男性。
贾母对刘姥姥及其孙子板儿、对清虚观的小道士、对族亲喜鸾四姐儿以及对唱戏的家下小童、穷苦人等,都不曾拿大作威,而是怜贫惜弱、恩多威少,以至于贾府宽柔待下已成人所共知的名声,这是贾母以身作则对美德的践行。她在严谨持家的同时,又爱吃爱玩、爱说爱笑,对官客亲戚等亲切友好、以礼相待,与后辈下人融洽和悦、宽厚为本。
相比贾政虽然努力去忠孝仁义,却总是机械死板,偏颇失察,非过即不及,贾母在《红楼梦》中广受尊敬,作为大家长的地位不可撼动,更多的是实至名归,人心所向。
贾母的性情
贾母并不掩盖自己的喜恶,她由衷喜欢的人中,包括贾敏、宝玉、黛玉、可卿、秦钟、晴雯、鸳鸯、宝琴、湘云、熙凤等,都具备俊美可人、秀外慧中、率真自我的共同特点,他们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敢说敢做,大方展示自己的聪明灵秀,大胆释放朝气蓬勃的生命能量;
另有一类人,他们同样聪明伶俐,却更乖巧温顺,他们用某种理性的纪律自我约束,尽量避免触碰各项规则壁垒,小心翼翼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王夫人、宝钗、李纨、平儿、袭人等,贾母也或多或少理性地认同接纳,鼓励欣赏;
当然,那些迂腐、愚蠢、纨绔、凶险之辈,比如贾赦、贾政、贾珍、邢夫人、赵姨娘等,以及那些仗势聚赌的奶妈们,贾母就十分不喜欢了。
可以窥见贾母干脆利落、率真自我、积极向上的真性情。
尤其贾母对宝玉的爱护和偏袒,人们也许能说出几条理由,比如相貌得人意、长得像爷爷、隔代溺爱等等,但是我看见她分明是出于本能去欣赏和保护宝玉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赤诚态度。这种从生命的源头和深处迸发出来的美妙气息鲜为人知,贾母朦胧中感受到了。宝玉的挣扎、求索和每一次受伤,都深深牵动着贾母的神经,这里面一定隐含着某种慧眼识金、真性情、惺惺相惜的情感。
宝玉是一幅晦涩而深邃的画卷,被红尘蒙蔽双眼的人们难得能领略其中趣味。而贾母,就是深信这幅画卷必有价值并用自己的方式着力去探究的人。贾母是真的观察研究了宝玉行为,并确信宝玉对女孩的亲近绝非源自庸俗层面上的美色和肉欲,而是纯净的。因此她破例让宝玉和黛玉等姊妹一处生活而不加防范,她的庇护使宝玉收获了那年代绝对稀有的自由和幸福。
相对看王夫人,起初只说宝玉是“祸根孽胎”、“混世魔王”,规劝黛玉不要“沾惹”他,省得他“心里一乐,又生出多少事来”,宝玉年纪渐长后,王夫人严酷清剿了宝玉身边的女子。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对自己的宝贝儿子做了些什么,又知道些什么呢?
她享受生活却不贪恋酒肉;她维护秩序却不古板乏味;她责无旁贷当家理事,既不藏愚守拙,也不逞强卖弄;她关注家族命运,也不强求苛责;她对饮食、衣着、居家摆设、音乐绘画艺术等,都有着精致优雅的欣赏品味,是真正的享受生活,享受美,享受艺术。作为国公府老太太,这些品味态度都清晰而又恰到好处地释放着这个身份、这个年龄难得的美德、性情和影响力。我相信以贾母的阅历见识,贾府败落时,她也会表现出自己该有的那份冷静和达观。续书中有描述贾母倾散家财,理性平静应对家难,应该是符合贾母的气魄性情的。
孔子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圣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状态的经典概括。生命的至高境界,是将真性情和真规则融为一体,既遵从内心真实的自己,又不会触碰原则,言行举止,任意挥洒,皆为楷模。生活中能有几个既严格执行伦理道德、又切实释放真性情的人呢,贾母独得其二,张弛收放游刃有余,堪当“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贾母的容量
贾母嫁入国公府五十四年,从曾孙媳到曾祖母,见识过的宏大场面,经历过的恩怨情仇,处理过的家长里短,都是现今贾府后辈们无法企及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腹中可撑船。一个人的容量,也是其内心的空间,虽难以斗量测算,却可以从他的阅历和取舍进退、待人接物上窥探一二。一个具有大胸怀大气魄的人,面对宠辱利弊,可以处变不惊,面对各色人事,可以接纳收容,兼容兼爱。
考量贾母的容量时,不妨与同样当权持家的王夫人对比斟酌。王夫人看到金钏和宝玉话语间放肆,会勃然大怒,扬手就打,而且不顾死活执意驱逐。看到晴雯有轻浮举止,便恨恨感叹:
“我平生最恨……”
“恨”屏蔽了她内心的偌大领域,使得王夫人无法包容这些美丽女子身上的某些瑕疵,也因此没有办法欣赏领略这些女孩的美妙之处。在她的眼里,这些女孩像毒瘤般一无是处,必须立刻消失或去死。王夫人的狭隘不但使她自己失去了对美的享受,也铸就了《红楼梦》里几桩令人心碎的憾事。其实生活里,美无处不在,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看你内心有没有空间去接受容纳,一个人永远没有办法发现心灵空间以外的东西有何妙处。
对比看来,贾母的接纳范围要广阔得多。她喜欢一切美丽可人、聪慧灵秀的年轻人,罕言寡语的、乖巧伶俐的她统统称赞。纵然不符合自己的喜好,通常也可以接纳包容。对于邢夫人、贾赦等,也可以指教劝导,对王夫人等虽不太满意,仍多有鼓励,言语客气。虽觉得熙凤“过于伶俐”,仍然赞赏重用她。尤二姐入贾府时,老太太仔细相看,认为尤二姐相貌很好,十分齐全,后来听到尤二姐坏话,也只感叹“人太生娇俏了,心就嫉妒”,“渐次不大喜欢”,态度十分平静。
能让贾母十分生气的,都是确实有足够理由的。一次是贾赦恬不知耻向母亲讨要鸳鸯做妾,作为家族长子的贾赦,本该勤政有为,振兴家业,却骄奢淫逸,不务正业,行迹恶劣,已经引起了举家上下的不满,贾母的愤怒包含远虑近忧,深合情理;另一次发火是贾政痛打宝玉后,贾母痛斥贾政,这是在坚决捍卫宝玉,不忍美玉被残暴荼毒至此,而贾政对宝玉确实存在很深的误会和偏见,没有查明真相就痛打痛骂,确实有过错成分。
贾母的才干
贾母的才干,大可从她已经建立的家庭秩序看出端倪。她在富贵和波澜中一路走来,缔造和维持了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赢得了坐享其成的后辈们理所当然的感激和敬重。王夫人和熙凤,看似当家理事,准确说只是继承祖上立下的规矩,并在贾母的监督指导下执行这些规矩罢了。
读《红楼梦》总会发现,贾府内务方面的规矩,不但森严明确,而且细致入微,宣贯到位,深入人心,所有角落琐事都是有章可循的。怡红院小丫头芳官的干娘是荣府三等奴仆婆子,一次看到芳官在怡红院跟着袭人晴雯等学习吹汤,便跑进来想要帮忙,晴雯当头喝道:
“出去!你让他砸了碗,也轮不到你吹。你什么空儿跑到这里槅子来了?”
一面又骂小丫头:
“瞎了心的,他不知道,你们也不说给他!”
小丫头们都说:
“我们撵他,他不出去;说他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你可信了?我们到的地方,有你到的一半,还有你一半到不去的呢。何况又跑到我们到不去的地方,又去伸手动嘴的了。”
连阶下的老婆子也笑道:
“嫂子也没用镜子照一照就进去了。”
多方夹击,芳官的干娘只得含羞忍耐,无言以辩。众人吵骂这个婆子,事由如此琐碎,却是有理有据,自然是贾府明文规定,广泛宣传培训的。有人说贾母是个享乐主义者,我觉得贾府上下主仆几百口,金玉白银出入百万两,规模何其浩大,经过贾母的手,建章立制,监督执行,连最细微之处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贾母的勤勉、才干、精细深不可测!只不过贾母现已年逾七旬,两鬓斑白、功成身退,正是安享晚年的时节,自然要简政放权,安享晚年,不像年轻时那样勤勉操持罢了。
《红楼梦》开篇时贾母尽管已经退居三线,多数时间她都在带领家下吃喝玩乐,随性享受,但仍在多处自然流露出她的智勇兼具能说能干,也会在该出手时果断出手,威重令行。宝玉养伤时想喝荷叶莲蓬汤,贾母吩咐下人去做,凤姐说不妨多做几碗,大家都尝尝。贾母立刻:
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
凤姐笑着吩咐下人在自己的账上领银子,引得宝钗点评:
“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贾母也大方承认自己的才干,说:
“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
这话看似随意,意思却丰富。贾母自称熙凤巧不过自己,在场的人都是心悦诚服的;又点评熙凤比王夫人强得多,试问贾母心中,王夫人究竟多木讷笨拙呢。
在贾母教训邢夫人时说:
“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
如此说来,贾母眼里,王夫人只是一个老实巴交、不堪重任的人,熙凤又年轻不知事,虽然俩人整天忙活着,目前家务管理水平十分不济,漏洞百出。可见贾母虽然简政放权,却没有完全抽离家务管理,对目前王夫人熙凤理家也并不满意。由此推出,贾母年轻持家时,贾府内务是何等清明有序,全无乱象!尤其在熙凤生病后,王夫人更加无能为力,又委托李纨探春宝钗等照管家务:
“凡有想不到的事,你来告诉我,别等老太太问出来,我没话回。”
这话让人感觉王夫人当家总有不能胜任、底气不足之嫌,似乎辛辛苦苦,疲于应付,仍难以向老太太交差。在七十三回中,贾母对目前的持家不严表示了明确的不满:
“我就料到必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
当时探春协助料理家务,贾母明说你姑娘家不知其中利害,并解释夜间聚赌的利害说:
“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趋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做不出来。”
又说道丫头媳妇,贤愚混杂:
“再有别事,淌略粘带些,关系不小。岂可轻疏。”
贾母发狠治赌,铁面无私惩治了一批人,让人切切实实领略了这个看似专注于享福的老太太,一旦出手,仍有烈烈余威。
一天贾母想出一个点子,不动用官中的钱,每人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问到李纨时,也愿意出十二两银子,贾母忙打住,怜其寡妇失业,要替她出钱。赖大之母是一等家奴,因不好和少奶奶们同等,出钱标准想要再矮一等,贾母却道:
“这使不得,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几个都是财主,份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你们和他们一例才使得。”
接着又安排姑娘们、丫头们的出资标准,对平儿也愿意出一份表示嘉许,整个活动策划得十分成功,恰到好处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既没有增加公款支出,又得到了合家上下的踊跃配合,显示出贾母细致周全、生动有趣、灵活机变的一面。
贾母的无奈
晚年的贾母,看似荣华富贵众星捧月,但每天基本都和年轻的晚辈们一处,固然是天伦之乐,却没有一个和她年纪相当经历相似的人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倾诉、互相安慰。以至于她总想找个“积古的人”说说话,看到村妪刘姥姥便欢喜留宿,热情款待;在清虚观见到张道士,提到当年国公爷,只三言两语贾母便老泪纵横,从来以乐观开朗示人的老太太,她寂寞无助了太久太久,内心的脆弱孤苦都在这眼泪里。众多的孝顺晚辈,对贾母此时的眼泪都沉默失语,无法宽慰。
贾母是见识过贾府真正富贵气象的人。当年荣国公尚健在,作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后贾代善袭官,将门之后,仍有英武之气,加之皇恩浩荡,贾府上下一派勃发向上的气象。然而好景不长,国公去世,代善也英年早逝。代善去世时,贾政还不到科举年龄,甚至贾赦后来都未必记清父亲的面目,估计代善去世年龄应在四十岁以内。下一辈人毫无建功立业、振兴家业的能力,只能一再坐吃山空、腐朽堕落,再没有一个可以像当年的公公和丈夫那样顶天立地,荫庇全家,给她带来安全感了。
女子“三从”之德,夫亡须从子。贾母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尽力维护家庭内部的秩序,却难以将影响延伸到社稷朝廷,贾府外事上只能任由贾赦、贾政出面打理。看贾赦的昏聩腐朽,贾政的古板迂腐,国公府的一世英名必然很快虚化。这种家风气象的转变,贾母的感受一定是显著而深刻的。
后来,大可指望的孙子贾珠夭亡,留下孀妇弱子;若干女儿先后过世,尤其贾母最疼的女儿贾敏先她而去,女婿林如海也去世,元春、迎春等陆续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怎不伤心。贾母一生经历多少大风大浪而不失从容,为何暮年变得如此胆小,一次不值一提的小火灾就把她吓得惊慌难定?因为贾母内心十分清楚贾府这座大厦早已腐朽不堪,再也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了,也许一丁点意外便足以引来灭顶之灾,而年迈的她,丝毫没有回天之力,唯有担惊受怕罢了!
如果说只有两个人是贾母最为由衷爱护的话,无疑是宝玉和黛玉。黛玉是贾母爱女的爱女,这个弱不禁风的灵秀女子,无依无靠无父无母,连一个亲兄弟姐妹也无。她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投奔而来,将自己的生死存亡交到贾母手中。这份爱怜和责任,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宝玉作为贾母宠爱的孙子,大约是贾府目前唯一可以指望的人。当百年家族走到濒临毁灭的边缘,举家上下都指望能有一根救命的稻草可以挽回败局,重获生机。如此沉重的使命,众望所归,被无声附加到宝玉身上,他的婚姻事关重大,又如何可以等闲视之。
宝黛二人的婚姻,始终是贾母王夫人等心照不宣而又讳莫如深的话题,谁也不敢触碰,只好一拖再拖。宝琴出现在贾府时,她是众姊妹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却已经在三年前许配了人,如今就要发嫁。她的出现,更加把大观园里的宝黛钗等比成了大龄青年。从清虚观回来,宝黛二人闹气,贾母抱怨道:
“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咽不下这口气。”
甚至贾母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贾母在书中落泪的次数屈指可数,却在两个小孩子闹别扭时,哭诉这么大一堆话,着实透露出在这件重大问题面前,贾母难以抉择,备受煎熬,不堪承受,又无可奈何。其实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这两个“小冤家”面前,往往也只有叹息落泪,无可奈何罢了!
总论
贾母生于豪门,又嫁入豪门,一生荣华富贵不离左右,一生历经沧桑波澜壮阔,是个真正服众的、了不起的老封君。
她深明大义,世事洞悉;她精致优雅,品位不俗;她头脑清楚,威重令行;她睿智达练,德高望重;她怜贫惜弱,宽柔待下;她旷达乐观,充满活力;她性情爽利,可亲可敬;她会吃会玩,爱说爱笑;她屡丧至亲,悲痛疲惫;她孤苦绝望,无力回天。
她终于享尽一生的福分,亲眼看着祖辈用生命换来的百年家业在一群不肖子孙的手里凋零毁灭。在生命的尽头,生活对她不再仁慈,不怜惜她年迈体衰,屡出重拳,给予她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
原标题:《笑说红楼|了不起的老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