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您讲邺城】——第5期: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

临漳县历史悠久,很早以前这里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名称变革及延续,现就邺地名称从齐桓公筑邺以后历经的个各时代简叙如下:

公元前 685———前 643年,春秋时,齐桓公筑邺,以卫诸夏。

公元前 439年,战国时属魏,魏文侯曾都邺,邺为陪都。

公元前 464———前 396年,西门豹为邺令,投巫、凿渠,名闻天下。

公元前 221———前 207年,秦时,邺属邯郸郡,为邺县。

公元前 206———8年,汉高祖置魏郡,郡治理于邺。

公元 190年,东汉初平元年,冀州理之,韩馥为冀州牧居邺。

公元 191年,东汉初平二年,袁绍逐韩取邺,自领冀州牧,居邺。

公元 204年,东汉建安九年,曹操击败袁绍残余势力,以邺为根基,开始营建邺城。

公元 216年,东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魏王,始邺为王都。

公元 220年,三国时属陪都,曹丕代汉定邺为魏五都之一。

公元 265———317年,西晋时,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为国之重镇。

公元 314年,晋建兴二年,因避愍帝讳,以北临漳河而得名,这是临漳县名之始。

公元 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邺为相州,魏郡治所。

公元 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杨坚失败,北周大将韦孝宽占据邺城,“平之,焚

烧邺城徙其居民南迁四十五,以安阳为相州治所,邺仍为邺县”。

隋开皇三年 (583年),改置灵芝县于邺故址,分邺县地置洹水县。

隋开皇八年 (588年),划临漳县之地增置长乐县。

隋开皇十年 (590年),安阳复故名,灵芝县复名邺县。

隋大业十年 (614年),始筑临漳县城 (今杜村乡小庄)。

唐贞观七年 (633年),在故邺城西边建造邺县小城,但这座小城名气不大;此后邺

县小城和临漳县 (今杜村乡小庄)以及安阳县并存,直至北宋。

北宋熙宁五年 (1072年),天章阁侍制曾孝宽察访河北,上奏撤销邺县并降级为镇,把邺县西部并入安阳县,东部并入临漳县。

历史的发展有时存在着某种巧合。公元 580年,北周大将韦孝宽,攻破邺城后,一把大火把邺城化为灰烬,使邺城遭到毁灭性打击,至此,邺只存其名,其风华盛貌一去不复返了。公元 1072年,北宋吏部尚书丞相曾孝宽,一片纸词,将邺县降级为镇,从统治者的治所范畴中削剔出去。在历史上存在 1500多年的邺县消失了。

明洪武十八年 (公元 1385年),临漳县城 (旧县小庄)毁于漳河水。

明洪武二十七年 (公元 1394年),迁临漳县治所于东北 18里理王屯,并筑临漳县城(即现今临漳县城)至今。

1945年,临漳县城解放。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盘距在豫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发动了“豫北战役”,一举歼灭了横行在安阳县、内黄县、魏县、临漳县的几股土匪势力。国民党军队逃进安阳,在这种形势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政府决定在新解放的地区设县,考虑到安阳一带本称邺,是古邺地,遂在平汉铁路以东漳河之南设立邺县,平汉铁路以东,漳河以北为临漳县,卢村以东为漳南县,三县并存。同年 5月,邺县在辛店集正式成立。当时邺县辖辛店、崔家桥、白壁、郭村等七个区,全县 500余个自然村,28万余人。

1949年 5月,安阳解放,邺县政府迁驻中崇义。

1953年,邺县政府东迁至白壁镇。

1954年,邺县、漳南县撤销,分别并入安阳县、临漳县和魏县。

1958年 10月,临漳县并入磁县。

1961年恢复临漳县建制。

1993年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合并为邯郸市,临漳县归邯郸市辖。

总上所述,从春秋齐桓公在邺建城,直到隋朝以前,这里或称邺都、邺 (魏)郡、邺县、邺镇,或改称临漳县,其治所都在今临漳西南的邺镇 (即古邺北城遗址),各级治所在邺城长达 1200年之久。隋大业十年 (公元 614年)将临漳县治所自邺城移至邺城东南 18里的东、西小庄 (旧称旧县小庄),在此筑有临漳县城,经历了隋、唐、宋、元、明五个朝代计 817年。明洪武十八年 (公元 1385年)因漳水泛滥,县城毁于洪水。到洪武二十七年 (公元 1394年)知县杨辛为避漳水患,奏请迁县城于东北的理王村 (即今临漳县城)并在此筑城。现今的临漳城也己有 620多年的历史了。

原标题:《【向您讲邺城】——第5期:建置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