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马东明
灵寿县的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一个地域鲜活的自然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厚重的人文象征,更是一种近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漫漫岁月长河中,有许多古树名木,随着时间推移,或被风沙削去了身影,或被人为抹去了痕迹,多数消失得无影无踪,少数保留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岁月的活化石,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倍加保护。在灵寿大地上,至今挺立着许多古老的沧桑身躯,演绎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奇迹。
一、熟知的古树种
杨树,杨属植物,高大落叶乔木,树干端直,树皮光滑,间有纵裂,常为灰白色;树冠高大挺拔,有昂扬之姿,故名杨树。杨树是大家熟知的树种,也是一种速生遮阳树木,是农家盖房、三餐烧火的普通木材。因为具有速生、普通的特点,能够保留下的古杨树少之又少。大家都知道五岳寨景区内有“燕赵第一瀑”,但还有一个千年野山杨景点,知道者有之,到达者鲜少,可称为“燕赵第一杨”。“燕赵第一杨”生长于五岳寨景区之内,燕赵第一瀑山崖之上,海拔1600余米的深山谷之中,树高26.5米,冠幅18米,树围4.3米,距今1000余年,可誉为“灵寿山杨之祖”。同在五岳寨景区之内,寨倾遗址西侧和南缘,生长着七棵古山杨,苍劲挺拔,伟岸粗壮,两人或能合抱,树龄应均在百年以上,或为寨顷先民所植。该七棵山杨,可称得上灵寿县最大的深山古山杨群。
柳树,杨柳科柳属植物,高大落叶乔木,分布广泛,生命力强,喜水、喜阳,叶互生条状披针形,发芽早,落叶迟,是道路两侧绿化的廉价树木,亦是大家熟知的普通树种。也同样在寨倾遗址西侧,山谷北端荒没的梯田边缘,生长着一棵古山柳,树干不高,出现朽状。由于岁月侵蚀,该树北侧树冠已经散落,部分已朽,只有南侧一枝,欣欣向荣,延续着生命的顽强。树高约6米,残余冠幅约5米,残余树围2米左右。另在寨倾遗址西南侧路边生长有一棵古柳树,高约7米,冠幅5米,树围2米有余,长势茂盛。花溪谷景区,从附近旧村中,移植了许多古柳树,焕发了第二春,也是对古柳的一种保护。其他村庄中,亦有一些生长的古柳树,处境如何,未曾现场探究,但愿能够受到保护。
刺槐,又名洋槐,豆科刺槐属植物,落叶乔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干旱,有固沙保土之功效,原生于美国,为舶来树种,故名前加个洋字。树叶、花宜做动物饲料。花名洋槐花,是优质蜜源。树皮灰褐色或黑褐色,呈剥裂状。洋槐树,同样是大家熟知的普通树种。南营乡漫山旧村原村口老爷庙旁生长有一棵笨洋槐,长势茂盛,异于普通洋槐之处在于无刺,或为本土另一槐种,树高15米,冠幅18米,树围4.9米,或为明代遗留之物。据当地老人讲,原来该地还生长有一棵笨槐树,漫山祖上自山西洪洞移民该地时,自洪洞带来了两株树苗,一为笨洋槐,一为笨国槐,共同栽植于漫山旧村口,以表思乡之情。上世纪六十年代粮食匮乏期间,国槐被砍去,开垦了耕地,以用于增加口粮。另在慈峪镇黑山村,生长有一棵古洋槐,屹立于村口,已有百年以上岁月。黑山古洋槐,树干粗壮,树冠葱郁,长势茂盛,树高20余米,冠幅7米,树围约3米。黑山村的保护意识比较强,已对村内古树采取了保护措施,衔接了美丽乡村建设,留下了浓郁乡愁,成为了黑山村的一大人文美景。
对于树木,越是熟知普通的树种,越容易被人遗忘,也越容易被人为消失。其实,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古树种,能够在不知名的角落里生长至今,必然有其顽强的生命基因,在同类树木中,更是一种优良树种,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被专门研究,让我们的后代受益无穷。当下的重视,是对后代负责,更是为未来预存,不至于使后人研究致用时,无从下手。
二、野生的古树种
油松树,为松科针叶常绿乔木,根深、喜光、抗风、抗寒、抗贫瘠,对土层、排水、酸碱要求不高,生命力顽强;长松榛,结松子,为太行山中常见常绿树种。灵寿县最有名的一棵油松是五岳寨迎客松,树高18米,冠幅22米,树围1米,自然生长于海拔1800多米的寨倾遗址东侧,树根深扎于迎客崖裸露的岩石缝隙当中,已有300年树龄。树冠葱郁平顶,向远离山崖一侧努力生长,远观呈迎接客人状,故名迎客松,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灵寿县最大的一片人工油松林,位于岔头镇瓦房台村山谷之中,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的重要劳动成果和历史见证。
落叶松,松科乔木,树干挺拔笔直,树高多在30米以上,广泛生长于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当中。树枝侧生,多斜展近平。树冠卵状,圆锥形,层次分明。树叶针状条形,夏秋景色殊异。金秋时节,落叶松林,或黄、或褐、或紫、或红,五彩缤纷,如临金海,如置画中。灵寿县最大的落叶松带亦位于五岳寨景区之内,密布于五岳寨主峰至驼梁一线山脊,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落叶松树龄长者,应在200年以上,定有更长者,尚未遇见。
白桦树,桦木科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呈剥裂状,树干高大,多在20米以上;树叶单叶互生,叶缘锯齿状;木材致密,树皮、树汁可入药。灵寿县最著名的一片白桦林亦位于五岳寨景区之内,生长于海拔1600余米的高山之中,是五岳寨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这片白桦林最初的树苗,栽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石家庄林业学校学生植树造林的重要成果,记载着一段历史,是灵寿县的“青年林”。当初的热血之举,成就了如今的一大奇观,可谓泽被后世。
软枣树,第三纪孑遗植物,大型藤本,长可达30米以上,缠绕于乔木、灌木之上。所结果实名软枣,亦称野生猕猴桃,光滑长圆形,比枣略大,誉为水果VC之王,具有抗癌、延缓衰老、提升免疫力之功效,是野生绿色优质果品。叶片,椭圆状或长圆形,叶缘有齿。灵寿县最大的一片软枣林,位于车谷砣大砣山中,五岳寨深山中亦有分布。每当深秋,山中老农多有采摘,营养绝佳,胜过补品。近年来,车谷砣沟域村民,将引进的猕猴桃优质品种与当地的野生猕猴桃树进行嫁接,发展了猕猴桃产业,既提升了生命力,也增加了营养成分,而且口感极佳。2020年6月13日,利用黄土梁新民居路南侧的一棵老猕猴桃树,打造了一棵“猕猴桃王树”,是车谷砣沟峪内猕猴桃产业概念化的一个成果。
六道木:灌木,多长于深山,丛生,无刺,有节,枝柔,木硬,状类竹,宜成杖。节处突兀肿胀,节节长高,六道凹痕均匀分布,错落有致。通体暗灰,四季一色。木皮可剥,皮下之木体,白色微黄,六棱明显,棱纹达于木心。曾见六道木粗者,如臂,当为珍品。六道木,亚种有二:一曰九道木,一曰十二道木,木如其名,稀少珍贵。由于旅游产业的兴起,远方游者,亦多重金购之,当地村民有以伐六道木为业者,对六道木砍伐越来越重,致使山中品相谓好者越来越少,保护成为了不能回避的问题。
对节木:灌木,已稀少,如有缘,于油盆深山谷中或能偶遇。此木,亦类竹,体赤,有节,质密,宜成杖。节处,对生两刺,刺坚、长者三四公分。主干圆长,生长缓慢,节节长高,故得名对节木。曾偶遇对节木粗者,直径或有四五公分,再粗者,至今未遇。有老者言:对节木,有神力,能镇宅,降蛟龙,故又名降龙木。物以稀为贵,愈稀少,欲求得之人愈众。人众而物稀,则物危矣,愈加需要保护。但愿对节木不会再步“灵寿木”之后尘。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环境发展史,记录了自然的跌宕起伏。一株名木,就是一本厚重人文书,记载了先人的成败得失。古树名木更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就是保护大自然馈赠我们的优质基因库,更是为后人多留下一种未来的选择。
三、珍贵的古树种
流苏树,木犀科流苏树属,落叶乔木,树形高大优美,枝叶茂盛;长寿,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生长较慢;花和嫩叶能泡茶,可入药,故又称茶树。流苏花形状、大小、颜色与糯米相似,初夏满树白花,覆霜盖雪,清丽宜人,甚是壮观。灵寿县最古老的一棵流苏树为车谷砣流苏树,亦名千年古茶树,生长于车谷砣村中部砣河南岸,树高25米,树围3.4米,冠幅17米,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十佳最美古树”之一。寨头乡杨树沟村小西沟内生长有一棵流苏树,树高10.7米,冠幅4米,树围1.5米,树龄亦约千年。另外,在南营抓麻、石牛沟等地亦有类流苏树种生长,均有几百年树龄,甚至更久,稀少珍贵。
蒙古栎树,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适应性较广,耐干燥,喜阳,能在发育不全的粗骨土上成林;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灵寿县最古老的两棵蒙古栎树生长于南寺村和漫山村,胸围4米,树高近30米,冠幅10余米,树龄均在1000年左右。灵寿县最浪漫的两棵蒙古栎树,生长于银洞村村委会大院内,树冠相连,树根相携,酷似夫妻,又被誉为“夫妻树”,其中粗的一棵树高20余米,冠幅20多米,树围近4米,据传为明代遗留之物。灵寿县最大的一片蒙古栎林,生长于五岳寨景区之内,海拔1400多米的裸露山岩之上,是五岳寨景区内的一大景观。另外,在车谷砣上庄南山坡顶密林之中,生长着三棵蒙古栎树,树高均在10左右,冠幅约9米,树围2米左右,树龄200年左右。除以上村庄和地域外,古蒙古栎树在桑树沟、石猪口、老猫口、石牛沟、杨树底下等地亦有生长,自为一景。灵寿县域内蒙古栎树的最美时节在秋季,阳历十月份前后,整棵树的叶子五颜六色,灿如百花,巍巍壮观。
槲栎树,壳斗属,落叶乔木,树身高大粗壮,树叶多为长椭圆形,叶缘波状钝齿,树皮暗灰色、深纵裂,又名大叶栎树,抗寒、抗旱、喜阳,耐贫瘠。灵寿县最古老的一棵槲栎树生长于南营乡南寺旧村南侧的山顶之上,树高10米,树围3米,冠幅14米,兀自屹立于小山岗之巅,深情凝视着古村落;据传,为唐代该地建寺时所植,距今1000余年历史,与该村古蒙古栎树遥遥相对,状似村庄的守护神,均被当地村民奉为神树。
红皮松,松科针叶常绿乔木,树干高大挺拔;树冠葱郁,可负重,有凤尾形,属油松一种。灵寿县最漂亮的古红皮松林,生长于南营村南营小学外院内,共四棵,其中三棵并排于山前,一棵独立于三棵之外,树姿奇伟。最北一棵,树高19米,冠幅约9米,树围2.1米;中间一棵树高20米,冠幅10米,树围2.4米,与其他三棵不同之处,在于该棵树干于中间一分为二,向西侧倾斜生长,也为其中最大的一棵;最南一棵树高18.5米,冠幅7米,树围1.5米;最外一棵树高19.7米,冠幅7米,树围1.7米。以上四个红皮松树龄均在400年左右。据传,该四棵红皮松,为南营路家移民该地时祖上所植。另在大地村魏家湾自然庄南侧原村口,生长着一棵红皮松,树高10多米,树围约2米,冠幅6米,树龄百年左右,还能窥见魏家湾最初的样子。
侧柏树,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生长缓慢,木质坚硬,耐旱,喜阳,抗寒,耐高温;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叶鳞形;叶、枝、种子均可入药。柏树是有名的长寿树种,在古人诗词中多有描述,如“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就是柏树长寿的生动写照。灵寿镇孟托村家庙生长有一棵侧柏,树高20米,冠幅6米,树围1.7米,树龄约1000年,是灵寿县树龄最长的侧柏树。南营乡车谷砣上庄李学鳌故居前后山坡顶,各植有一棵侧柏。前山坡顶侧柏树高3.5米,冠幅4米,树围1.8米;后山坡顶所植侧柏与前山侧柏相似。两棵侧柏为李学鳌故居的镇宅古柏,距今200年左右。南枪杆村生长有多棵古柏树,其中一棵成虬髯状,树干挺直,树高约6米,树围1.8米,树龄300余年。另在慈峪镇柳家庄,生长着2棵侧柏树,亦有300年以上树龄;牛城乡中倾井韩氏祖坟生长有多棵侧柏,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黄连木,漆树科黄连木属植物,落叶乔木,树干粗壮,树皮暗褐色,呈鳞片状剥落。木材鲜黄色,可作染料。材质坚硬致密,是优质木材。种子榨油可制皂。幼叶可充蔬菜,并可代茶,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灵寿县树龄最古的黄连木,生长于寨头乡杨树沟村北山山顶菜树垴,树高10米,树围2.24米,冠幅11米,树龄约1000年,是珍贵树种,被村民奉为神树。
古树名木,常被誉为活文物、活化石。它们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静静地站在那里,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却又欲言又止。它们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无价宝库,期盼着我们去发现、去保护、去开启,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成为我们的后代们攻克生命难题的一个个答案。
四、人文的古树种
槐树,又名国槐,豆科槐属植物,高大乔木,叶为羽状,花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亦可作中药或染料,是优质蜜源。花、果、叶、根、皮均可入药,木材建筑用,种仁可酿酒或作饲料。槐树,是长寿物种,俗语有云: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槐树蕴藏着深厚的“根”文化,“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是“根”文化的最好例证。我们的先人自明代山西洪洞移民而来,出于对家乡的追怀,多在落户地村口或家门口栽植槐树,以解思乡之切。灵寿县多个村庄植有古槐,就是这种移民历史的文化遗存。其中:陈庄西街千年古槐,树高8米,冠幅8米,树围3.15米;岔头破门口千年古槐,树高12米,冠幅15米,树围3.9米;尹凡同小学门口千年古槐,树高17米,冠幅16米,树围3.33米,其北侧老院内的千年古槐,树高17米,冠幅9米,残存树围2.8米;北洼乡北洼村古槐,树高18米,冠幅6米,树围3.2米,树龄600余年;北洼乡西孙楼村委会门口生长有一棵古槐,树高20米,冠幅6米,树围3.3米,树龄400余年;车谷砣城墙庄砣河北岸生长有一棵古槐,树高19米,冠幅19米,树围2.3米,树龄400余年;陈庄下庄东石门,生长有一棵古槐,树高17米,冠幅7米,树围3米,树龄300余年;塔上赵庄古槐,树高8米,冠幅9米,树围2.1米,树龄300余年;灵寿镇北托村生长有一棵古槐,主干中空,被雷劈去一半,树残高约10米,冠幅7米左右,残存树围3米左右。另外,油盆板房古槐、木佛塔古槐、北营古槐、龙堂沟古槐、团泊口西沟口古槐、塔上村古槐,树龄多在300年至800年之间。其他村庄肯定还有古槐,今后遇到再做补充。
桑树,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易植速生长寿树种,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喜光、耐寒、耐旱、耐水湿、耐烟尘、抗有毒气体,能防沙固土。桑叶可制茶、入食、饲蚕,叶、枝、皮、根均可入药。桑果,即桑葚,可食用,可酿酒,保健作用极佳,是历代华夏儿女儿时的美好记忆。桑枝条可用来编筐,是山区农民的生活农具原料。桑树,深植于中华5000年农耕文明,催生了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被誉为“中华神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灵寿县最古老的一棵桑树,生长于南枪杆村,树龄约1000年,树高16米,树围3.2米,冠幅14米,堪称“华北第一桑”。另在车谷砣城墙庄东北侧突出的山崖之上,古炮台北侧,长有一棵古桑树,树高8米,冠幅9米,树围1.85米,树龄300年左右。此两株古桑树均为白桑树种。
榆树,榆科榆属植物,落叶乔木,有“榆木疙瘩”之称;抗风、抗旱、抗寒、耐碱。榆皮粗糙,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根系发达,残根萌芽能力强。嫩叶可食用,也可作饲料。榆果,俗称榆钱,可制作美食。树皮、叶均可入药。榆皮面,可制作饸饹,是几代人的乡愁记忆。灵寿县最古老的一棵榆树,生长于木佛塔村阎王鼻子庄右上侧山岗顶部,海拔1300余米,树龄1000余年,树高近30米,冠幅20余米,树围4米,长势茂盛,很是罕见。同在木佛塔村,其神仙洞自然庄西侧巨石旁,亦生长有一棵古榆树,海拔1100余米,树高近30米,树围2米,树龄在500年以上,冠幅10多米,长势良好,居高临下,守护着村庄。另在塔上镇东菅村凤凰山水库南坝侧,生长有一棵古榆树,树高26米,冠幅10米,树围3.2米,树龄200余年。
楸树,楸树又名木王、金丝楸、梓桐,落叶乔木,树干耸直,生长缓慢,坚硬耐腐;木材多纹理,为淡金黄色;叶片卵状长圆形,单叶对生,叶面深绿色,叶背无毛;树冠多呈伞状,春季开花,花冠淡红色,花期多在5至6月间;结果,为线形,种子狭长椭圆形。树皮、根皮、叶、果,性凉、味苦,可入药。树皮、根皮,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痈疮肿毒;叶,解毒;果实:清热利尿。在车谷砣上庄村上,人面石对过,山谷入口处,生长有一片楸树林,其中最高大一棵,树高24米,冠幅6米,树围1.5米,树龄约150余年。车谷砣村中部,砣河南岸,千年古茶树正对过生长有三棵挺拔颀长的古楸树,树高均在20米以上,树龄百年左右,三棵中的两棵树冠中各盘有一个喜鹊窝,增添了诸多喜气;广场东南侧和砣山书院东侧,各生长有一棵古楸树,树龄、树高、冠幅与上述楸树相类。车谷砣大湾庄砣河北岸,生长有多棵古楸树,树龄均在百年左右,每到春季花开时节,自成一大美景。灵寿县还有两个因楸树而得名的村庄。一个是南营村的楸树林自然庄,因楸树成林而得名,今楸树林庄内小楸树常见,古楸已是寥寥。另一个是陈庄镇的楸山村,今又名秋山村,古时因满山多长楸树而得名,是公元前406年,乐羊伐中山,火烧楸山的古战场,今村内尚存有一片由六、七棵百年以上古楸树形成的楸树林,高大挺拔,风姿绰约,印证着楸山的地名文化和历史渊源。因此,楸树在灵寿,还是一种历史文化名树。
杏树,蔷薇目蔷薇科植物落叶乔木,树冠扁圆形,树皮灰褐色、纵裂,花单生、鲜艳;杏果,多肉多汁;杏仁味苦或甜,可入药,亦可作香甜可口的杏茶饭。在五岳寨景区内寨倾遗址东西两侧和南缘,生长有六棵古山杏,遒劲有力,历尽沧桑,守护着古老的村庄。其中东侧三棵,西侧两棵,南侧路边一棵。另外,遗址西侧还有两棵,已被锯倒,树干黝黑,显现朽态,无比苍凉地躺在荒野之上。不知道,寨倾的古山杏,春季是否还会开花?开花后,是否还会结杏?结杏后,是否有人去摘?也许这些对杏树本身已不再重要,只有扎根泥土才具有现实意义。曾在深山之中,偶遇一段被砍伐的古杏树树干,围4米有余,说是要做茶台之用,生长了几百年,终因树干红润而被砍伐,岂不是买椟还珠?其他村庄的古杏树,估计所存已是寥寥,能够保护下来的更是鲜少。
板栗树,壳斗科栗属乔木植物。栗木纹理直,结构粗,坚硬,耐水湿,吸有害气体,属优质木材。树根或根皮、叶、花、外果皮、内果皮、种仁可入药。成熟壳斗的锐刺,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收获时存在安全隐患。灵寿县树龄最古的三棵板栗树,生长于漫山新村村口北侧,树龄均在800年左右,树围5.3米,山前并生的两棵树高15米、冠幅12米,村口独生的一棵树高5米、冠幅较小、只剩新枝。这三棵古板栗树,堪称灵寿县的“板栗王树”。另在,楸树林村上和村后各长有2棵古板栗树、漫山茶园口长有1棵古板栗树、丑泥口五座窑长有3棵古板栗树、槐树沟长有多棵古板栗树,均在500年左右。五道沟,生长有古板栗树林,远观多似老者,历经沧桑,其中三棵最是苍老,树龄应在500年上下。其他,张家沟、闫家沟、东寺岭、白土地、南寺、南枪杆、银洞村等地多有古板栗树生长,树龄多在200-500年间,深秋季节,古树争辉,胜景可观。
核桃树,又名胡桃树,属胡桃科植物,木质坚韧、富有弹性,适应性较强。原产于中亚地带,分为野生山核桃和人工嫁接核桃两个品种。野生山核桃树,俗名核桃楸,所结果实个小、壳厚、油多,吃起来较香。改良后的核桃品种,产量高,壳薄,俗称薄皮核桃,也就是我们平时常食用的核桃。灵寿县树龄最老的核桃树,生长于槐树沟村,栽植于明代,树龄440年,树高11米,树围2.2米,树冠高大,冠幅15米。俗语有云:人无十好,树无九枝。该树称奇之处,长有九个分枝,出于民间文化讲究,被人为砍去一枝,古树八枝,均匀分布,依旧称奇,被誉为灵寿县的“核桃王树”。灵寿县最大的野生核桃楸林,分布于五岳寨七女峰沟域,保留着原始的生态基因,其他地域亦有分布,是当地的优良野生树种。
柿子树,柿科柿属,高大落叶乔木。树皮深灰色或黄灰褐色,叶形近圆,果球形或扁,种子褐色、椭圆状,是我国原生物种。根系发达,喜阳,喜温。最初,为野生树种,汉晋时开始采摘进贡,并逐步实现人工栽培。灵寿县树龄最古的柿子树,生长于黄土梁村北枪杆庄上路南,树龄500余年,树高15米,树围2.2米,冠幅10多米。其他村庄也多植柿树,凝结了历代村民的儿时记忆。小时候,我所出生的小村庄,长有多棵老柿子树,其中村北菜园地中的一棵柿子树,最是粗壮,两成人不能合抱,树高近10多米,冠幅20余米,深秋时,就成为了孩子们拿着柿子套爬上爬下的小战场。曾几何时,回乡不经意的一瞥,已不见了老柿树的身影,不知何时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古树名木,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了一种地域标识、一种时代象征、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乡愁记忆,甚至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我们身边的活文物、活化石、活标本,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如今,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利益驱使,古树名木数量正在减少,很多古树名木甚至濒临灭绝边缘。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根”!
原标题:《【文化灵寿】灵寿县的古树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