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绿色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图源/hellorf
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水清岸绿,碧波微漾;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中,北京故宫午门上方现出一道道明亮且清晰的星星迹线,深邃而美丽;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开发式绿地桃浦工业区,秋意高爽,是城市环境的“绿肺”,也是市民的会客厅……
9月15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十年之变晒出的几张照片,迅速火遍全网。原因是,从这些照片中,人们看到如今的“美丽中国”。
从共识走向行动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种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集结号。
紧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擘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略、新蓝图。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部署的篇章从未如今天这般波澜壮阔。
更重要的是,纵览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谋篇布局,不难看出,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思考和洞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
另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向多个部门的“奶酪”开刀,到《环境保护督查方案》以督查为抓手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再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生态责任作为政绩考核的必考题……国家有关部门从不同方面部署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初步形成了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的行动体系。
例如浙江,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新战略新部署,浙江省委提出“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机制性系统性重塑”,包括构建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机制、生态保护修复机制、人居环境治理机制,以及健全美丽浙江建设制度体系和数字赋能美丽浙江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提升美丽浙江建设治理能力。
例如深圳,不仅明确提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更以“全球标杆城市”为目标统领,瞄准202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阶段提出了美丽中国典范建设目标愿景,重点谋划了高水平建设都市生态、高标准改善环境质量、高要求防控环境风险、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高品质打造人居环境、高效能推动政策创新和高站位参与全球治理7个领域重点任务,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深圳模式”“深圳方案”。
例如四川,在《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四川省委省政府对“美丽四川”做出释义,明确美丽四川不仅要求外在美,如美丽家园、宜人环境、自然生态,人民可触可感,也要求内在美和制度美,如要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繁荣底蕴厚重的巴蜀文化,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同时明确提出将围绕美丽四川建设的总体目标,以5年为一个阶段,围绕经济、生态、环境、城乡、文化等重点领域,分3个阶段梯次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十年奋进,笃行不怠,党的政策主张正在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据悉,自2018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共同启动为期三年的“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主体实践工作以来,各地四类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达到1000余家,累计参访公众超过8500万人次;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活动近2万场,制作推出4.2万多种类型各样的生态环境宣传产品,线上线下参与约15亿人次,绿色生活生产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生态保卫战,从“打好”到“打赢”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在9月15日的发布会上,黄润秋对这些环境质量数据如数家珍。他直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家住北京的王佳对此深有感触,至今她的朋友圈还保留着一张2013年北京市民佩戴“防毒面罩”在雾霾笼罩中穿行的照片。
在气象定义中,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雾和霾虽然是不同的天气现象,但在空气悬浮颗粒物多、空气质量偏差的时候,雾、霾也可以相互转化,早晨或傍晚空气相对湿度大的时候多为雾,白天空气相对湿度小的时候则为霾。于是对普通公众而言,“雾霾”这样的固定搭配词,几乎成了空气污染的“代名词”。据统计,2013年我国平均霾日36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仅1月就出现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均历史少见,其中1月的北京仅5天不是雾霾天,雾霾日数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针对大范围持续霾天气过程,2013年1月28日中央气象台历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霾发布了预警。当时,对蓝天的渴望催生出了“APEC蓝”、“阅兵蓝”等一系列社会热词,“等风来”则成为那几年人们被雾霾“围城”时最深切的盼望。
不过,光靠被动的“等风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013年开始,我国多部门联合,主动出击,构建大气监测网络,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不断提升预报预警能力,进而制定并实施“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通过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信息公开,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对燃煤、工业、交通、扬尘和散煤污染源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治理。
2021年2月25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这一年,在设置了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网点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总数的64.3%,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和空气一样,水和土壤也在遭遇各种污染的侵袭。
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白洋淀上接九河,下通海河,直入渤海,是华北最大的内陆湖,被冠以“华北之肾”的称谓。但在几年前,这里也曾遭遇“口渴”、污染等威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白洋淀也由此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2018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提出:“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同步加大上游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随后,河北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一方面制定并落实《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另一方面,从外源上整治工业污染、严禁增量输入,在内源上治理消除淀中村淀边村存量污染,调水补水恢复水域面积,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功能。
短短几年时间,白洋淀大变样,不仅在2021年实现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III类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就连淀里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也逐渐得到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
白洋淀生态治理只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从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到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再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近些年,我国碧水保卫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与空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具隐秘性。我国正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日益凸显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在警示我们要对土壤给予更多的关注。过去十年,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据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介绍,如今,我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实施重金属减排工程930多个,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
长远大计 绿色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图源/hellorf
做活“绿”文章,实现“绿富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污染治理轰轰烈烈、民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早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依然是各地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走进丽水市景宁县大均乡宿叶民宿,一份价目表格外引人注意:房价由房间基准价、空气价、风景价、环境价组合而成。优美的生态是叫价的底气。据民宿老板介绍,“我们这里的民宿卖的不仅是住宿服务,更是一种洗洗肺、养养眼、晒晒背的‘慢生活’。”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地,丽水是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区,也是长三角重要的投资热土。好山好水好环境,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丽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19年1月,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5月,全国首份以村为单位的GEP核算报告《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报告》显示,大田村2018年GEP约1.6亿元,相对于8858万元的GDP,生态价值转化潜力无穷。随着GEP进规划、进决策、进项目、进交易、进检测、进考核,丽水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在丽水等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20年10月,浙江发布了全国首部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 陆域生态系统》,之江大地上,山、水、林甚至空气都可以明码标价。
经过GEP核算,生态的价值虽然得以评估,但仍面临抽象化、碎片化等现实问题,价值变现受到影响。近年来,衢州、湖州等地通过建设“两山合作社”“两山公司”等,对生态资源、资产等进行统一收储、竞价交易,打造了一个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平台。衢州“碳账户”、温州“碳金融”、安吉竹林碳汇……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浙江的生态交易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生态资源被唤醒、被开发。
不只是浙江,我国许多地方实现了“绿富同兴”。在福建三明市将乐县,我国首批林业碳票正式出炉,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在江西抚州市金溪县,创新推出的“古村落金融贷”引来金融活水,推动古村古建融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在河南,当地也已尝到了保护绿水青山的“甜头”——今年7月初,山东省财政厅宣布向河南省支付1.26亿元生态补偿金……实践证明,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能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从2020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阶段要确保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将全面提升。”这是党的十九大为美丽中国建设擘画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面向世界的庄严宣告。
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对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虽然成效显著,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篇章。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虽然只是简单两个字的改变,却意味着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有很大空间,需要着力解决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够深、治理能力不够强、改善水平不够高、工作成效不够稳、治理范围不够广等不足和短板,推动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绿色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明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落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抓手的作用,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此,党中央早有部署,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0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