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孟津|说起非遗,还得看咱孟津……

编者按

当前,乡旅消费已成为普遍需求,并呈现不断升级态势。孟津区文旅家底丰厚、优势明显。近年,该区聚焦“老家老庄、老院老墙、老屋老房、老事老样、老物老墓、老爹老娘”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乡旅品牌,努力抓住游客眼球,留住游客脚步,把客流量变成消费力,成效明显。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今起推出《聚焦孟津“十二老”》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孟津做好复原复活复兴文章、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老家印象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乳白浓郁、香气四溢,喝上一口,唇齿留香,既熨帖了胃,又抚慰了心。

14日天蒙蒙亮,位于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的铁谢李松祖传羊肉汤馆大厅已是人头攒动、一座难求,第五代传承人李杰杰跑前跑后招呼顾客,将一碗碗新鲜美味的羊肉汤送至桌前。

久负盛名的铁谢李松羊肉汤

“可以说,我是在厨房里长大的,从小就琢磨该如何做好这碗汤。”说起羊肉汤,这名“90后”传承人侃侃而谈。

李杰杰说,1910年,铁谢李松羊肉汤创始人李西连在家门口开了一家羊肉汤馆,随后数代传承人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熬汤技艺,使铁谢李松羊肉汤迅速成为当地知名美食。去年,铁谢羊肉汤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承。”孟津区文广旅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孟津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从精美绝伦的唐三彩,到祛病救人的平乐正骨,再到巧夺天工的孟津剪纸,孟津非遗的活化利用与创新性发展不仅让人们享受到了舌尖上的美味,更可以将非遗制品戴在手上、穿在身上、用在生活中。

走进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造型各异的马、憨态可掬的唐宫侍俑、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随处可见的唐三彩制品彰显了这个村独有的艺术气息。

高水旺(中)与员工交流唐三彩制作技艺

在该村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正指导匠人为作品上釉。经多道程序加工打磨和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制后,这些造型精美的三彩艺术品将走进千家万户。

在高水旺等传承人的引领下,南石山村逐渐发展成唐三彩专业村。全村460户1600人,三彩企业68家,从业人员已超过2000人,年产值达3.5亿元。唐三彩从这里拂去历史尘埃,焕发迷人光彩,融入现代生活。

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历史照进现实,每项非遗得以传承发展的背后,一定是无数匠人的坚守,一定离不开人力、物力、政策等各方面的坚实保障。

为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近年,孟津区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以非遗保护传承为重要抓手,常态化开展调查评估,动态掌握非遗存续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着力讲好黄河故事、洛阳故事、孟津故事,让非遗项目连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光彩。

截至目前,孟津区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7个、市级17个、区级95个,全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6人、市级25人、区级102人,已挖掘、整理、公布9批非遗项目名录,申请各级专项资金800余万元。同时,该区积极搭建平台,为非遗产业项目提供发展空间,推进非遗走进校园里、百姓家,不断提升非遗影响力、知名度,不仅让更多群众共赏非遗文化魅力,更能带动群众共享非遗物质成果。

孟津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非遗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孟津横跨黄河的地理环境,厚植了非遗茁壮成长的土壤,悠长岁月的文化积淀,成就了非遗种类繁多的盛况。孟津将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富矿”,加强包装策划,建好平台载体,培养更多“守艺人”,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增强文化自信,让非遗的“厚家底”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洛阳网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孙小蕊 孙自豪/文 鲁博/图

请点这里,让更多人看到↓

原标题:《光彩孟津|说起非遗,还得看咱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