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用艺术“反叛”,在当代留下独一无二的自我痕迹

翻开美术史,

为什么历史这么长?

因为我们一代代都不一样。

(王远)

02:42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02:42)

01 跟随潮流 反叛潮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放带来的变化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中国美术界也在此列。新的思想、新的形式、新的风格不断落地生根,西方艺术成了当时的潮流。

1989年,王远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经历了广告公司、设计教师、油画教师,王远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和探索越发深入,他最初的风格雏形和演变也在这一阶段完成。

生长于那个年代,王远的创作无疑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但他却不满足于单纯的学习,不满足于只是“跟进潮流”。他在蜂拥而至的浪潮中反思:继续做人家做过的东西,未来又要去哪里寻找自己文化的痕迹?

于是他开始逆行。他去写毛笔字,去看《芥子园画谱》,去从本土的艺术中寻找新的灵感,去创造属于这一代艺术家的历史价值。毛笔的柔软和灵动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1994年,王远第一次用毛笔画成了一幅油画。

《图》 1995年 120X130CM

 

《网上物》1996年

02 藏在三角形里的意象宇宙

三角形画框是王远选择的又一个人特征符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远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然而他依然觉得不够鲜明、不够突出。

纵观东西方美术史的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他把目光投向画框,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人的眼眶并不是方形的,为什么画框要是方形的?为什么必须通过方形去看世界呢?

古今中外的意象在他的想象中汇集,世界与“三”的联系让他灵光乍现。三原色、三字经、三角洲……三生万物!1999年,王远完成了第一件三角形作品,从此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

《罩》 1999年
边长150CM 上海美术馆收藏

等边三角形天生带有稳定、端庄、锐利,而王远赋予它的内容表达却充满着谦虚、含蓄,暧昧不明,缠绵蕴藉。色彩与线条在画框内随心所欲地流动,张扬的外形与委婉的内涵在矛盾中生出冲击力,拉近观众,去细读作品中的一点一滴。

《罩》 2000年
边长150CM 上海美术馆收藏

 

《罩》2000年
边长160CM 上海美术馆收藏

 

《罩》2000年
边长160CM 上海美术馆收藏

画中并无具象的表现,王远却不太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单纯地概括为“抽象”,他将之定义为“涂象”,成为提出这一概念的第一人。

那么“涂”是什么?是人的作用,是生命的本能随着画笔的所到不断释放,是“以我手绘我心”。这种涂抹有着不确定性、不可复制性,并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象”。

《光芒万丈》
2001年 边长170CM

 

《万山红》
2001年 边长180CM

王远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是“一丝不苟的乱涂”,交错了理性与感性。乱涂是生命的本能,而“象”的呈现中却包含着审美的选择和对文化的尊重。

《万牲园》

 

《蓝雨》
2005年 边长190CM

王远在自己选定的视窗中创造,“是真实世界的未来草图,也是无法无天的原始方案的开始”,微妙的图象逐渐显现于层层叠叠的描画中,抽象的形体是作者思绪的无限延伸、关于美的私人体验,与世间万物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观众的你,尽可以在他的画中看见晚霞、海浪、旷野、高山、星空……

《万牲园》 2006年
边长20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王远的作品也并不局限于单幅作品的表达。画框外形的改变影响的不仅是内部的布局,三角将作品主体之外的空间重新塑造,提供不同以往的奇妙体验。画框与画框还可依据空间风格、色调、内涵的需要任意组合拼接,化生出更为精微、亦或更为宏广的意象,这也正应和了道家所说的“三生万物”。

《天花》2007年-2011年

03 当代艺术离不开“新”

“差异性”是王远对艺术不变的追求,他也热爱很多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风格,然而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必须要放弃,要依靠理性的判断,去形成有别于过去的艺术现状。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一名言放在艺术领域也适合。王远认为,当代艺术也需要门槛,需要艺术家对艺术史、人类工具发展史、哲学思想史深入了解(这一点在王远《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价值何在》一文中有详述),审视过去与当下,从而探索出新的形式、新的表达、新的观念,若非如此,当代艺术不能发展出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博士生导师、策展人……王远的多重身份为他打开了不同的视野,也让他在多方位的交流中,为当代艺术的创新可能做出更多努力。他在教导学生时,便常常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达,而不是“师傅带徒弟”,一味延续同一种艺术样式。

王远和他的学生

然而艺术的“反叛”需要理性的介入,新的现象若是不能产生新的意义,那便只是一时的时尚与潮流,只会被历史的大浪冲刷干净。

王远心目中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是“学”与“术”兼备的。他自己这样做,也带领学生这样做。当代艺术的多元与发展,少不了王远们的推动。

04 艺术履历

王远,男,1965年生于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教学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分委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被教育部选派赴俄罗斯列宾美院做访问交流学者,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华东师大双跨公派赴法国巴黎交流访问。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展览与活动100余次,在主流媒体、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策划评审国内外重要文化艺术活动,并受邀国内外主流媒体、电视台专访。

在俄王远《风流》个展

2005年获俄罗斯联邦杜马文化委员会、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圣彼得堡当局颁发的国际大师荣誉证书。2012年获得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注:以上内容均为“十里玉见”版权内容,如需转载或有其他商务咨询,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