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市儿童医院
想必大家对“歪头杀”这个流行词语并不陌生,歪头的动作让人觉得很可爱,是拍照的常用姿势,但如果固定长久的“歪头杀”就是一种疾病了。这里给宝爸宝妈们介绍一下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先天性肌性斜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一、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的畸形,发病率高达0.3%—0.5%,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病变并逐渐挛缩引起,导致头和颈部的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若不给予治疗,挛缩逐渐加重,可能导致明显的颅面不对称、脊柱侧弯畸形等。胎位异常、高龄产妇初产儿、感染、臀位产、使用产钳助产被认为是高风险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二、先天性肌性斜颈如何诊断?
1.临床表现: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典型症状为颈部偏斜和颈部肿块,以头向患侧倾斜、面部转向健侧、面部不对称为特点。婴儿多于生后7-10天发现颈部一侧出现质硬、无痛性包块,2—3个月后逐渐减小,6个月后肿块逐渐消失。婴幼儿头向患侧偏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粗大、质硬,颈部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屈活动受限,双侧面部不对称,患侧短宽,健侧狭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辅助检查:
超声:是斜颈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超声可观察胸锁乳突肌的连续性及肿块的部位、大小、内部回声情况及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的比较。
X线检查:可明确有无颈椎椎骨畸形或其他病变。
3.鉴别诊断:
眼性斜颈:眼外肌的肌力不平衡,以致患儿视物时需采取斜颈姿势,以避免复视,有上斜视或下斜视等眼部症状,而胸锁乳突肌无短缩,需眼科就诊。
耳性斜颈:由于一侧听力障碍,患儿倾听时常表现为斜颈姿态,但无固定性斜颈畸形,无胸锁乳突肌短缩或颈椎异常,需耳鼻喉科就诊。
骨性斜颈:为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胸锁乳突肌无挛缩,X线片检查示颈椎骨质异常。
“
三、先天性肌性斜颈如何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年龄越大,斜颈和面部畸形越难完全矫正。1岁以内婴儿采用非手术疗法:按摩推拿治疗、手法牵拉矫正法。由于保守治疗周期长,需持续治疗,推荐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辅以家庭治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手法按摩:将患儿置于操作台面上,充分暴露颈部皮肤,用拇指缓慢画圈按揉胸锁乳突肌,放松肌肉后用拇指弹拨胸锁乳突肌增加其弹性,再用拇指和食指拿捏肿块促进肿块与肌肉分离。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
手法牵拉:可以有效地放松痉挛的胸锁乳突肌。侧屈:一手扶住患儿患侧肩部,一手将其头屈向健侧,保持数秒,重复数次。旋转:双手扶患儿头两侧,缓慢拉伸颈部,再旋向患侧,保持数秒,重复数次。每次牵拉约5~10分钟,每天2~3次。
保守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的1岁以上患儿,采取手术治疗——胸锁乳突肌切断术。大龄儿童由于其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以及颈阔肌或筋膜发生挛缩,单极松解术效果不佳,需采用双极松解术,切断胸骨头、锁骨头以及乳突头。术后采用头颈胸支具固定6周,需矫枉过正向健侧轻微倾斜。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酷酷的“头颈胸支具”
作者简介
陈梦婕, 硕士学历,中级职称,奥地利维也纳Speising骨科医院访问学者,参与局级以上课题5项。主要研究方向:儿童步态分析,用于辅助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指导术后康复锻炼,擅长各种小儿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诊治。
张自明,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儿骨科专业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儿骨科专业组委员、国际矫形外科与创伤学会(SICOT)中国学会上海分会儿童骨科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小儿外科专科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儿骨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华小儿外科杂志》、《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通讯编委等。2017年12月南非开普敦第38届SICOT世界骨科大会“儿骨科医师奖”。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2项。发表论著3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从事儿骨科专业2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擅长儿童四肢先天及发育性畸形的矫治、儿童骨骼系统创伤、感染、四肢骨与软组织肿瘤、神经肌肉性疾病等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