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哈利·波特》所写,霍格沃茨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于每一个喜欢“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人来说,霍格沃茨都是一个永远令人魂牵梦绕、心向往之的地方。

如下文所说,“没有一个建筑能像霍格沃茨这样形象鲜明,广受喜爱。它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这座魔法学校、这座建立在湖畔山坡上的古堡,不仅是《哈利·波特》故事的承载之地,也是更广阔的幻想文学世界里,重要的地理坐标。

本文作者哈迪曼特就将霍格沃茨视为一个经典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样本:它象征着这部幻想故事的文学精神,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家庭的隐喻——哈利“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家: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是位慈父般的导师,海格出人意料地扮演了母亲的角色……”

与此同时,在哈迪曼特看来,霍格沃茨不仅是“地标”,它同时也是参与故事、推动故事的重要角色。换言之,魔法城堡本身,也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下文内容选摘自《文学之家 : 那些被经典小说创造的传奇建筑》,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经出品方授权推送。

「伏地魔与哈利……有个本质上的相似之处——这两个男孩都在孤独中长大,缺少本该疼爱他们的亲人,也都在某处地方而非某个人身上找到了这份亲情的替代品。这处地方就是霍格沃茨。」

——比阿特丽斯·格罗夫斯,《〈哈利·波特〉中的文学典故》,2017年

「霍格沃茨自成一个世界,它更像一个人物而不是一处场景。」

——克劳迪娅·芬斯克,《麻瓜,魔怪与魔法师:对〈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文学分析》,2008年

1.何为霍格沃茨?

霍格沃茨学校——“古老魔法的堡垒”——处处充满神秘与危险:这所学校中有地道、魔怪、从画像上走下来的鬼魂和可以四处走动的铠甲。但它也是一个充满慈爱的地方,是让魔法学徒哈利·波特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爱与赞赏的家园。

哈利尚在襁褓中时就成了孤儿,从小跟姨妈德思礼一家生活在萨里郡小惠金区女贞路4号。这家人行为怪异、待人刻薄。人生的前十一年,他过着灰姑娘一般的生活,遭到鄙视与奴役,睡在楼梯下的储藏间里。

但在J.K.罗琳创作的七部曲中的第一部,也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97)开头,一个名叫鲁伯·海格的长毛巨人闯入了他的生活,告诉哈利他的父母都是魔法师。他必须离开“麻瓜”(不通魔法者)的世界,去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上学。他得从国王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出发,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这列壮观的蒸汽火车将闪电般地穿越英国,驶向遥远而多山的地带。

一看见那座城堡,新生们就爆发出一声响亮的“哇”。

狭窄的小路尽头突然展开了一片黑色的湖泊。湖对岸高高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城堡上塔尖林立,一扇扇窗口在星空下闪烁。

海格的身份很快被发现,他是看管学校的神奇动物的猎场看守。在他的带领下,哈利和其他新生乘小船渡湖,驶入一个地下港口,沿途经过蔓生的常春藤。他们下船登岸,爬过一段岩石通道,最终从城堡前方的草坪出来,走进它宏伟的橡木大门。

石墙周围都是熊熊燃烧的火把。天花板高得几乎看不到顶。正面是一段豪华的大理石楼梯,直通楼上。

他们先是被成群经过、忙着聊天的鬼魂吓了一大跳,随后被带进大厅,里面点着悬浮的蜡烛。在这里,新生们被按照个性划分学院,四座学院分别以学校四位创始人的名字命名:

格兰芬多是勇敢者之家,拉文克劳属于聪明人,赫奇帕奇代表忠实与公义,斯莱特林则意味着狡黠与野心。

这个选择由神奇的分院帽做出,它以诗句斟酌每名学生的去向。它先是考虑让哈利进入斯莱特林,随后又接受了他本人的意愿,允许他进入格兰芬多,这让哈利松了口气。

哈利吃了一顿每个孩子梦想中的晚餐,然后走进自己的寝室,在一张四柱大床上酣然入睡。床上挂着红色的帷幔,床铺用一个暖床器烘得暖暖的。在学院的公共休息室,壁炉旁摆放着舒适的扶手椅,孩子们在炉火上烤面饼和棉花糖。“将来学院就是你们的家。”严厉又慈祥的麦格教授解释说。

事实证明此言非虚。哈利发现,自己作为邪恶巫师伏地魔没能杀死的婴儿,即所谓“大难不死的男孩”,早已名声大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他终于如鱼得水。很快,“城堡变得比女贞路更像个家”。

他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家: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是位慈父般的导师,海格出人意料地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他温柔地把襁褓中的小哈利送到了德思礼家。在该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007)中,海格以同样的温柔把哈利已然死去的躯体扛回霍格沃茨,“双臂因抽泣而颤抖,在他身上洒下大颗大颗的泪珠”,这个画面让人不禁联想到圣殇。

在格兰芬多,罗恩·韦斯莱和赫敏·格兰杰成为哈利忠实的伙伴。城堡不断地令新生们惊奇。

霍格沃茨的楼梯总共有一百四十二处之多。它们有的又宽又大;有的又窄又小,而且摇摇晃晃;有的每逢星期五就通到不同的地方;有些上到半截,一个台阶会突然消失,你得记住在什么地方应当跳过去。

另外,这里还有许多门,如果你不客客气气地请它们打开,或者确切地捅对地方,它们是不会为你开的;还有些门根本不是真正的门,只是一堵堵貌似是门的坚固的墙壁。想要记住哪些东西在什么地方很不容易,因为一切似乎都在不停地移动。

霍格沃茨带来舒适与奇迹,也带来挑战。

尖酸、势利的德拉科·马尔福沿袭了其家族对麻瓜出身的魔法师的敌视态度。神秘的魔药学教授西弗勒斯·斯内普也同样处处与他们作对。可怕的生物潜藏在城堡的管道、密道和错综复杂的地下。

最可怕的是,伏地魔正寻求长生不老、统治世界,他曾是霍格沃茨的一名学生,以前叫汤姆·里德尔。

他在十一年前被打败,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杀死了哈利的父母,还企图杀害他们的孩子。但哈利幸存下来,成为传奇人物——“大难不死的男孩”。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邓布利多在悉心教导哈利,希望他能对抗“黑魔头”,保护学校和自己。

2.魔法世界极简史

该系列每部作品的时间跨度都是一个学年,从9月开始到暑假结束。霍格沃茨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在这些作品中,哈利和朋友们一级级升学。他们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是十一岁,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已经十七岁。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一个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带来荣华富贵的魔法护身符被藏在霍格沃茨,由一只骇人的巨型三头犬看守。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1998)中,哈利和朋友们需要去发现斯莱特林创始人萨拉查深藏在学校地窖中的凶残蛇怪。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1999)中,霍格沃茨看似受到了臭名昭著的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威胁,但真正的反派却是罗恩的宠物老鼠斑斑,由小矮星彼得伪装而成,他曾背叛过哈利的父母和小天狼星。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0)中,欧洲魔法学校的冠军们来参加三强争霸赛,伏地魔对比赛做了手脚,给哈利设下圈套。

在哈利·波特冒险七部曲的第一部中,哈利乘一列蒸汽火车转眼间来到霍格沃茨城堡。在他学习如何打败大反派伏地魔期间,这座仿佛有生命的魔法城堡既是他的家园,也是他的救星。

危险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3)中进一步加剧,霍格沃茨被魔法部副部长多洛雷斯·乌姆里奇控制。作为反击,城堡开放了有求必应屋,供那些反抗她统治的人躲避。他们可以在那里练习重要的黑魔法防御术,以挫败伏地魔对学校的下一次攻击。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2005)中,霍格沃茨遭到摄取灵魂的摄魂怪入侵(它们是威胁夏尔的黑骑士的近亲),邓布利多之死将全书推向高潮。

最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描绘了学校遭受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写黑魔头因哈利舍己救人的牺牲而被永远地打败。哈利坦然赴死的决心至关重要:他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而伏地魔则极力逃避死亡。

3.霍格沃茨,永远的家

霍格沃茨城堡是个奇幻而浪漫的创造物,为吸引想象力丰富的儿童而精心设计,那些就读于综合走读学校的孩子也包括在内,罗琳本人正是在这种学校读书的学生。在接受斯蒂芬·弗莱采访时,她坦言自己从未上过寄宿学校,随后又说:

让孩子们在某个地方一起过夜对剧情至关重要。霍格沃茨不可能是走读学校,因为如果他们回家跟父母交谈,每个星期还得回到学校,在夜里四处奔走,那么冒险隔一天就会中断一次,所以它必须是一所寄宿学校。

在另一篇访谈中,她解释道:

在小说中,寄宿学校替代了家庭。学生们与同龄人生活在一起,不受父母管束,也无须为惹恼父母而内疚。

寄宿学校是一个英国味十足且十分常见的文学设定,这项传统从《汤姆求学记》(1857)开始,一直延续到由安吉拉·布拉吉尔、弗兰克·理查兹、安东尼·巴克里奇和伊妮·布赖顿创作的无数作品中。

但没有一个建筑能像霍格沃茨这样形象鲜明,广受喜爱。它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既是效忠的对象,也是最终的奖赏。

斯图尔特·皮尔森·赖特在2006年为J.K.罗琳绘制了这幅素描肖像。2005年,她向斯蒂芬·弗莱坦承自己从未上过寄宿学校。她创造霍格沃茨学院不仅因为它可以让她笔下的人物在不受父母干扰的情况下投身冒险之旅,还因为它扮演了家的角色。

家庭,无论幸福或不幸,都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这套系列故事围绕哈利·波特、汤姆·里德尔和西弗勒斯·斯内普之间的关联展开,这三个被遗弃的男孩都在不同阶段把霍格沃茨视作另一个家。邓布利多告诉哈利:

“伏地魔对这所学校比对任何个人更有感情。霍格沃茨是让他最开心的地方,是他感到像家的第一个地方,也是唯一的地方。”哈利听到这些话有点儿不舒服,因为这也正是他对霍格沃茨的感受。

哈利与伏地魔、斯内普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都来自不幸的家庭,而哈利则不同,他尽管自幼父母双亡,却从魔法幻影中看到父母非常爱他。

家宅反映了家庭的深层状态。

德思礼家所在的女贞路恪守传统。布莱克家所在的格里莫广场像它的名字一样严峻而古老,它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变得像霍格沃茨一样活力十足:“哈利感觉他们真的在与这栋房屋作战,而且它战斗力很强。”伏地魔的父母所在的冈特家与里德尔家都悲凉而凄苦。

唯一真正令人满意的住所,是韦斯莱家所在的“陋居”,一个像袋底洞一样温馨、舒适的地方。哈利加入这个大家庭,与罗恩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把韦斯莱夫人视作母亲,最终娶了罗恩的妹妹金妮。

把学校塑造成书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反映了J.K.罗琳对“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这从她对文学与神话典故的旁征博引中可见一斑。

阿不思·邓布利多一心要教会他手下的年轻魔法师正确使用魔法。他相信,他们能借助榜样、实验、研究、直觉的力量学习(同时对健康和安全忽视到可笑的地步)。

在该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中,三个小伙伴意识到自己接受的教育是何等重要。事实证明,赫敏渊博的草药学知识、罗恩精湛的棋艺和哈利高超的魁地奇技巧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学习如何使用霍格沃茨那座魔法图书馆同样重要,它有时会做出暴力的举动。这是一座记忆宫殿,拥有“数以万计的藏书,数以千计的书架,数以百计的狭窄巷道”,馆内的藏书都凶猛地捍卫自己。

借此,罗琳想证明知识既能用于善举,也能用于恶行。汤姆·里德尔查阅《尖端黑魔法揭秘》,海格学习龙的饲养,赫敏在《强力药剂》中学会如何制作复方汤剂,罗恩一直保留着《神奇的魁地奇球》,直到归还日期已经过去很久。

哈利的冒险也像托尔金笔下霍比特人的冒险一样,遵循着约瑟夫·坎贝尔在其比较神话学经典著作《千面英雄》中列举的史诗惯例。英雄和他忠实的伙伴踏上冒险之旅,经受千奇百怪的试炼。约翰·格兰杰曾指出:

哈利·波特的每次冒险都是一个闭环,而且每次都像前人奥德修斯、埃涅阿斯与但丁的冒险一样分为三个步骤,即从尘世进入魔界、在魔界发轫、最终载誉归来,中途通常还会穿插一趟冥界之旅。

不过,史诗中的场景和地点很少能像英雄本人一样魅力十足。在故事最后的霍格沃茨大战中,城堡各部分都积极地发挥作用。

画中人走下画框,一队人称“无头猎手队”的幽灵飞奔着投入战斗,雕像和铠甲大步前进,就连课桌也奋起作战。顽皮捣蛋的皮皮鬼把疙瘩藤的荚果扔到食死徒头上,学校地界上的神奇动物与植物也都加入战斗。家养小精灵一窝蜂涌进入口大厅,带着小刀和砍刀。学生、精灵和巫师都在战斗中阵亡,连哈利·波特本人也不例外。

不过,哈利被复活了,又披着隐形衣重返战场。

城堡里空荡荡的。他独自大步行走着,感觉像个幽灵,仿佛自己已经死了。那些相框里的肖像仍然空着,整个学校是一片诡异的死寂,似乎所有活下来的生命都集中在了大礼堂,死者和哀悼者都挤在那里。

他再次与伏地魔对决,后者最终被自己的反弹咒语击败。胜利的邓布利多大军将奇迹般地重建学校,让它比从前更加辉煌。十九年后,哈利的儿子,以他最敬爱的导师命名的阿不思·西弗勒斯,将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

4.寻找《哈利·波特》的“原型”

罗琳本人的生活是否曾给她创作霍格沃茨带来启发?罗琳生于1960年,与妹妹一同在迪恩森林附近长大,就读于塞得伯里的怀登学校。

她自幼就博览群书,E.内斯比特、多萝西·L.塞耶斯、南希·米特福德、C.S.刘易斯、查尔斯·狄更斯和J.R.R.托尔金都在她钟爱的作家之列。

她曾把简·奥斯丁的《爱玛》称作指路明灯,并在《苏格兰人报》的一篇访谈中说伊丽莎白·古吉那部富有深刻基督教寓意的《小白马》“对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产生的直接影响……远超其他著作”。

月亮坪庄园在《小白马》中的重要性不亚于霍格沃茨在哈利·波特的冒险中起到的作用。罗琳在作品中直接向《小白马》致敬,写哈利·波特睡在一张用暖床器烘得暖烘烘的四柱大床上,置身一座天花板有如星空的塔楼,在一只独角兽的带领下探索地下走廊,这些都是玛丽亚·马列威特六十年前的经历。

《古堡里的月亮公主》

(原名:《小白马》)

作者: [英] 伊丽莎白·古吉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马爱农

出版年: 2003-4

比阿特丽斯·格罗夫斯、约翰·格兰杰和克劳迪娅·芬斯克这些学者揭示了罗琳广博而纵深的文学知识,并巧妙地追溯了她作品中的文学典故,从那些顽皮且显而易见的(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中那位难缠的姑妈诺里斯太太之名命名管理员的猫)到那些隐晦艰深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开头引用了埃斯库罗斯的一首诗,第二章题为“纪念”,引自丁尼生一首含义晦涩的诗)。

这套作品还深受炼金术思想影响——罗琳在1998年说自己在动笔前“阅读了大量与炼金术有关的著作”。

对伏地魔而言,魔法石就是另一个形式的圣杯,即长生不老之药。涉及炼金术的典故穿插在全部七册作品中。四座学院也分别对应土壤、空气、火焰、水这四种基本元素。

阿不思·邓布利多、鲁伯·海格和小天狼星布莱克等人的名字令人联想到炼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即白、红、黑。炼金术士视寻找为己任,哈利则在学院的魁地奇队伍中担任找球手。他的守护神是一头雄鹿,鹿在炼金术中代表渴望神的恩泽。

新灵魂都诞生在“上帝的裂隙”(God's hollow place),而我们知道,哈利就出生在英格兰西部一座名叫戈德里克洞(Godric's Hollow)的小村庄。一个专门展示霍格沃茨系列作品中宗教元素的网站把这套书称作“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炼金术作品”。

罗琳这部由七本书构成的史诗长达一百余万字,篇幅比钦定版《圣经》长百分之三十。作为一部现代小说,它的道德感强烈得异乎寻常。无论是对任何魔法都持批判态度的基要主义基督徒,还是那些对该系列持轻蔑态度,认为它风靡一时纯属侥幸,本质上不过是一套复古寄宿学校小说的评论家,都对第七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说,感到疑惑不解,它也是这套作品的高潮之作。

哈利·波特——“被选中的人”,以类似基督的形象出现,做好了受难的准备,要从邪恶之徒手中拯救世界。“我想,这本书清楚地反映了我在宗教方面的信仰与矛盾。”罗琳在本书出版后说。

罗琳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构建一个给人带来滋养与支持的家,这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这套作品另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就是要让人们知道,在正义与邪恶无尽的对决中,这样的家庭教育能成为有力的武器。

本文节选自

《文学之家》

作者: [英]克里斯蒂娜·哈迪曼特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未读·文艺家

副标题: 那些被经典小说创造的传奇建筑

原作名: Novel Houses

译者: 齐彦婧

编辑 | 老沈

主编 | 魏冰心

配图 | 电影《哈利·波特》系列、游戏《霍格沃兹:遗产》

原标题:《除了《哈利·波特》小说所写,霍格沃茨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