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621期 】
秋天过了大半,橘子开始上市了。
因为《晏子春秋》里的一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橘子是南方的特产。淮北的秋天是属于柿子和山枣的,北方人从不试图在庭院里种活一棵橘树,而淮南就不同了,从川渝到从洞庭,从苏杭到两广,橘子都是秋天离绕不过的话题。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曾作一首《赠刘景文》,诗中这样写道: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半黄半绿的橘子缀满枝头,在苏轼看来,这是杭州一年好景中最美丽的部分。
杭州的橘子好看,苏州的橘子好吃。《本草纲目》记载:“橘非洞庭不香。”这个“洞庭”,并非湖南的洞庭湖,而是苏州西山岛上的洞庭山,这里产的橘子,自唐代以来就是名贵的贡品。
白居易《轻肥》诗中说:“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在当时的白居易眼中,洞庭橘俨然是一种奢侈品,代表着宫中穷奢极欲的生活,谈不上有多惹人喜爱。但是,十几年后,当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他饱览太湖风光,亲眼见过洞庭山的壮观橘林后,对橘子有了不一样的感情。他夜宿太湖,吟出“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泛舟阳坞,写下“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此时在他的眼中,黄澄澄的橘子,是多么的有趣而可爱!韦应物也曾任过苏州刺史,他的一位故人病中想吃新鲜洞庭橘,便向他索求,可刚到重阳,橘子未熟,韦苏州满足不了朋友的心愿,于是写了一首《答郑骑曹青橘绝句》聊表劝慰: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虽然很想给病中的你寄一些新鲜橘子,但我摘下来尝了尝,青青的橘子味道还很酸涩。等到洞庭满山寒霜时,橘子才能成熟,那时我一定摘上它三百个橘子送给你!
说到三百颗橘子,就不得不提王羲之了。王羲之隐居浙江嵊州,自家种了几颗橘树,橘子成熟时,他摘了三百颗橘子寄给远方的朋友,并且附上了一封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虽只有短短十二个字,可纸短情长,款款深情,尽在笔端。韦苏州诗中化用此典故,想来也能让病中的朋友虽吃不到橘子,也能感受到他的深情厚谊吧。
但我怀疑浙江的橘子虽好,却不如江西,否则也不会有“陆绩怀橘”的典故。《三国志·吴志·陆绩传》记载:“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怀而母。’术大奇之。”陆绩出身吴郡望族陆氏,平素养尊处优、教养良好的他,自然是见惯了吴地的各种特产,能让他认为甘美无比,值得冒着被羞辱的风险带回家给母亲吃的橘子,想来一定是比吴地好吃太多。仔细想想,这也难怪,毕竟丘陵纵横、四季分明的江西确实更适合种橘子,江西特产的南丰蜜桔,直到今天都是让人吃到停不下来的橘中精品。
但无论是苏州还是九江,在种橘子的历史上,都要比湖北略逊一筹。《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两千多年前,屈原遭谗被疏、赋闲郢都,他想到家乡的橘树,它“南橘北枳”的独特品质,不正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吗?于是,他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一首《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将橘子从枝叶到果实,从栽种到成年,全部歌颂了一遍,最后还直接把橘树的操行与伯夷相比,要把它种在庭院中,作为自己的榜样。
有人种橘以明志,也有人种橘以养家。《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裴松之注曰,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多次想要置办家产,但是他的妻子认为这不是大丈夫应有的志向,很不支持。于是他就背着妻子私下里找人在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了一千株柑橘,临死前告诉儿子:“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后来橘子长成,每年能换得绢数千匹,得以家道殷足。直到今天,橘子依然是重要的水果,能为无数果农带来可观的收入。
既是高洁志向的寄托,又是踏实生活的保障;既是文人吟诵的对象,又有酸甜可口的味道;既能上得厅堂,也能下得厨房。橘子真可谓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了。如此一想,苏东坡把一年好景都寄托在橘子身上也不足为奇了,毕竟,最懂生活的他,一定读得懂橘子。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原标题:《【诗中节令】橘:最是橙黄橘绿时『明月几时有』(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