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文脉 | 技术车型发展见证者

# 广州公交文脉 #

一条条公交线路,

交织了城市的交通网络,

是城市的血脉。

广州公交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呈现,是一部融合了不同年代百姓故事的“民生字典”。羊城晚报《广州公交文脉》系列报道拟以20个关键词,梳理广州公交发展和城市文化变迁的历程。

本期关键词

【技术车型发展见证者 】

从改装的“道奇车”,到大载客量的通道车,到时尚的双层巴士,再到低碳环保的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广州公共汽车的车型、技术发展,是一部融合了不同年代百姓故事的“民生字典”,也是近现代广州城市发展的缩影,承载着广州人的旧时记忆,记录了那些让人怀念的年代。

广州公交车型

变化的历史时刻

广州公交车型变化的历史时刻

在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展馆中,收藏着多个老式公共汽车车模,基本涵盖各个时代的车型。从通道车到新能源公交车,从“热狗”非空调车到空调车,从人工售票到扫码乘车……广州公共交通的车型变化和技术变革经历了多个历史时刻,构筑广州公共汽车独特的发展史。

多次更新换代

深化绿色公交

陈旭东,现任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秉持着对城市公交的热情,投身于公交行业。对于广州公共汽车车型变化和发展,他如数家珍。

“从历史脉络来看,民国初期,广州的主要交通代步工具是轿子、人力车、马车和脚踏三轮车为主。1920年,广州街道上出现了以机械动力为主的进口铁轮货车,称为‘四轮街车’,这是广州公共汽车的开始。”陈旭东说道。

陈旭东介绍说,加拿大华侨蒋寿石等人于1923年引进15辆8座汽车,扬手即停,车资白银1毫,市民称之为“加拿大”汽车或“长途汽车”。这种车是由当时向外国购买的报废旧车加个篷顶,设两排长座椅制作而成。1936年,民国时期的广州市政府正式决定将“长途汽车”易名为“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名称开始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辆公营公共汽车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收缴的军车改装而成,后来又陆续接收了三辆旧车,改装成公共汽车,于1950年7月投入营运,这为公共交通走向国家经营模式埋下了伏笔。“1952年9月,首家国有公交企业——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这就是现在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的前身。”陈旭东表示。

解放初期的道奇车

广州公共汽车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20世纪50年代时能源供给不足,因此将‘道奇车’改装成‘木炭车’,‘木炭车’增压后才有最大动力行驶海珠桥。”陈旭东说,汽油、柴油、LPG燃料车、LNG混合动力插电车、纯电动公交车的变化,进一步倡导和深化了绿色公交、低碳生活的理念。

广州公共汽车的票制改革,揭开了公交票务的智能化新篇。1993年,202空调公共汽车专线成为全国首条实行无人售票的空调公共汽车线路,这意味着车票和月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94年,公共汽车13路线率先试行接触式IC卡自动收费系统,乘客需要用公交IC卡到站点充值,上车时在收费机上刷卡收费。

老式车型见证往昔岁月

在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展馆中,可以看到收藏的老式公共汽车车模基本涵盖了各个时代的车型。从解放初期接收改装的“道奇车”等外国杂牌车起步,广州公共汽车先后使用过“木炭车”“依卡路斯”、拖卡车、铰接车、双层巴士、新能源客车等不同车型。

20世纪60年代行驶在海珠桥上的“伊卡路斯”公共汽车

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展馆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公交车——“道奇车”车模,将人们带回到旧日时光。解放初期,广州的私营公共汽车都是道奇、雪佛兰等外国杂牌车,形如“火柴盒”“白鸽笼”。

“公司收藏了由道奇货车改装的客车车模,全车厢木材结构。作为当时广州市最主要的公共汽车,‘道奇车’上半部的车篷是奶黄色,下半部的车身是深绿色。车门是推拉式的木趟门,由售票人员拉动,驾驶室与车厢之间也由木趟门隔开。车厢内设有20个靠背式木板硬凳,连站位可载客40人左右。”在陈旭东讲述中,第一代公交车的昔日画卷缓缓展开。

在广州老街坊的记忆中,海珠桥上的“依卡路斯”公共汽车是一道难以磨灭的风景线。1954年,广州引进了56辆匈牙利的“依卡路斯”,它的主色调变成了红色。20世纪60年代,街坊们可以看到行驶在海珠桥上的“依卡路斯”公共汽车。“依卡路斯”的发动机是柴油机,由于结构比较落后,运转时震动剧烈,刹车效果也不太好,20世纪70年代就退出了公共汽车营运。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首批国产公交车出现。“其中,早在1956年广州就生产了‘越秀牌’18米的铰链式公交,它是‘通道车’的前身。它的铰链比较硬,后期由于不适宜在狭窄的市区马路上行驶,逐步淘汰。”陈旭东说,20世纪70年代,“通道车”陆续投入运营,最后一辆旧式的“通道车”到1996年淘汰。直至2010年广州BRT开通,新一代的铰链式公交才重新出现在广州街头。

大通道车的温情瞬间

百年电车

穿行广州记忆

百年电车

穿行广州记忆

从1919年正式申请筹办开始,广州电车走过了百年历程,成为广州人的老字号,这也是将电车发展称为“百年电车”的缘由。1960年9月30日,广州市无轨电车通车,无轨电车1路线(越秀公园-中山四路大东门)投入营运,这标志着广州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车。自通车以来,广州无轨电车的车型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现任广州巴士集团有限公司电车分公司车辆修理厂副厂长的利锦泉于1984年入职电车公司,技工出身的他一路走来,参与见证了广州无轨电车不断变革发展,他的职业生涯与广州电车的发展携程同步。

实现质量和品牌转变

广州电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60年,首辆电车从越秀公园总站开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广州市成立无轨电车筹备委员会,以朱光副市长为主任,在市公用局设无轨电车筹备处,具体开展筹备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1960年9月30日,广州市无轨电车通车,无轨电车1路线(越秀公园-中山四路大东门)投入营运,这标志着广州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车,可谓100年的美丽梦想,50余载艰辛耕耘。”利锦泉说道。

1999年,广州首条空调电车线路——108路开通。108路电车最早运行区间为东山至机场路,后经两次线路延伸,线路长度达到15.5公里,成为无轨电车线路公里数最长的线路。“这是最早使用空调的电车。无轨电车的空调与普通公交车不同,电车的空调压缩机与发动机一体化,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大。”利锦泉表示,空调电车的使用,为当时的公交司乘提供了更舒适的乘车环境。

从1960年起,经过几代员工的艰苦努力,至 2022年,广州电车发展到拥有常规营运线路141 条,营运车辆达1541辆,覆盖广州八大区域,营运线路从原有的单一日班经营发展到全天候的24小时营运服务。利锦泉说:“近十年来,广州电车紧跟时代发展与消费需求相融合,先后取得公交车新型安全逃生系统、利用无轨电车供电系统的架空式充电堆技术等十项专利,构建现代化智慧公交,实现老字号品牌的质量转变及品牌转变。”

凝聚力量创新和超越

无轨电车历经了多次车型变化,每一款新电车的面世,都伴随着技术新突破。无轨电车通车初期使用的是上海客车厂生产的DK644型,采用解放牌CA-10B汽车底盘,以60千瓦电动机为动力,采用高压间接控制,控制级数分为11级。

“到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电车公司引入上海客车厂生产的SK5102GP型电车。该车使用铅酸电池作为辅源电池,是国内首批具有辅助电源的商业化无轨电车。采用当时国际流行的方形设计风格,车型美观大方,广州街坊俗称‘四方头’。”利锦泉回忆。

利锦泉参与了由广州电车自主研发设计且拥有外观专利许可的典雅之星I-Ⅲ代的设计工作。2007年,由广州电车公司与珠海广通客车厂联合开发生产的典雅之星I型无轨电车投入使用。这是国内首辆无障碍观光无轨电车,由于外形亮丽,车上图案以花朵为主,很多巴士迷都称它为“春田花花”。

典雅I型空调电车 俗称“春田花花”

“典雅之星的造型外观更加时尚、动感,改变了‘四方头’的方形设计,车头采用圆弧状设计,后视镜置于车头前两侧,更添立体感。”利锦泉说,典雅之星I型无轨电车的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典雅之星I型使用的是低地板,一级踏步低入口,开门空间更大,方便乘客上落车。

典雅Ⅱ型空调电车 俗称“变形金刚”

继典雅之星I型无轨电车投入使用后,经过不断完善,广州还投入过典雅之星Ⅱ型无轨电车。2014年,典雅之星Ⅲ型无轨电车投入使用。利锦泉介绍,该车广州电车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该公司与宇通客车厂共同研发。通过采用锂电池系统等新能源先进技术,充分融合纯电动车与无轨电车的优点,可实现纯电动运行,广大市民都称它为“电鲨”。

典雅Ⅲ型增程式电车 俗称“电鲨”

2017年12月,广州首条以中轴线珠江新城观光为主的公共汽车“观光 2 路”全线配置新型双层 纯电动公交车运行。车辆的纯电动驱动几乎无噪音产生,运行平稳;增加配置皮质座椅和电子显示屏,配以仿客机宽阔的客舱设计,让乘客仿佛置身于商务舱中,乘车舒适度明显提高。

百年电车,广州记忆。一路走来,利锦泉感慨于电车人的不懈努力。“从通车至今,广州电车的车型和技术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和超越。未来,我们也将凝聚每一个电车人的力量,传承广州电车的文化,持续为广州公共交通发光发热。”

风雨同路近三十载

他见证公交技术变革

风雨同路近三十载

他见证公交技术变革

任职于广州巴士集团二分公司技术综合保障部何满强,学习的是车辆模具设计与制造,他的梦想是加入客车生产厂从事车辆设计工作,最终进入了公交行业。由修理工到管理员,近30年间,他见证了公交车辆动力燃料由汽油向柴油、LPG、LNG、LNG插电车辆、纯电动的不断发展,也见证了公交车辆由非空调向空调车辆的技术变革。

自我提升

修炼“多面手”

1993年中专毕业后,何满强来到广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任职。近30年间,他做过技术岗位、营运岗位,也做过行政岗位。经过多年的磨炼,如今,他已不再是最初整天追着师傅后面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学徒,逐渐成长为一个“多面手”。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使用的柴油公交车

何满强见证了公共汽车的能源发展。2003年之前,公共汽车的能源主要为汽油和柴油。“汽油车的发动机前置,占据车厢的空间,使得乘客的乘坐和站立空间变小。”何满强说,柴油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使用,直到2003年开始,公共汽车正式启用新能源,全面使用LPG燃料车。2012年之后,广州公共汽车引进LNG混合动力的插电车,再次升级了清洁能源,减少10%-15%的能耗。2017年至2018年,纯电动公交车开始投入使用。

公共汽车正式启用新能源后的LPG公交

“伴随着公共汽车的能源、车型变化,公交车的电子元件损坏率逐渐降低,可以说是购车成本高、使用成本低。”何满强总结说,由于技术不断发展,纯电动公交车可以实现故障提前预判,安全系数增大,因此,车辆的路上救济概率降低、维修质量提高。

LNG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

何满强对车辆维修的得心应手,离不开他多年不间断地带动团队、自我提升。在花都片区工作期间,针对车间维修技工对等级证书考取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何满强一边做好各班组长与技工的思想工作,一边带头考取汽车维修技师与汽车高级维修技师等级证。为了做好车辆的日常管理工作,何满强积极与各个车辆厂家和检测站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机动车安全、维护等方面新国标与新政策,提前准备,适时介入,确保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落实到位。

挑战重重

迎难而上

1995年后,广州巴士集团二分公司(原二汽公司)购入的车辆均为空调车。“空调车的使用,改善了司机的工作环境,乘客的乘车体验大大提升。”何满强说,以前非空调公交车,整辆车都装满了人,被乘客们、街坊们形象地称为“热狗”。从1993年起,广州逐步推广空调公交车,如今,纯电动公交车的空调不同于以前的车辆,由机械控制转变为变频空调,并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及远程控制车厢温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纯电动公交

近年来,纯电动公交车的投入使用越来越大。何满强除了与维修事业部共同修改保修制度外,面对大量中修车辆可能提前报废的这一难题,他适时与维修事业部制定了中修车辆材料优化项目,使车辆中修材料费节约了1万元/辆,有效控制了中修车辆成本,杜绝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何满强的成本控制经验,得益于他2010年参加广州亚运会、广州亚残运会车辆技术保障工作的历练。2017年,当何满强直面全球《财富》论坛车辆技术保障这项国际性的工作时,他通过事前车辆技术保障方案与应急方案,按照方案做好人员与各事项落实,同时做好各应急演练工作,最终实现论坛期间的零机障与零救济。

作为“多面手”的何满强还肩负环保工作。平日里,何满强经常到各单位进行车辆尾气的日常治理工作跟踪,并组织各单位对被市民反映的车辆尾气冒烟时间与地段等进行分析,对重点线路与重点车辆进行重点整治,坚决确认车辆尾气排放达标才上路。在年度环保部门的车辆尾气抽检工作中,被抽检车辆的检测结果均为合格,公司车辆尾气总体被投诉率也稳步下降。

入行近三十载,仿若弹指一挥间。何满强回首走过的路,有坎坷,有艰辛,也有喜悦和收获,更欣喜的是公交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公交行业的每次改变都是一项挑战,公交维修行业门槛逐渐提高,对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这鞭策着我继续不断学习、迎难而上,激励着我怀揣梦想、扬帆起航。”

何满强见证了公交车辆动力的不断发展

【《广州公交文脉》策划报道为原创内容,版权归羊城晚报社所有。】

原标题:《公交文脉 | 技术车型发展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