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

走进中国历史上

第一条地下渠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距今已有21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集惠农灌溉、盐碱地改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灌溉作用。龙首渠以“井渠法”凿通商颜山(今称铁镰山),选线、测量和规划非常精准,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输水渠道,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赞。

2020年12月,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西汉龙首渠示意图 资料图

公元前120年,临晋郡守严熊建言穿凿洛水修建水利工程,解决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重泉(今属陕西省蒲城县)等地盐碱地问题。汉武帝刘彻采纳严熊的建议,征发一万余人动工修渠,在洛河下游开渠引水。历时十余载,北洛河流域建成了自流灌溉工程。因修建过程中挖到了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

龙首渠工程图 资料图

当年引洛南下,必须穿越商颜山(今称铁镰山)。为了穿凿3500米的引水隧洞,古人别具匠心,首创“井渠法”,即在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布设的竖井,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可谓一举三得。

井渠技术示意图 资料图

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以及民国时期,都对龙首渠进行了疏通、修缮与再建。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龙首渠始终未能完美地发挥灌溉作用。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资料图

1934年,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开始修筑“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经过勘测,洛惠渠的线路布设、灌域控制,与其前身——西汉龙首渠不谋而合。1947年,洛惠渠骨干工程终于建成。工程以巨大代价,终于将历代不同的引洛灌溉方式重新整合,逐步解决了大荔、蒲城等地的灌溉和盐碱地问题。如今的洛惠渠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的同时,也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和生态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

洛惠渠 资料图

除了洛惠渠,新疆的坎儿井、河南的红旗渠等水利工程也在不同程度运用和发展了井渠法。中亚和西南亚的部分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进行农田灌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当年设计开凿八达岭隧道铺设京张铁路的创举,惊叹于世人,他所使用的中间开井、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运用的也正是井渠技术。

认识解读龙首渠,传承千年井渠术。龙首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其应用的井渠技术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不仅推动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为世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主播丨刘子杨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文案丨郑浩伟(见习)

责编丨罗景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赵墨

音频丨张玉峰

校对丨王瑜 刘帅冶(见习)

参考文献丨《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千年流淌 农以渠昌》《汉武帝与“龙首渠”的修建》《试论西汉龙首渠工程技术及其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引洛两千年 功业垂青史——从西汉龙首渠到今日洛惠渠》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大河脉搏》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大河脉搏获取更多内容。)

原标题:《走进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